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新一届领导集体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

2016-04-16 14:55:29郭鹏
福州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包容性成果理念

郭鹏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辽宁 辽阳 111000)

共享发展:新一届领导集体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

郭鹏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辽宁 辽阳111000)

共享发展是对包容性发展的原始内涵的凝缩,是党的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共享发展主要包含了发展价值取向的公平性,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和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性等维度。五中全会对如何实现共享发展做了明确部署和规划:向消灭贫困宣战;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参与率,鼓励个人创业等措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

共享发展;理论溯源;思想内核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这是关于发展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是党和国家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升华,是党在新时期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鉴于此,本文对“共享发展”的理论溯源、思想内核及在新的形势下践行路径做详实的阐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全新理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共享发展”的理论溯源:从“包容”到“共享”

“共享发展”在国际上又被称为“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它是亚洲银行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益贫式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国际性的关于“发展”的主题。世行早期提出的“广泛基础的增长”“益贫式增长”主要是致力于利用不断增长的经济成果消除贫困,不断减少全球贫困人口的数量,倡导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特殊照顾。它核心要义就是减少贫困人口、促进人类发展,也是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致力于扶贫减贫的指导思想。但一直以来,世界多数国家包括亚洲各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有效减除贫困,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收入并未随 GDP的增长而得到多少的改善;相反,收入和非收入不平等状况的趋势却在不断地恶化。出于突破现实的困境,人们开始寻求政策组合以期望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而逐步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基于此,2007年3月,新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开始把关注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在同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战略研讨会上亚行明确提出了“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的命题,包容性增长的新理念破茧而出。自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后,不管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我们党和政府也一直密切关注和积极倡导,并在实践中增添了中国要义。

胡锦涛同志首先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谈及“包容性”相关话题,紧接着,2011年4月在博鳌论坛上发表的《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主题演讲中,把“包容性增长”发展成为“包容性发展”,虽只有两字之差,却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在“发展”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增长”一般指经济增长,泛指的是一个国家总体或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加。而“发展”却比“增长”的涵义更广泛。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发展内容的均衡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以及人类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之和)。也就是说,它考察的维度突破了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窠臼,意识到了人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增长方面,还扩展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更为深层次的层面上,如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发展机会的非歧视性与非垄断性。包容性发展从最初的单纯的扶贫战略演变成为反映包括社会上所有人在内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发展价值取向的公平性以及发展成果的人人共享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在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共享发展”,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这里,把“共享”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是对包容性发展的原始内涵的凝缩,扩充了时代特色,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更加注重如何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强调改革发展成果要全民共享,是充满了中国气场的全新发展理念。

二、“共享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核

从本质上说,“共享发展’是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公平、更具人文关怀的人本发展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

第一,发展具有公平性是“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永恒价值,是社会机体良性运行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准则。改革开放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人均收入水平之高是改革开放之前无法想象的,已迈入了小康生活和后温饱时代。但是,不少民众对社会的现状并不满意,原因何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公平、有失正义的现象。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基于此,党和政府提出“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 正是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发展,它从发展过程的公平性切入,主张要在权利、机会以及制度规则的制订上应具有公平性。首先,共享发展强调在发展的权利上要共享,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平等地享有各项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消除一切特权;其次,共享发展注重发展机会上的共享,让机会具有开放性,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具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资源;再次,共享发展还强调发展规则和制度上的共享,规则、制度应体现出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尤其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拒绝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杜绝某个规则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不利于另一部分人。

第二,发展过程全民参与性是“共享发展”的逻辑起点

这里的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性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要惠泽每一位公民。也就是说,发展主体必须是全体公民,发展收益的客体也必须是全体公民,这是发展成果分配上利益共享的逻辑起点。“共享发展”一贯认为必须让社会上绝大多数成员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如果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没有享受到应得的发展成果,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没有公正性可言。就像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吉利斯等人所说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意味着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并且参与这些利益的生产过程。如果增长在国内外只是极少数富人受益,那就不是经济发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广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包括固守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以及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的弱势群体。如何保证这部分的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避免他们越来越边缘化,共享发展可以给我们答案。我们之所以倡导“共享发展”就是在应对日趋严重的发展的排斥性、对抗性的问题。“共享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成果,避免有些社会成员被排斥在发展成果之外。

第三,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是“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正如前文所述,“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发展要与之协调、同步。实现共享发展,就需要在经济社会两个领域同步发力,让人们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上都有“获得感”。换而言之,“共享发展”追求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达到内在协调的状态。

回顾历史,我国曾陷入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误区,在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没能充分发展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领域相比,我国的社会发展领域存在明显的制度“堕距”,出现明显的制度“欠缺”,由此带来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与民生建设息息相关的不良经济效应,那么势必会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和效率兼顾,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从“先富带后富”到启发和引导先富者通过某些“反哺”行动帮助后富者;从“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再到如今的“共享发展”理念,这些都是发展理念的飞跃,是当代实践环境变化与道德环境理性诉求的必然结果。

第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

共享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成果的人人共享。无论是以发展的公平公正性为衡量标准,还是以发展过程的主客体互动性为逻辑基础,或是以发展内容的全面性为必要条件,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成果的均分和共享上。总之,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是“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就会实现人人普遍受益。但是,改革30多年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增长并不会自然地带动社会的发展,自然序列的次第增长并不表示社会序列会自动排列,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不是社会成员的普遍受益,而是出现了一部分人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未能完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贫富分化问题凸显。这就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共享发展”就是要跨越这种理论与现实相背离的藩篱。

三、在新的形势下践行“共享发展”的突破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这是一个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期,但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理念的机遇期。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勾画出的“十三五规划”发展蓝图,明确提出用新的发展理念去引领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共享发展,全体人民要共同迈向全面小康。那么,今后一段时间推行“共享发展”的突破点会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扶持弱势群体,向消灭贫困宣战。共享发展发源于益贫式增长,对贫困群体的关注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之一。至今为止,我国还有7000万人未脱贫。可以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十三五”规划对这一点做了重要的部署。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无论是贫困人口,还是“三留”人口,他们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增加对弱势群体人力资本的注入,拓宽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渠道,缩小与其他人的贫富差距,这样才能实现“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二,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众多学者认为,共享社会发展是一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核心政策要素。现阶段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无疑是与民众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的民生环节。正所谓,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以人为本一直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政府施政理念,但是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民生为重、富民优先,可能就是一个比较空洞的政治话语。我们欣喜看到现在党和政府已经把它具体化了,从解决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3]在政策上向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保等领域倾斜。通过制订科学的公共服务政策,让广大人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共享公共财富,是共享发展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第三,建构和完善社会安全网,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过去30多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不同步的。自“十二五”以来,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可喜的发展态势。今后,要继续构建和完善社会安全网,全面保护民众的生活水平不陷入螺旋式下滑的漩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做到:公正公平,追求共同富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收入和财产调节相结合,加大居民财产调节力度;增量与存量调整相结合,把握好存量调整尺度。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第四,提高劳动参与率,鼓励个人创业。共享发展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提高劳动参与率,鼓励大众创业、创新实际上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方面。实现共享社会发展的关键政策举措在于提升个体的全面参与能力,激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草根与精英并肩参与创业创新。国家在政策上要致力于构建全体成员的社会资本,积极扶持、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以就业和创业为路径,充分调动十几亿人的聪明才智,使民众都能参与到发展这个过程与成果,民众的热情与能量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由此,共享发展已具备了发展最雄厚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释放大众创业的活力,提高劳动参与率,实现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

[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33.

[2][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林淑周

D61

A

1674-1072(2016)05-051-04

2016-08-12

郭鹏(1980-),男,辽宁丹东人,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包容性成果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4
工大成果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6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