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习惯于阅读越来越短的信息:从博客到论坛,再到微博,是不是对信息长度的“忍耐力”越来越差?你是不是开始习惯“多任务”的工作,在文档、即时通信工具、网页、微博之间快速切换?甚至,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对所有东西都失去兴趣。如果是这样你就要注意了,也许你患上了“注意力障碍”,也就是所谓的“网络注意综合征”。
半年看不完一本书
梁爽 空乘人员
梁爽是专门飞长途的,每个月大概有2/3的时间在空中度过。在开始玩微博之前她一年可以读20本书。开了微博后,梁爽就发现离不开它了。上飞机前一秒都在刷微博,在酒店也是可以足不出户地一边看电视一边刷,“在空中飞行的那段时间变得难熬起来。”梁爽说,“以前看书的时候即使再好看的书,也没试过这么坐立不安”。
梁爽现在包里放本书半年都看不完,“每次我都强迫自己要认真看下去,但是真的是翻两页,就完全读不下去了。”梁爽说,“即使眼睛盯在字上,也完全接收不到这些字反映出来的内容,有没有字,都像盯在木板上看一样。”
不刷屏不自在
小冉 艺人宣传
“只要不是在陪艺人或开会,任何时候,我必须能刷到微博,不然会浑身不自在。”
有一次因为处理一个突发事件,小冉打了一通长达70分钟的电话,挂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网页上打开自己的微博,然后一直翻页。网络版规定10页就没了,而最旧的消息是距离现在55分钟,直到现在小冉回想起这件事还是感到遗憾:“老觉得有15分钟的东西被刷掉了,也不知道刷掉的是什么。”
小冉关注了500个人,她会花所有工作外的时间来看这些信息,甚至半夜醒来喝水时,“要看自己最关注的人,比如行业巨头、同行领袖”。
“很多时候不是说要看什么,也不一定是微博,就是觉得时间空出来很奇怪,非要做些什么事,不做就不舒服。”
审稿就是找关键词
宁愿 电子杂志主编
宁愿的交际网基本上是在微博中建立的,私信交换联系方式,从最基本的回复、评论开始。她一般会飞速地浏览140个字,然后给出一个回复,通常是“很有趣”“太让人生气了”“太美了我也想要一个”之类。
这种习惯很快就延伸到她的工作中,在审稿的时候会飞快地“一目十行”,基本上就像在找关键词一样,“我现在看不了大段的文字,所有稿子我都规定段落越多越好,最好一句成段,这也是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嘛。”宁愿说。作为一个电子杂志的主编,宁愿每个月订6份设计类杂志,每份都是大幅大幅的图,文字很少,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几本能从头到尾都读完。
并非空穴来风
专家说,若长期浸淫在网上,最终会改变一个人的秉性。互联网的信息过载除了给我们带来信息的便利,也会让我们产生强迫的人格,缺乏耐心、注意力涣散。互联网,还可能让我们患上“网络浅薄综合征”,这并非是空穴来风。近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的研究发现,过分依赖网络的信息收集方式会阻碍我们理解和消化信息的能力,甚至从长远的角度将影响我们的学习能力。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分为2组,一组学生上课时被允许上网浏览网页,另一组学生则被要求在听讲时把电脑合上。课后,他对学生上课的效果做了一个测验,结果发现被允许上课时浏览网页的学生听课效果明显低于不浏览网页的学生。即便有些学生浏览的是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他们的听课效率也没有因此而提高。另一项研究发现,和传统的课本学习相比,使用网页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不可否认,互联网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宽了,也变得更加迅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习惯于阅读越来越短的信息,对信息长度的“忍耐力”越来越差;长篇大论的文章越来越被我们抛弃,传统媒体早已被“短平快”的网络媒体远远抛在了后面。
拯救注意力
不要在下午时间进行多重任务
午饭后的劳累感,加上多任务的紧张,会给大脑带来过重的负担,可能会让你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
尝试冥想
现在流行佛教和瑜伽中的冥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排除外界干扰。这项结果也得到了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冥想可以提高大脑及与注意力相关脑区的活动效率,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和注意力。
控制自己的“多任务”倾向
专家给人们列出了几个小窍门:利用浏览器上的网页屏蔽和监控插件、监控无关网页的使用;尝试每天或每周的“无网时”或“无网日”;关掉邮件提醒,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查看邮件;关闭社交软件,工作的时候减少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