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栋(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000)
关于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思考
■王栋
(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000)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和空间,且处于动态变化。特别是近些年,人类加大了在工程活动中的建设力度,使得地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若这一变动超出正常范围,将会引发各种灾害,其中也包含地质灾害。笔者将依照多年经验,围绕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展开探讨,希望能为相关讨论研究提供参考。
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思考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能提高地质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利用空间,还能确保广大群众的人身安全。它与环境地质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地质环境保护主要指代降低地质的负面作用,地质灾害防治是其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地质灾害进行概述,然后分析环境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最后思考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一般指代因自然地质影响、人为地质干扰,导致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对群众的人身安全与财产构成巨大威胁,出现资源损坏、环境污染、财产损失等灾害事件。依照作用属性与发生部位可将地质灾害哈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主要包含地质活动灾害、地面形变灾害、水灾、海洋灾害、土地减退与沙漠化等危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让世界各国均认识了中国,这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最悲惨的。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也同样无情地剥夺了可贵的生命,摧毁了许多幸福、美满的家庭[1]。有些人将地质灾害形象地比作恐怖分子,我们只有全面预防,有效治理,才能规避灾害的出现,降低人员伤亡。否则,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除会直接对人身安全与财产造成危害外,还会损坏工业生产、农业种植等活动,给社会以及个人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由此可知,只有分析探究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方能从源头上消除和控制灾害,降低损失。
岩石、水体以及大气物质共同组成环境地质,它是地球演化的基本产物,且一直处于变化状态,而这会对地球表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个圈层不断发展[2]。该变化具有周期性,通常在特定地域与标准时间实现渐变到突变的转换,破坏地质环境,引发地质灾害。它与地质灾害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本文将以崩塌和滑坡为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1崩塌形成
地形陡峭,切割程度非常剧烈,十分容易在裂隙带出现崩塌现象,同时,在软岩地层中形成崩塌的可能性也较高,地震灾害的多发以及人力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引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因崩塌主要出现在公路周边,所以,更容易对出行人员的安全与财产构成威胁。
2.2滑坡形成
在滑坡中,经由重力的作用,其边角位置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碎屑、零星岩体发生滑动,出现破裂,导致整个滑动面出现滑动。对于活动断裂带而言,刚刚形成的构造运动比较剧烈,地震地带和公共场所是引发滑坡的主要物质来源。另外,因软弱层的作用或者由于断裂带硬岩的影响均会引发滑坡。近些年,人类肆意砍伐,大大降低了绿化面积,使得树木总量迅速减少,水土大量流失,这是引发滑坡的另外一个因素。治理滑坡时,一般可借助堵墙进行处理,并扩大植被绿化面积,辅以其他措施,进而降低灾害现象出现的可能性。由此可知,环境地质会对地质灾害产生严重的影响[3]。所以,我们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重视地质保护,规避灾害现象的出现,降低损失程度。而环境保护一般是指探索和规避因生产生活等而引发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形势恶化,探寻防范和应对措施,以此来消除或者减小破坏程度,尽可能地改造、保护以及优化环境,切实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简单来说,环境保护主要通过现代环境理论与和有效的方法,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认知地质破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切实保护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还应有效防治地质灾害。若地质灾害防治落实不到位,则一旦出现地质灾害,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财产以及严重的生命损失。因此,面向基层需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群众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
3.1严格检查地质环境,全面防范地质灾害
严格检车地质环境,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胚胎之中,全面防范地质灾害。其中应严抓乡村地区,这是因为此类地区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将存在安全隐患,且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列入重点防治的范畴;对于安全隐患以及灾害程度尚不确定的地区,也不能放松,并开展有效的隐患排查工作[4]。
3.2优化体制,强化人才建设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政府招聘来选拔优秀、出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并与他们签订合法的雇佣合同,从中挑选拔尖人员重点培养,保证队伍整体素质优良、纪律严明,打造一支实力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灾害防治队伍。同时,还应加大在灾害防治人才建设中的投入力度,增加专项拨款,不断提升人员培训水平,改进设备。另外,还应面向队伍人员实施终极考核,依据合同标准,结合工作表现,给予适宜的奖惩,充分发挥灾害防治队伍的防范能力,全面应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3.3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则应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进而降低地质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国土资源部需最大限度地发挥统一协调的作用,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灵活多样的手段进一步宣传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性。在乡镇地区,可经由宣传画达到上述宣传效果,普及灾害防治知识,掌握灾害判断迹象与应对措施,即便出现地质灾害也能沉着应对;在城市中,可借助多媒体,也可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升传播效果,提升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全面预防、有效应对地质灾害。
现阶段,我国主要存在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流失严重、地质灾害诱发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其所引发的后果日益严重,并对群众的人身安全与个人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深入研究环境地质以及地质灾害,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李鹏,杨凯,王茜等.关于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工作的一点思考--以昭通示范区永善县为例[C].//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六届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大会论文集.2013:193-195.
[2]赵志明,吴光,寇川等.大(理)瑞(丽)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工程分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48(2):310-316.
P66[文献码]B
1000-405X(2016)-1-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