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
王川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理论的彻底性即为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性、合规律性。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旧需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彻底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具体实践含义,利用意识性为主导与非意识性为辅助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到受教育者思想观念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划分,厘清两种社会制度对应的思想体系,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导向目标,彻底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指导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彻底性;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彻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也就是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对坚持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明确要求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不断深化思想意识形态,培养优秀思想道德情操。如此才能让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放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就相当于是自我的一种弱化和发展轨迹的偏离;如果在实施反思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旦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础就会失去坚强支撑。因此,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理论彻底性问题,在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作出深刻的反思。
(一)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就曾对理论彻底性进行了说明,即“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有彻底了才能说服人,彻底性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彻底性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除错误和浅薄的理论知识,掌握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形成系统且完整地理论阐述,实现彻底,从而能够使理论以理服人,深入思想意识之中,发挥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
(二)特点
(1)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实施把握的一种准确性、科学性、实用很强的理论知识,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理论内容主要来源于客观具体实践,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检验标准是实践,反过来又对现实实践进行指导,且能不断关注实践。
(2)科学性。理论具有真理和谬误之分,能够反映事物客观本质规律的理论是正确的理论,即真理,反之便是谬误。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彻底性思想观点来看,能够抓住事物本质且反映事物规律的理论就是彻底性的理论,由此得出结论,理论越彻底越能深刻解释事物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具有科学性、规律性的现实特征。
(3)群众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也表现为群众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人民群众,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从而获得彻底的、科学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无产阶级的视角表现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是人民意志和权利的一种体现,它致力于追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倡导的人民性是真诚且彻底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性和完整性,决定了理论知识成果客观规律性。高校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明确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原因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通过课程体系的转换内化到大学生头脑认识之中。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科学性、合理性的内在要求,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确了教学的科学性。[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关键在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知识传授的正确规律,能够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因材施教,做好课堂的有效控制。目前,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难度不断增加,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难度的提升,使得部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产生很大怀疑,这就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结论十分清晰,面对很多现实直观问题的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应该出现模棱两可或者态度不稳定的状况,如此才能够认清楚事物发展的本质,能够良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理论上全面解释并分析世界上多种类型的事物。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坚持严谨的逻辑性,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原则要十分明确且一贯到底,并建立一整套相对完整且统一性很强的思想理论观点。这样,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教育内容表现出来就十分深刻透彻,而效用性也增强。
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彻底性的理论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是根基于社会生活的一种具有思想性且进行先进知识文化传播的过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基础,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针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对象做出改变,帮助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作出改变,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目的,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的决定因素是理论的彻底性,所以思政教育的彻底性要求理论教学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紧随社会发展现状和科学发展进程,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教学,真实客观的反映出现实状况,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取新的社会经验和思想理论成果,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上开拓创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思想的升华。[3]由此可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教学的重要指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观的决定因素
教学价值观主要指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人们对价值活动、价值观点、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的是否认可的思维定式。教学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学上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构成元素上,且教学价值观能够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实施引导和规范。教学价值观是教学过程中重要内容,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教学价值观的分析,就教学的具体情况看,当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和转型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从价值批判的角度展开的,针对教育过程进行批判,且将落脚点放在重新认识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上。教育价值观是对教学活动实施评判和分析的主要依据及出发点,需要进一步开展以理论是否科学、合理、彻底为原则进行详细的评判活动,由此为教学活动提供新的依据,更深入地为教学评析活动提供崭新的方式方法,才能凸显出教学价值观的存在价值。所以,高校实施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实现价值观念的内化作用,根据教学的实际现象来作好价值观的内化工作,分析价值观内化的核心点需要回到理论彻底性的层面来讨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的彻底性,才能帮助教师感受并趋同于教育价值观的理念,由此利用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引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和其它专业课程差异性较为显著,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责任目标更高更远,是对当代青年人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引的一门学科,关系到受教育者能否正确建立起三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原则上坚持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教学价值观来健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观进行积极培养和引导。而不只是简单传递课本理论的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的主体文化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彻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文化自觉,主体文化自觉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主体自觉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研究者的文化主体自觉。在传导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主体自觉性方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致性,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自觉。通过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决捍卫主流文化意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形式,也需要回应非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干扰,避免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多样化的环境,各种思想激流碰撞,对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教育者要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注重中国现实文化发展状况,并依据中国的国情不断进行创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性淡化文化的政治性,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来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传扬;也需要利用“科学化”的原则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化;最终通过量化、测试标准的建立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建设。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文化科学性定位包含三点,第一,利用学科的方式表达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的中国文化发展特色的理论含义,把握住理论的主要价值引导,针对性实施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解决理论自觉性的问题。第二,从教育的目标导向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搭建学科学习的思想性和知识性之间的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政治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集合,根据历史的变化来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解决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由此实现国家政治导向和知识科学性之间的联系。第三,围绕我国的主流意识,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学科的体系构建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进行巩固。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绽放活力源自于其彻底性、开放性、科学性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开放,自我封闭的形式将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意识形态开放性和生活具体性的联系,协调好意识形态理性化、实践形式的感性化和活动个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功能和实效,有助于纠正主流文化意识的疏离,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自觉
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需要在当前社会环境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的思想形态,结合中国先进文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把握住学科内涵、学科定位、学科特质和学科功能,利用学科的形式内容对中国的先进特色文化传达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另外,需要不断自觉地分析社会不同类型思潮,警惕各种类型思潮将创新作为噱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性、思想性取消的行为,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明特点并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做扎实学科的基础。就我国当前状况来看,还需要在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实现深层学科内容的连接,利用学科意识来构建理论的传递,由此凸显出对社会主义理论价值的追求,避免外界不纯思想的干扰。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教育本质上需要利用理论的彻底性来支撑中国的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我国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且民族振兴的一种现实方法路径,也是我国近现代进行文化发展的一个理性决定,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理论的具体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力量主要体现在利用科学理论的指引展现出时代精华和价值,帮助社会实践和进行文化重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实际,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断开创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要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看作是学科的具体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理论看作是学科的基础内容,针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的社会建设实践成果进行良好把握,以符合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教育上引导来完成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形成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能够自觉强有力的回应不同弱化和隔离对意识形态的干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和引导传播思想意识形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坚持创新特色话语的言语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话语,由此实现对传统话语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创新意识的形态话语能提升意识形态的张力,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形态意识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现实意义和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特色在于利用特色的话语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继承和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需要进行构建和创新,这主要是对传统话语的一种活元素的延续,不是将传统话语和意识形态关联的作为一种分割,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话语进行一种创新,也不是简单对创新之名否定意识形态的性质体现,而是对传统话语的一种超越,更不是将“流行话语”、“西方话语”作为学科话语的形式。此外还需强调我国先进社会主义的言语特色,提升学科话语的表达特色,将现代社会文化精神当作是思想的资源,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主流话语。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线作为学术话语的核心内容,坚持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学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解读,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展示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建适应社会发展主流的特色话语,帮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创新、跨学科和国际化的趋势,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一致,由此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地位,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优势和学科优势。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中彻底性的问题之所以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原因在于彻底性问题关系到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从历史主流的意识形态发展变化过程中依据人的精神思想需求对受教育者实施目的性的教育,运用一系列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来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思考能力,利用人们对于政治法律意识及思想道德意识的分析和掌握,将理论知识进行通过教育传导,使之转换成受教育者一种稳定且内在的精神依托和信念,才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守理论的彻底性,才能在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理论知识存在的作用和价值,缩短理论和时代之间的距离,与社会发展间的距离,如此,理论才能深化到人们的内心之中。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红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态度改变理论视域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6).
[3]高雪梅.浅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3(10).
[4]李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理论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G631
A
1673-9884(2016)07-0005-04
2016-05-05
王川(1981-),男,云南丽江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