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

2016-04-16 21:51:59刘志军
奋斗 2016年9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重点人才

刘志军

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

刘志军

日前,省委、省政府下发了《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着眼于破除各种障碍、释放人才活力,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根本指针。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负责人才工作的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注重加强对《实施意见》的研究解读,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细化进度安排,狠抓推进落实,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人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富民强省、富民强市实践中建功立业。

一、坚持政策牵动,树立人才发展的正确导向。找准政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既注重创新,又立足实际,既充分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又统筹考虑地区差异和人才所需环境;既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又克服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束缚,着力加强对重点政策的集中攻关、试点探索、协同创新和统筹落实,努力使政策创新进入更高层次,达到更高水平,产出更大绩效。近年来,我们根据哈尔滨市人才发展实际,立足管理职能,注重从人才状况调查摸底开始,加强规划、措施的研究,提出了建立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结构优先调整、投资优先保证、制度优先创新“四个优先”发展模式;积极与组织部门沟通,抓紧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先后制定了《哈尔滨市落实完善人才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哈尔滨市重点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扶持办法》《哈尔滨市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特殊支持“一事一议”办法》等政策文件,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以引导、激励、服务为重点,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精品化、市场化目标,着力引进产业布局规划涉及的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和国际前沿技术及研发团队,大力开发产业布局规划涉及的领军专业人才,着重培养产业布局规划涉及的各种技能人才,为调整优化全市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引进高端紧缺实用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了全市人事人才工作全面提档升级。

二、坚持项目带动,搭建人才发展的宽广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采取“项目+人才”模式,坚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关键技术为依托,加快实施以产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开发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市企事业单位和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土壤、创造机会。近年来,我们注重瞄准全市项目建设单位及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谋划和实施“高端人才储备”工程、“博士后人才集聚”工程、“专业人才回归”工程、“国外人才引智”工程、“特殊人才引进”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激励”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力争通过项目引进人才,产生“虹吸效应”。 建立了大项目用工服务信息库,对全市重点项目单位用工需求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提供用工、培训和专业人才需求。在出台的《哈尔滨市重点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扶持办法》中,明确提出鼓励重点企业引进携带资金、项目、技术的优秀人才及创新人才团队;对携带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成果的优秀人才或创新人才团队,5年内直接帮助企业实现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市财政分别给予优秀人才或创新人才团队一次性奖励25万元、50万元、100万元;对携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的人才,根据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资金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在国内特邀专家方面,助力企业以市政府特邀专家的形式聘用人才,在地铁、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引进了一批特邀专家。两年来,特邀专家共承担328项工作任务,其中开发新产品42个,应用新技术63项,为我市创造经济效益19.63亿元。

三、坚持机制推动,激发人才发展的内在活力。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努力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内部选聘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促使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人才的德才表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实绩,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提供准确依据;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效能的激励机制,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举,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社会贡献直接挂钩,让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获得一流报酬。2013年以来,哈尔滨市政府每年投入人才发展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我市重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建立了为引进高层次及紧缺实用人才提供人才发展资金支持的申请、认定、评估和报批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在资金支持上,突出对在哈中央省属大企院所及我市支柱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对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及特邀专家的重点激励,对社会公益、文卫事业的重点倾斜,形成了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为龙头、以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为骨干、以市级领军人才梯队为基础的三级梯队网络新格局。坚持大胆创新,因人施策,2015年以来,通过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办法支持企业挖才、引才,打通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3年来使用人才发展资金2.37亿元,共引进4547名高层次紧缺实用人才,国外技术、管理专家258人,国家批准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重点项目90余项,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和经济效益。

四、坚持环境拉动,优化人才发展的宽松空间。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尝试、褒奖成功,包容失败、允许再来的良好意识,努力构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与专长,给人才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让广大人才集中精力创新创业,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更加精细的服务,不断改善拴心留人的安居环境,提升人才生活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我们积极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环境,从强化保障入手,在哈尔滨人力资源中心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个性化服务。支出人才发展资金1.79亿元,用于购置装修人才公寓,充分利用购置的225套人才公寓,用于保障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周转居住,公寓的装修及管理,达到拎包即住标准。目前,入住公寓的国家级“千人计划”5人、外国专家25人、其他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85人,涉及我市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文化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健全跟进机制,协调做好人才引进的社会保障、家属随迁、子女就业、入学入托、人才公寓使用等后续服务,满足引进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印发了《哈尔滨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管理办法》,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医疗档案,以“京城名医家乡行”的形式,将北京的医疗专家请到我市,为高层次人才进行体检并免费治疗。将引进的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均纳入了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实现了缴费认定、转移接续、退休审核等业务的无缝衔接,对引进人才全部建立企业年金,有效地保障了引进人才及其家属的养老权益,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全面树立大人才观,破除地域及领域限制,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8所知名高校及东北林大、黑大、哈理工、哈学院等5所在哈高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并组织17家重点企业赴京参加北航、北理工和“北京站”活动,对吸引人才、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坚持宣传发动,营造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重大政策的宣传、重大主题的宣传、成功经验的宣传、先进典型的宣传,切实讲好“人才故事”,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我们始终突出人才工作,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发动和造势。利用每次举办市长特别奖表彰大会的时机,大张旗鼓地评选、推荐和宣传,至今共进行了4届,有45人获此殊荣。通过先后组织重点企业参加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新闻发布会、动员会、引才座谈会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各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及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对接交流会,扩大宣传影响。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重点人才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中小学校长(2021年1期)2021-03-01 01:30:50
重点推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