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人物通讯文本风格变异

2016-04-16 16:45宋世明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先进人物政法通讯

■宋世明



政法人物通讯文本风格变异

■宋世明

2月26日,北京昌平女法官马彩云不幸遇害,震惊之余,我上了她所在法院的网站,搜索相关材料。看到的是一点没有出乎意料的先进人物“材料”,其中写道:“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吃苦精神,废寝忘食地忘我工作,为法院的审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用一名法官的为民情怀,温暖了渴求公正的群众,树立起人民法官的高大形象。”

这些词语可以加在任何爱岗敬业的人身上,后来又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了她的博客,看到了她写的那些诗歌,画的那些画。这才是生活中的马法官啊,而不是纸上的那个。尤其读到《珞珈山寻樱》中的诗句时,我心中涌出一阵悲哀和惋惜。她说:一朝离去,再无风景。于是,我在我的微信公号上刊发了她的这首诗歌,表达了对这起残忍暴力行为的谴责,对一个法律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感慨。

由此,想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政法先进人物的报道话题。作为一名俗称跑政法条口的记者,我写了数不清的先进人物通讯,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先进人物材料的挖掘和采访,也见证了一个一个先进人物的成长。如今想来,这些先进人物立住了多少个?留在印象中的多少个?若干年后让读者念念不忘的有几个?自己回头再读彼时文字,认为写到位写得动人的又有几个呢?先进人物通讯是个很大的话题,本文就其中的文本风格作一些探讨。

政法先进人物通讯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报道就是人物的活报剧。在以还原真相、逼近真实为原则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是距离这种理想状态最遥远的一种报道文体。

在我们的新闻生产中,先进人物报道更是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来教育群众的新闻形式。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政法人物报道逐渐形成了固有的文本风格。

(一)议题设置上,主题先行,一个人物就是一面旗帜。

关于人物报道,新闻教科书中有着名目繁多的类型划分和写作方法,人物通讯历来是法制类刊物重点经营的领域,但是,其主体多为所谓的先进典型,承载着明确的宣传功能取向,如《人民日报》关于任长霞的人物通讯《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百姓心中的丰碑——追忆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大多数的政法人物报道,都像上述两篇报道一样,从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所在,剩下的事情,就是作者填充材料的多少,篇章布局的好坏了。在实际操作中,主题先行几乎成了定势,结果往往是观念大于形象,这种拉开架势的“宏大叙述”,很难赢得读者认同。

(二)文体结构上,固有“三段论”平行铺排材料。

简报报信息,新闻讲故事,一些政法人物宣传稿件常把二者混杂。大多数先进人物通讯都是由所在单位先进事迹材料改写而成,因此,遗留着显著的公文痕迹。比如,这样的开头手法曾经为许多人物通讯所采用:“一个瘫痪在床自学多种外语的姑娘。一个几代青年心中的奋斗楷模。一个鼓舞了十亿人的文化偶像。这就是她——张海迪。”这种电影预告式的开头经常为政法人物报道所借用,当然,在概述性结论性的段落之后,一般还会紧跟着一段荣誉名单。

在文本结构上,惯性遵循着三段论的模式,人物展开方式一般是本职工作—团队作用—家庭生活这样的块状结构,或者成长轨迹—现在事迹—获得荣誉这样的线性结构。如《百姓信服的好法官──记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燕萍》,开头写道:

“法官妈妈” “办案状元” “调解能手”……,这些都是人们给予陈燕萍的荣誉称号。她扎根农村基层法庭十四年,每年审结案件200件以上。她审理了3000多件案例,无一错案,无一上访,也没有接受过当事人的一次吃请和礼金。

接下来,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写了陈燕萍工作上积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漏补缺;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融情于法,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生活上严格自律,坚守法官职业道德。内容尽管很多,但严格来看,还是在一个层次上平铺材料,并不能更有效地立体塑造起人物形象。

(三)在语言色彩上,空洞生硬专业词汇减弱新闻接受度。

专业性强是法治人物通讯的特色,但专业性过强就与新闻的可接受度冲突。

大量政法人物通讯语言空洞、教条、生硬,并固化成了陈词滥调。“青春,在政法事业中闪光” “风正好扬帆” “铁拳出击保平安” “一枝一叶总关情” “正义的守卫者”“群众的贴心人”,这些看起来很大气硬气的语言其实正因为其永远正确而丧失了新鲜的元素,“大词”过多过频出现,一方面说明写作者懒于动脑筋遣词造句,不讲求新闻美学,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新闻观念上求稳求严,不愿意过多突破。

过度拔高、人物类化、走悲情路线、喜欢用壮词和大词都是正面宣传报道中常见的顽疾,这样的做法主观色彩太重,冲淡了新闻的真实感。传达信息模糊,容易造成误解,容易形成僵化模式,倒读者胃口。

因此,政法先进人物通讯写作也要按照新闻的规律冷处理,对有着强烈情绪语感的形容词一定要慎用。“赞美洛杉矶的天气永远获不了普利策奖”,盲目生硬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也获得不了读者的认可。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本建构

近年来,由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思想的日渐多元,很多杂志、报刊已经放弃了传统人物通讯的写作与取材方式,更多倾向于专访和特写式的报道方式。尤其是在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语境下,政法先进人物通讯开始了显著的转型,也呈现出了新的文本特质。如人物选取的普通化、叙述行文的可视化、结构组合的碎片化、语言风格的口语化等等。但是,无论如何调整变化,作为发挥正能量作用的人物通讯,依然需要遵循着自身的变与不变。

(一)先进人物依然要选非常人物,但是要更加强化人物感染力。

真实的人物,非常的故事。选取不平凡的人,依然是政法人物通讯需要遵守的准则。因此,议题设置和主题提炼方面,政法人物通讯依然承担着一定的宣传功能。诗歌合为时而著。先进人物通讯同样脱离不了特定的政法工作背景、时代文化需求,离开了正能量这个要素,人物通讯也就失去了重要价值和影响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讲述过程中,必须坚持贴近生活、坚守真实底线。比如全国模范检察官张飚的报道中,有的通讯就写到张飚多次找犯人张高平调查谈话,引起了监狱干警的不满和厌烦,有一次到了饭点故意不喊他,让张飚和犯人一起吃“牢饭”,给他难看。此文的本意是想表明张飚纠正冤案的重重困难,但是却失去了真实性,张飚后来解释道,“其实,监狱的干警叫我们去吃饭了,只是我想吃一下‘牢饭’。当时我的出发点是让工作做到位,吃了‘牢饭’我就知道服刑人员的饭菜挺好,并不像谣传的那样——吃不饱。”

(二)故事从小写起,结构立体纵深。

1.简写一生,不如详写一天

有的政法先进人物通讯中,故事太少,故事性太弱。看起来很多事例,其实那不叫故事,而是例子。讲故事,是“华尔街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从一个人物或小故事写起,是“华尔街体”的基本写作手法。通过讲故事,使枯燥无味的报道生动活泼起来,真正具有了可读性。

2.静态展示不如动态描摹

任何人物通讯,总有个时间跨度,总有背景要交代。如果仅仅只是静态的陈述,这些材料就不能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读者读来也会觉得沉闷。所以,如何使背景的交代融合到鲜活的材料中,以“当下”的面目出现,这便要看作者的运筹和技巧。每一个典型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记者要发现和记录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耀眼的光点,而是努力找到其中的必然性。在政法先进人物报道中,把姿态放平,说实话,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最平实的文字,有时候反而最具有精神的穿透力。

3.平面延展不如纵深或立体

受新媒体报道手法和媒介特点的影响,当下政法先进人物通讯在结构上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老三段论继续使用,新的组合式报道纷纷出现。如关于张飚的人物通讯,不同的媒体呈现出不同的文本模式,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从这些媒体的报道标题就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是《叔侄错案发现者:真相就在不远处,为什么不坚持?》,正义网是《张飚:维护司法公正就是我的梦》,《光明日报》是《退休检察官张飚:正义永不退休》,新华网是《张飚:希望不再发生冤假错案》,《东方早报》是《杭州奸杀冤案平反“幕后英雄”》,《新京报》是《“曾多次向浙江高院反映疑点”》。

先进人物组合报道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故事组合式,如《江苏法制报》的《法医顾晓生的四个人生场景》。二是主题组合模式,如光明日报对信访局长张云泉的报道: 《洒向人民的深情》 《刻在党徽上的忠诚》 《铸就坚定的信念》。三是群像组合式,如《检察日报》的最美检察官系列报道。不管哪种报道方式,应该力求做到叙事手法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人物表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那种靠堆砌案例夹叙夹议的手法感染不了读者。

(三)法治视角打开人性通道

人物写到最后其实就是性格,性格是怎么知道的?就是细节,举手投足,喜怒哀乐。每一个先进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记者要发现和记录的,不应该仅仅是耀眼的闪光点,而是努力寻找到其中的必然性。在铺排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的同时,我们要追问:这个人要他惧怕些什么?怀念什么?最喜欢什么和最讨厌什么?他曾有过怎样的幻想破灭,还有哪些朦胧的向往?

同时,处于今天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人物,他之所以先进,还应有一种功能,就是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转变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或者启发人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随着新媒体兴起,资讯洪流时时刻刻淹没着人们的注意力,政法先进人物通讯要学会做到开启法治化视角,抛弃扁平化、道德化的主题演绎,冷峻客观地开掘人性的多元真实,饱蘸情感地打量一个个不普通的政法人。

(作者系江苏法制报社编委)

猜你喜欢
先进人物政法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老骥伏枥显担当
通讯简史
书法作品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