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芬
非洲北部有个世界第一大沙漠,叫撒哈拉沙漠。这个沙漠是世界上气候条件最恶劣、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又称为“死亡之海”。在19世纪之前,没有人在进入撒哈拉沙漠后还能够活着走出来。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队成功地走出了撒哈拉沙漠。
1814年,这支考古队行进在撒哈拉沙漠上,沿途只要看到逝者的白骨,考古队的队长总是要队伍停下来,在高地上挖个坑,把逝者的白骨埋在沙漠里,然后在所埋的地方用树枝或石头做一个简单的墓碑。可是沙漠中的白骨太多,埋葬白骨花费了考古队不少的时间。
有队员抱怨:“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来收尸的。”但队长很固执地说:“每一位逝者都是我们的同行,怎能忍心看着他们陈尸荒野?”大约一周后,考古队发现了许多古人的遗迹和震惊世界的文物。当考古队要离开沙漠时,突然刮起了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紧接着指南针失灵了,找不到东西南北,考古队彻底迷失了方向。食物和水也开始越来越少。考古队这才明白了以前的同行为什么没有走出这个沙漠。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考古队长说:“我们来时沿途做了不少简单的墓碑,这些墓碑就是我们回去的路标。”于是,考古队沿着沙漠上树起的墓碑,终于走出了“死亡之海”——撒哈拉沙漠。
考古队队员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无不感慨:“善良为我们留下了路标,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给予别人善良,实际上也是帮助自己,给自己一份生存的安全。
(选自《知识窗》2015年10期,有改动)
读后收藏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物。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