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辉(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北张家口075000)
新形势下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探索
■陈迎辉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北张家口075000)
近年来,随着地质灾害的频频发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本文笔者首先探讨了县域地质灾害的相关概述;归纳了县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策略;最后就如何防治县域地质灾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提高县域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析
我国作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所引起的财产、物质损失也越来越大,因而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并采取各种措施治理地质灾害。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县域地质灾害防治和规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1县域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灾害主要指地球岩石圈地壳表层在生物圈、水圈以及大气圈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下,地质环境或者地质体在自然地质的作用或者人为作用下,给人们的生活、生命以及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由于县域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环境比较复杂,再加上人类近年来的工程活动不断增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增高,损失加重[1]。
1.2县域地质灾害的特点
当前,县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瓦斯爆炸、不稳定斜坡、特殊岩土地质灾害等,还有个别县域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缝、突水突泥等。县域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损失无法估计。县域地区的地质灾害会达到什么的程度,这在灾害发生之前都是一个未知数,就算是在灾害发生以后,也需要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作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另外再加上地质灾害发生的级别、发生的季节和发生区域的不同以及对其预测的准确性高低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的估计难度较大;二是地质灾害的破坏面积大,对人类来说,地质灾害是一场劫难,能够在顷刻间将一个县城变成一堆废墟;三是地质灾害的续发性较强,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伴有叠加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地震的发生常常伴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缝等等。
2.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由于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对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首先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预防为主,避让跟治理有效结合;二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治理;三是坚持生物防治为主,工程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四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2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
在划分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时要坚持多因素综合考虑、区内相似、区际相异以及超前预测的原则,并采用因子叠加法在MAPGIS平台对县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将其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以及不易发区,从而为开展县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2.3县域地质灾害实施分期规划
由于县域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且经济不够发达,因此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应该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可以运用三步走的模式实施规划,在充分坚持预测性、前瞻性以及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实施近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远期规划,另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地质灾害治理的迫切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规划图。
(1)近期规划。主要是对县域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排查,进一步完善跟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针对稳定性差、危险程度高的灾害点要合理运用专项资金进行治理。
(2)中期规划。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不断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质灾害的恶化程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集中县域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治理。
(3)远期规划。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对县域地区地质灾害的全面调查和信息更新,及时完成所在县域的地质灾害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实现重大地质灾害的全面治理。
3.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导作用
县域地质灾害的危害的对象是该区域中的所有公众,因此地质灾害发生侵害的对象不仅仅是物,还包含了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在防治地质灾害中存在“谁受益谁防治”的错误思想,就很难实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导作用,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县级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中,从而对自身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进行统一组织和规划,并协调好专项资金的使用。
3.2切实加强县域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工作
当前,对县域地质灾害的有效监督,是进一步预防地质灾害发生、降低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国家各个部门的分散监测纳入到整体、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中,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质量。
3.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在县域地质灾害防治中,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先导,实现地质灾害跟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微波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防范和治理地质灾害,全面提高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理水平。另外还应该将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跟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2]。
3.4积极提倡运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有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合理耕牧等。使用生物防治措施能够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根据县域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针对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可以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以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当前,随着地质灾害发生率和严重性的不断增高,对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任务,要做好这项任务,首先需要弄清楚县域地质灾害相关概述,然后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对县域地质灾害进行防治规划,切实保证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1]王哲,易发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l4-23.
[2]王云龙,文宝萍.兰州市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巨[J].中国地质,2011,38(6);1593-1598.
P694[文献码]B
1000-405X(2016)-1-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