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成功的采访是一种“相互感动”
■周晶晶
采访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反贪局原副局长涂岚的时候,正值冬季,空气中透着寒凉,但整个采访过程却让人感觉温暖。那时的我刚进武汉市检察院宣传处两年多的时间,还只是检察日报一个小小的通讯员,工作经验并不丰富,还很 “嫩”。但这次采访经历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影响着我对待工作、家庭、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采访让我和涂岚成了朋友,虽然我们的年龄相差十余岁,性格迥异,成熟度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多年过去,涂岚已升任汉阳区检察院的副检察长,我也被任命为检察日报的记者,我们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成长、前行。
因工作的关系,我们仍会在各种场合遇到,很多时候,涂岚都是通着电话,步履匆匆,我们相视一笑,挥手打个招呼,然后各自忙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会闲聊、调侃几句。她常常以老大姐的身份,给我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建议。很庆幸,能够因为一次采访,结识到这样一位充满智慧,对任何事情都看得那么通透,活得那么自信且坚韧的 “大姐姐”。
采访涂岚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我前后采访了她两次,才得以完成写稿任务。
第一次拜访她之前,我手上已经拿到一些关于她的资料,包括她办过的大要案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事先有所准备,对采访对象有一定了解,是我的习惯,这样能够更快地找到切入点和重点,提高采访质量和效率。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我拟写了采访提纲,提纲中,很多问题都是围绕案情及案件办理细节而设。当时并没有很多人物采访经验的我,很 “天真”地认为,既然采访的是反贪精英,只要把她与贪官斗智斗勇的经过详详细细问清楚,然后描述出来,就会是一篇很生动、很有故事性,像样的人物报道了。
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
走进涂岚的办公室,打过招呼,坐下,拿出笔和本,望着她的脸,我突然觉得有点尴尬和紧张,不知从哪问起,尽管我的本本上都列着呢。这时,我瞥见了茶几上的一小钵花,为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缓和一下尴尬气氛,我问涂岚,这花叫什么名字?她告诉我叫 “风信子”。“你喜欢风信子?为什么?这是怎样一种花?”话题就这样打开了。
当涂岚告诉我这花有毒性,并笑着说 “我喜欢个性鲜明的东西”,我不由吃了一惊,同时也冒出一种感受,“个性鲜明,就跟她一样。”采访对象个性鲜明是件好事,有个性就更容易写出特色,我心里暗暗庆幸。
但当切入 “正题”时,我又失望了:涂岚不愿意谈论太多办案细节。一来,她认为,那些被她查办的贪官虽然成为了阶下囚,但也有尊严,她不想因为事后对案件的披露给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家人再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二来,她认为,反贪是一种团队办案,案件的成功办理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付出,所以她不想太凸显她个人的功劳和作用。
问出的问题总是得不到期待的回答,尴尬的氛围不断出现,我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不着边际地东问一句,西问一句。干过多年反贪,深谙心理学又富有洞悉力的涂岚当然察觉到了我的窘迫。她于是说道:“这样吧,今天先到这里,你回去再想想还有什么想了解,想问我的,再来找我。”
我内心无比感激,工作繁忙的她竟然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她完全看穿了我对于无法完成任务,写不出一篇好稿件的担忧。回单位的路上,我脑袋里一直回想着我和涂岚的谈话内容,这次 “失败”的采访,其实并非一无所获,起码通过直接接触、对话和观察,我对涂岚的性格特征、工作理念和办案风格等,有了比纸面材料更深层的了解。而且当天我还采访了涂岚的领导、检察长金鑫和副检察长陈重喜,以及她的几位同事。他们对于涂岚的评价,有的虽简短,却非常形象和精辟,让我眼前一亮,比如陈重喜的那句 “她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智慧型检察官”,还有他们提及的某些小细节,也是很能从侧面展现涂岚的个性特色的。我决定重新梳理、整理一下我的这些 “收获”,并找到一种让我和涂岚都感觉 “舒适”的对话方式。
再次和涂岚见面,我没有再反复追问诸如此类我曾认为重要的问题:“那是几几年几月几日的事?准确时间是?”“他的名字?案发前是什么职务?他的作案手法?涉案金额?”我开始更多地倾听,听她讲她想讲的东西,并尝试通过她的话语走进她的内心,了解她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和领悟,她在工作中的感受,乃至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人性的看法。采访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机械套路,更像是在聊天。当然,不可避免地会聊到案件,但常常是其中的某些片段,并非全貌,我也努力从这些片段中发掘亮点,适时发问。我感觉到,没有了对于案件细节的迫切追问,涂岚也越来越放松,聊得越来越多。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对她的 “原则”的理解和尊重,赢得了她的信任。
快到中午吃饭时间,我们聊得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涂岚提出一起吃饭,在餐厅,我们俩的话题继续延伸,聊到了各自的家庭,她也谈到了她的老公和孩子。从她的笑脸中,我能感受到她对于家人满满的爱,感受到这个反贪 “铁娘子”柔情的一面。尽管她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常常加班,但她其实并非一个 “工作狂”,家庭对于她同样重要,她也很智慧地平衡着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让我由衷敬佩,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
第二次返回的路上,我的脑中不断回旋着三个词:执着、智慧、爱。“反贪副局长涂岚人生中的三个”于是成为了我文章的副标题。文章写得很顺利,发表后还被检察日报社作为人物报道的范文。
多年后,在有次聊天中,涂岚对我说:“这些年,我也接受过不少采访,但我始终认为,你那篇报道是写得最接近我本人的。”我想,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吧。
若要我总结这次报道的成功经验,那就是 “相互感动”四个字。你用倾听、理解和真诚打动采访对象,同时也从对方身上收获感动。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新闻采写中所努力达到的境界。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驻武汉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