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渐次提高
——高三学生应试作文能力的培养

2016-04-16 17:31林丽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观点题目笔者

林丽芬

(闽侯县第三中学,福建闽侯350109)

步步为营渐次提高
——高三学生应试作文能力的培养

林丽芬

(闽侯县第三中学,福建闽侯350109)

高考作文评分始终坚持两把尺子:一把是写什么,关乎立意、主题;一把是怎么写,关乎思维、表达。为此笔者立足校情,首教学生按题作文,因题而论,杜绝四类;次教学生积累素材,扣文析材,保证三类;再教学生理顺思路,层层深入,力求二类;虽说一类可遇而不可求,但笔者还是要教学生充分辨析,言人不言,奋力一搏。如此步步提升,自能稳坐半壁江山。

应试作文教学、按题作文、扣文析材、理顺思路

自从去年提出任务驱动作文,不少教师对笔者说他们现在不会教作文了。其实,去年的所谓的任务驱动作文,它只是作文的一种类型,作为作文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与其他行文模式并无高低之分,更无对错之别。至于高三要怎样教学生坐稳半壁江山,教师们还得来看看高考的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分为四大类:一类:60-54,二类:53-45;三类:44-36;四类:36-0。评分过程始终坚持两把尺子:一把是写什么,关乎立意、主题;一把是怎么写,关乎思维、表达。(俞发亮语)根据笔者所在校(省二类高中)大部分学生的学情,我们学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保三争二。

一、按题作文,因题而论,杜绝四类

教师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不管题目是新材料还是漫画或者其他,题目一定是写作的由头、思维的出发点,按题作文是应试写作的最高原则。要保证自己不低于36分,最保险的做法应该是用简洁文字引述题目内容,分析题目矛盾所在,亮出自己的观点。

或许有学生会说,他见到过不引述而得高分的卷子,是的,有可能,那是因为他的观点是阅卷教师预想到的观点。而学生写作之时一定要意识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的思考角度有可能是阅卷教师不曾想到的,这时,如果他能让阅卷教师看到题目与他的观点之间确实有必然联系,那么,他就帮自己逃过了一劫。

为了帮学生保住36分,笔者一般会花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天天训练学生拟题,写首段。对于题目,笔者的要求是——题目即观点,以祈使句、反问句为上。对于首段,笔者的要求是——简洁明确,不超80字。最好一句概述一句分析一句表态。当然,每次训练,笔者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更要给他们做出示范。

比如,本次高考作文题,笔者的题目示范是:勿以分数定奖惩。这就是个祈使句,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笔者的首段的示范是:两个学生,一满分得香吻98分挨巴掌,一56分挨巴掌61分得香吻。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逃不开“进奖退惩”的定律。而笔者以为,如此奖惩,实为不妥。本段一句概述,一句分析,一句表态,总共71字。简洁明确,观点鲜明。

二、积累素材,扣文析材,保证三类

立意切合题意,如果不出现字数不够、论据错误、偷换概念、堆砌事例、平面滑行等问题,就不会掉入四类文。

对于水平低下的同学,无物可写是他遭遇的最大的困难。故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还是有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只是,现在早已过了“写两例不雷同,准备两人就可走天下”[1]的年代,长篇累牍地介绍人物生平早已被鄙弃,现在所说的举例论证,是以读者已知此事为前提的扣文分析,一般事例仅一笔带过,而以扣观点分析为主。比如今年高考福建一号卷《论奖惩制度的应用》,他举秦穆公为例,只有一句概述,“古代孟明是秦国大将,穆公能容其三败于晋,终于使他一战雪耻”,后面紧跟事例分析“发掘能者的潜力,不罚是提供一个自我反思,升华的机会,它远比强硬的预期绑架更有前瞻性,更有人文情怀”;举唐太宗为例,也只有一句概述,“唐太宗的‘绢惩’”,后面紧跟事例分析“以奖代惩,深愧长孙氏,将一场矛盾消弥于无形之中,同时为政权扫清了不稳定因素”;举孙权为例,还是一句概述“孙权肯定吕蒙的再创价值,让他脱离吴下之称”,后面紧跟事例分析”说明保留弱者积极性最恰当的措施是肯定其进步,此为“奖弱有理‘之因’”。

笔者举此例意在提醒教师帮学生积累素材时,应该要略例详析。当然,在去年任务驱动的引导下,很多学校在扣材料分析这一点上已经做得很好,只是,只析文题提供的材料,而不把眼光引向历史引向当下,未免狭隘了点。高考阅卷,像此类只知就题说题的作品,打分也就四十上下,而那些能打通古今通道,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是可以作为一大优点,可给予发展分。

三、理顺思路,层层深入,力求二类

作为二类文,它必须要有较为严谨的论证,所谓严谨的论证,一般要求学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而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深入,段段提升。

由点而面,要培养学生的相似联想。学生要明白,任何的孤立的个案,它都不足以引起出题者的关注,只会就事论事的作文,都只会让作文的价值大打折扣。就像今年高考作文,漫画中的两个学生的遭际,折射的是“唯分数论”的大行其道,不仅仅两个学生遭殃,当下中国大部分的学生深受其害,不仅仅教育层面如是,各行各业的评价体系恐怕都有问题。如果能由点而面,将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现象到本质,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深究根源的能力。任何一个事件的爆发,总有多方原因,学生们应仔细思量,分析是否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政治原因、教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等。既不要犯简单归因的错误,又要从错综复杂的原因中找出主要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就像今年的高考卷,“唯分数论”的出现,有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把学生的成功简单定义为分数,他们以为高分=名校=高薪=成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试问,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一场考试不是以分数判优劣;也有生活大环境的问题——物化的年代,整个社会功利急躁,急切地想用分数去证明一切……如果能由现象到本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何为佳作?福建师范大学余岱宗教授说,那必须是既能向内旋又能向外拓的作品。由点而面,即是余岱宗教授所说向外拓;由现象到本质,即是余岱宗教授所说向内旋。如能在这两方面下点功夫,学生必将大有裨益。

四、充分辨析,言人不言,可争一类

作为一类文,其观点必须要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是在充分辨析,既尊重对方又自我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相对合理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他人批驳的观点。此类观点的提出,需要求学生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而学生受阅历视界所限,一般较难。但思辨精神的培养,不仅服务于议论文写作(它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艰中之难。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更服务于现实人生,为什么许多人会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为什么许多人会混混沌沌人云亦云,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思辨精神,不具备思辨精神,如何能清晰辨析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如何能理性处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行文亦是为人,故而这种对现象辩证分析的能力,需要教师们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

培养思辨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权威的胆略。魏书生教授说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超越了一丁点儿,就会成为谬误。[2]是的,所有的名人名言都只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正确,人类的认识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所以任何的名人名言,学生都必须审慎辨析:何时何地何背景何条件,它才是成立的。

培养思辨精神,是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一般人看高考漫画图,多是倡导激励教育,你若能谈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言他人所不言,你必是高分;一般人多意识到惩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的信心,你若能指出奖或是助长学生的骄矜情绪或是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是无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见他人所未见,你必是高分。

要挣脱习惯思维束缚当然不容易,但最近热捧的对手意识,其实已经给学生指出了一种方法——站在反方立场,自我校准。[3]也就是说,要先树立反方意识,预设反方的立场,了解对方立论基础,承认他的合理因素,批驳他的荒谬和不足。接着,提出己方观点看法,寻找自己立论的不足,比较周密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结论确立了,依然要记住明晰己方观点的适用范围。如此反向正思,正向反思,在反复校准中,自会逐渐逼近真理,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了。

高三应试作文怎么教?一教审题立意,二帮积累素材,三学论证方法,四养思辨精神。一句话,原来作文怎么教现在照样怎么教。万变不离其宗。如能咬住议论文的根本,何惧东西南北风。

[1]王大绩.创造性作文构思的自觉意识[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fe176c607e21af45b307a85d.html?from= search.

[2]魏书生.给青年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1999.

[3]钟斌.基于反方立场的自我校准:提升论证的思辨性与周密性的有效策略[J].语文学习,2015(2).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观点题目笔者
老师,别走……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观点
追根求源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