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 年
·评论·
鞋子合脚好迈步
庆年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而深化教育改革又是这浪潮中的一股巨大洪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自2013年末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召开了二十三次会议,其中涉及科技和教育问题的会议多达六次。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央最高决策层接连就教育改革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历史罕见。尤其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密集出台各项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今年两会以后,中央政治局常委纷纷视察高校,让我们感觉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战正在吹响集结号。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改革攻坚的火力点所在。究竟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如何体现,学者们已经作了很多研究,改革实践者也作出了种种探索。然而,共识远未形成,路径尚未明晰,还需要更大的勇气去进行理论的批判和建构,还需要更加无畏的精神去进行实践的反思和创新。我们不难看到,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多是以西方大学制度为参照系的,这本无可厚非,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一些研究者对西方大学制度的认识常常是概念化的,是脱离了具体时空的抽象认知,这显然会对认识西方大学制度的本质和发展带来局限。同样,对于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也必须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放在特定的社会场域和语境中去省察。否则,我们就很难讨论清楚所谓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问题。这一期我们发表了罗燕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章。作者把中国大学的转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去思考,提出了建构大学组织管理的新理性系统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作者认为,制度“生产什么样的价值观变得更重要且急迫”,“要使中国的大学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使学者得到学术价值的滋养,使学术伦理不再涣散而得以自立”。这是一种大视野、大时空的瞻望,是立足于中国土壤的理论思维。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另一块要啃的“骨头”,是民办教育的改革。国务院法制办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中,《民办教育促进法》原本包含在其中,然而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表决,只通过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修正案,足见民办教育改革这块骨头之“硬”。事实上,围绕民办教育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类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等,一直都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在营利和非营利的问题上分歧较大,导致了法制和政策的诸多不确定性,妨碍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尤甚。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有关民办教育改革的三份政策文件,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推进这些改革,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本期我们刊发了四篇有关民办教育研究的文章,目的就在于推动中国特色民办教育制度建构的探索。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克难,不仅需要更大的探索勇气,而且需要更加解放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应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用现成的框架去套,拘泥于已有的教条,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才能做出合自己脚的鞋子。鞋子合脚了,才能迈开前进的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