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杰
摘要:本文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订单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订单班的组班、订单班培训考核、就业及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订单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实现订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订单教育应兼顾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实现“三方共赢”,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74-03收稿日期:2015-11-13
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订单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文章指出,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实现订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订单教育需要制订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规划,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1订单班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1份。其中女性156名,男性75名。来自农村的147名,来自城市的84名。包括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酒店管理等四个专业的五届订单班。二年级开始进入订单班的有132人,三年级进入订单班的99人。
2组班情况分析
从组班的情况看,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要求、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一般及不了解的占6163%。对“加入订单班表示后悔”的有1744%。在回答“加入订单班是否符合他们职业生涯当中的一部分”时,4883%的人认为部分符合,1977%认为小部分符合,而58%的认为完全不符合。
3学习培训情况分析
在调查的学生中,有50%的学生对“订单班期间企业提供的培训感到满意”。对于“订单班学习期间是否具备了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问题的回答,3954%的人认为部分具备,2209%的认为小部分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对于“订单班期间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相匹配”的问题,2791%的学生认为部分符合,2442%的学生认为小部分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对于“订单班的培训内容是否有利于转岗”问题,只有3953%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4就业及规划情况分析
对订单班提供的工作满意度方面,3837%的学生表示满意,认为工作能大部分符合自己的性格的有4302%,认为提供的工作与专业能大部分相符的占4419%。在订单班提供的首个岗位上工作1年以上的占1395%,而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占总人数的3485%。有4419%的学生不大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在调查的所有学生当中,3139%的学生打算继续在签约单位工作下去。而离职的原因中,排在最前面的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自我实现,均占离职原因的50%以上。
5对订单培养模式的建议
6628%的学生认为办订单班有必要。对培养的建议方面,提得较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知识技能需求(专业对口性、实用知识、综合素质、理论知识、企业培养目标及所学知识与岗位的吻合度),切身利益的需求(更多的企业选择、学生利益维护),学习与实践需求(同企业和员工的接触、课程建设、岗位要求及考核方式),人际交往的需求(企业归属感、三方相互沟通),等等。
(二)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在订单期间,企业对学生培训的内容是分阶段进行的,新入职的员工首先进行的是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在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公司的生产流程运作。这一过程,学生主要是在生产一线顶岗工作。访谈中,我们发现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和公司产生意识上的分歧较大,企业追求熟练工效应的迫切与学生追求轮岗互动学技能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企业感觉学生角色转化慢,学生觉得企业是在雇佣廉价劳动力,双方的供需严重失衡。访谈中发现:对于订单培养,企业目前还没有更好的长效机制。
(三)结论
当前订单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并不能满足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实际需求,订单式培养要构建“三方共赢”长效机制,以实现订单培养的良性循环。
本次调查看到,订单培养的学生素质离企业实际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而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的订单培养过程中,还难以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之间的矛盾,订单教育的人员选择、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工作待遇和地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构建一个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订单教育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内容肤浅,知识结构狭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按照其特定的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都是根据特定企业用人标准和特定岗位的需求制订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素质培养课程压缩或取消。同时,由于社会和学校对订单式培养没有统一、成熟的认识,更无标准可循,因此,在订单式培养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评价,甚至会因为是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而放低对他们的知识要求,因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狭窄和单一,岗位迁移能力较差。
2学生所学的技能单一
从订单培养的教学计划看,订单学生所学专业内容主要是围绕订单企业所需的特定岗位职业能力而展开的千人一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多种职业能力和转岗能力的要求。而且受经济利益追求最大化的狭隘观念的影响,有的企业在实际中会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只让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熟练工作,忽略岗位轮动,人为地造成学生技能单一。
3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签订合同主体地位的缺失。作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理应成为订单合同的主体。但事实是,签订订单合同的双方是学校和企业,或者合同中涉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过少,强调较多的是学生义务的条款,对学生的权利却几乎不提,说明对学生群体利益缺乏相应的表达和保障机制。②订单协议对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缺乏相应的规定,这种订单式培养协议的不规范性会引起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诸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很容易被“实习、实训”,而得不到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被加班加点而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学生在订单培养中只能作为弱势的一方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4学校与企业的订单合作发展不平衡
(1)签订合同委曲求全,不敢提太多要求。由于历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就业问题成为学校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而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利于学校与企业实际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因而学校对订单式培养热情高涨,在寻求订单时放松对企业的审查、降低相应的标准。正是这种供求矛盾造成了订单式培养合同签订各方实际地位不平等,使得博弈各方的筹码失衡,学校处于不利地位。
(2)在订单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学校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学生管理的主动权在企业,学校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安排,形成被企业“牵着走”的局面。这势必会造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和发展的不平衡,这不但不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还会造成国家对教育质量的控制力下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5学生契约意识缺失
毕业后有多少“订单班”的毕业生能留下在企业里工作,这是考查订单式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从调查结果看,只有3139%的人打算继续在签约单位工作下去,而其余人员均有跳槽可能。而在订单培养形式建立之初,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签有合作协议,但因学生缺少契约意识,在订单进程中,往往不能守约,另外“择木而栖”,造成企业培养成本的浪费,也使后续订单培养难以为继。
三、“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订单式教育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互惠互利、自愿平等基础上签订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订单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其终极目标是互惠三赢、三方受益,都达到预期目标。
(一)做好“三方共赢”的准备
三方共赢培养模式的准备阶段包括学校、学生、企业的相互识别,学生的职业性向测试,合同的签订。
1认识并选择合适的订单企业
为保证订单培养的人才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终身就业的能力,选择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是关键。学校对合作企业的了解应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合作动机和出发点等方面。认真、谨慎地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的一步。
2要做好宣传工作
一方面,向学校师生及家长宣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介绍订单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介绍订单培养模式的目标及实施计划,及订单教育的前景,或组织师生、家长到订单企业参观,让他们对订单培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学校在充分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吸引广大学生报名,以便挑选最佳的订单培养对象。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让企业了解专业,了解学生,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宗旨。这方便使企业对学校办学有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从而在今后订单教育中能协调一致。
3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学生进行订单实习前的辅导,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试
订单培养模式不仅需要优秀的、充足的生源来参与实践,更要确保参与订单的学生都乐意选择该模式进行学习和锻炼。基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对订单培养模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选择都是非常肤浅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并不适合该模式、该专业,因此而后悔莫及、频繁跳槽。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在选择订单培养的时候,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轻率地作出决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辅导,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以较为科学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指导学生尽量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因素去选择,避免学生因职业性向问题而给订单培养合作带来风险。
4签订订单培养合同
订单作为一种合同,是规范订单执行过程的一种方式,可以保证合同方的利益与义务。确定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任务与要求、权利与义务,是订单式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着对学生、企业、学校负责的态度,应充分考虑三方面利益,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培养合同,规范三方的责任。在订单合同中,签订合同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合同的内容与条款应具体到位而不能过于简单,对学校、学生、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对违约责任等应有明确规定。总之,在签订订单培养合同时,对合同的主体及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认识,对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的约定与考核方式,以及对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与履行能力表达都应该规范。这样才不至于在执行的过程留下隐患。
(二)确定“三方共赢”的前提
1确定订单培养目标
目标是组织或活动所指向的终点,一个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以刺激高水平的努力并给高水平的努力固定方向。在确定目标时,应先对学校、学生、企业的自身情况及社会环境进行全面充分的论证,亦即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然后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它既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也包括学校、学生、企业目标。
2实现培养目标与实施条件相匹配
订单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企业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和校内外教学条件及管理方式。而学生要有较清晰的职业规划,并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不仅如此,订单培养的学生要有契约意识,坚守自己对企业的一份承诺,并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理解,逐步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度。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发展状态良好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订单企业,所选岗位也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近或学生愿意迁移为基本条件,以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适岗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使其能受到良好的个人素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并保证在校学习的课程时数。
3营造订单培养的良好教学环境
积极营造订单教育环境。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要把订单班学生与普通班分开,在任课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的使用、经费的投入方面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为订单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订单企业要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来,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为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打下基础。
(三)建立“三方共赢”的培养机制
1制订实施订单培养计划
根据学校、企业、学生的需求,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订单三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企业专家与学校全过程参与订单培养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双方共同实施并互相监督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评价上,采用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刚性制约机制和柔性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的工作任务与质量进行评定。
2完善订单培养教育与管理
第一,在订单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分工协作,比如,双方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可让学校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设计、顶岗实践安排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应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在考核上,双方联合给出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绩效。
第二,引入第三方监管制度,成立专业管理机构,指导和协调校企双方对订单班教学质量考核。可将行业协会作为学校、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督协议的执行情况,反馈、指导双方的教学实施。
第三,制订订单班教师管理制度。在订单培养过程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订单教学质量。因此,应建立教师选派的管理制度,要求担任教学任务的学校教师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和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企业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辅导能力。以保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教育效果的实现。
第四,制订订单班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登记制度,掌握订单班学生的基本动态;建立学生、学校及企业的合约关系制度,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建立对学生考核制度,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建立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在企业的学生待遇和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进行规定。
第五,建立评价制度。建立订单班反馈评价制度,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要对订单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岗位认知程度的评价,了解学生的收入状况、对企业的满意程度等。对反馈结果进行理性取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评价,找出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同企业共同制订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达到订单培养连续性的目的。
总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旨在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它极大地调动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办学、用人和就业三方面的问题。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应对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助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上下功夫,为校企合作建立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长效运行,并真正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卞化梅,杨晓雪“精雕数控”订单班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于强,叶宏权构建服务外包“订单班”实务操作规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5).
苏勇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2).
苏金浩高职教育中“订单式”培养的法律规制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