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丽
长安镇构建本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亮点与特色
◎黄晓丽
长安镇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重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最南端,东邻深圳经济特区,南临珠江口,是广州、东莞与深圳交通往来的南大门,是珠三角重要的支点城镇之一。全镇下辖13个社区,户籍人口约4万多人,流动人口60多万人,人口数量一直排在全国城镇前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城镇行政结构、人口构成,长安镇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始终注重立足时代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以县域发展的格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科学规划,合理统筹,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安镇就把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政府把最好的地段用于文化设施建设,为构建县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目标,新世纪之初,长安镇就陆续建成了以长安广场、图书馆、电视演播厅为标志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使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重要人文地标。例如长安广场在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二是汇集三级力量,实现设施网络全覆盖。新世纪前十年,新莞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促使长安镇开始了“共建和睦社会”建设,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向社区、企业覆盖。截止目前,全镇公共文化设施约为40万平方米,藏书54万册,实现“七个全覆盖”(图书馆、广场、公园、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室、农家书屋、健身路径)。三是提档升级,推动文化设施面向时代与未来。先后建成粤剧基地“粤艺苑”、长安体育公园、饶宗颐美术馆展览厅(国内首家以饶宗颐先生命名的美术馆)、长安影像中心等先进设施。2014年,长安镇全新打造的城市文化空间——“榕树下”文化空间投入使用,以依树而建、玻璃书屋的方式,推广普及“传统阅读+数字化阅读+高雅艺术展览+休闲文化空间”的新理念,当年“榕树下文化空间”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现在,全镇已建有长安万科广场、涌头社区星堂公园“榕树下文化空间”,打造“榕树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立足需求,深化供给,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长安镇人口结构倒挂、群体多样、需求多元,因此政府一直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面向“三区”群众,推出“菜单式”服务。深入开展“文化志愿大篷车”进“三区”活动,率先推出了“菜单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入社区、厂区、校区送演出、送展览、送讲座、送服务,建立了送文化下基层的长效机制,满足了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实现了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双向供给,被文化部评为2012年“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二是针对不同群体,打造特色活动品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群体,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幼儿基本体操、“长安骄子计划”“健康暑假”、交谊舞沙龙、广场舞、戏曲粤剧、长安文化学堂、周末广场文艺演出等20多个精品活动品牌。重点突出了新莞人文化品牌,先后打造了“异乡情”文艺晚会、万人交友活动、“新莞人在长安”、中国百名女摄影家走进长安摄影采风活动、长安文化暖流月等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的活动。其中,2012年全球顶级的摄影师依安·贝瑞拍摄的一幅长安广场舞成为当年“玛格南”年度最佳图片,把长安新莞人的文化生活状态传播到了全世界。目前在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中,新莞人的参与率达85%以上。三是加强鼓励引导,深化文艺精品打造。2007年就制定出台了《长安镇文化扶持与奖励基金使用暂行办法》,每年设立文化扶持与奖励基金,推动文艺创作蓬勃开展,并积极组织文艺精品参与文化交流和赛事。全镇每年文艺精品获国家级奖5项以上,省级以上奖10余人次,是广东省东莞市的获奖大户。2013年,舞蹈作品《学军》获十艺节“群星奖”并受邀参加颁奖晚会表演,《小小冠军梦》获CCTV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少儿组三大金奖。
(三)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长安镇在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均等性的同时,坚持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一是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2013年,长安镇以向社区各曲艺社购买戏曲、粤剧演出服务的方式,连续举办了13场“粤韵莲花山”活动,为社区曲艺社提供了更大的服务平台,迈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步;2014年,进一步推出了“出彩长安·广场周末SHOW”文艺演出活动,改变政府包办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零门槛甄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短短数天时间,就有25家演出单位报名,报名单位涵盖学校、协会以及志愿服务队、曲艺社、艺术培训中心、个人、企业。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发展。2014年,长安镇推出了小话剧艺术类演出文化平台——“08剧场”,由政府实行低票扶持,票价的80%由政府补贴,群众只需花20-25元,即可享受到话剧演出,这样的方式,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质的基础上,引进了市场化运作模式,保证演出节目的质量,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高雅文化选择,逐步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长安镇是全国摄影、粤剧、醒狮、幼儿基本体操、书法之乡,全镇有摄影、戏曲、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20个文体协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以协会活动为抓手,全镇既扩大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又较好地推进了社会办活动。
一是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1992年“文化工作年”以来,长安镇历届领导班子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近年来,全镇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确保人、财、物投入,镇财政收入平均4%用于文化建设,各社区文化建设支出不低于2%。镇主要领导每年听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并提出指导性意见,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全镇形成重视公共文化、关心公共文化、参与公共文化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对文化资源的整合统筹。2011年,按照简政强镇事权改革,长安镇对党政机构重新进行设置调整,对镇属事业单位进行精简整合,长安镇宣传办变更为长安镇宣传文体局,使得全镇的宣传、文化、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统筹,切实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后劲,在推动宣传、文化、体育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公共文化工作开展、减少行政运行成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上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三是加快建立公共文化制度体系。近年来,长安镇把制度设计工作纳入工作议程,立足实际,制定出台了《长安镇建设文化名镇规划纲要(2011-2020)》《长安镇创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建设规划》等一批政策文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引。近两年,长安镇以开展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为契机,重点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课题成果《长安实践与思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最近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的指标及文件等。
四是加大对社区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移,重心下移。开展了社区文化建设扶持和发展计划,扶持涌头社区、厦边社区重新选址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由于交通便利,目前群众的参与人次比较高;指导建设了上沙社区综合文化站,探索推进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开展社区专题图书馆建设,建成厦边社区养生馆、涌头社区摄影专题馆;2014年支持开展长安镇首届社区文化周活动,每个社区给予经费支持,开展广场舞、歌唱大赛、读书、文艺培训、艺术展览共“五个一”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力。
五是加强管理,着力抓好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镇文化队伍人数近400人,部分是从全国各地高校、专业团体引进的文艺专才,部分是通过进修、外出学习等方式培养造就的。文体协会20个,有省级以上会员150多名,市级以上会员200多名,会员总数近4000人,民间业余团体近100个,人数6000多人。2012年,依托全镇人才队伍,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全镇掀起“文化义工”活动浪潮,成为文化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唯一的镇级参加单位。此外,还在各社区建立起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文化队伍,为每个社区配备1名文化专管员和2名文化志愿者,每年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并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社区文化专管员挂职锻炼活动,分批次安排轮流挂职锻炼,提升他们的水平和能力。
六是形成周期长效的活动运行机制。长安镇具有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文体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赛事、每年举办多种文化活动、活动周期循环的运行机制。有赖于这种周期长效的机制,目前全镇每年各类文化活动400余次,呈现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的良好局面,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氛围浓厚,有力地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发展。
长安虽然是一个小镇,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硕果累累,获评“全国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国摄影之乡”“中国粤剧之乡”“中国醒狮之乡”“中国幼儿基本体操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先进县”等荣誉,成功打造了“综合强”的长安文化,形成了“文化设施网络化、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供给品牌化、文艺创作精品化、机制保障长效化”的良好格局,被评为广东省东莞市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
(责任编辑肖英奎)
黄晓丽,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全国“群文之星”,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