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雪松(包头市满都拉气象站内蒙古包头014500)
浅议地面观测业务调整对传统地面观测工作的影响
■柏雪松
(包头市满都拉气象站内蒙古包头014500)
地面观测业务改革是为大力发展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构建与现代化气象业务相适应的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内容以及观测员任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为地面观测业务改革提供参考。
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人工观测自动化
地面观测是气象工作中的一个基础部分,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对地球表面气象的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连续、系统的观察和测定。
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9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4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8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592个(以下分别简称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1999年自动气象站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至2009年所有台站均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的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有力地支撑了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台站其它观测要素仍采用人工观测方式,采用传统方式编发各种气象电报、编制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从而导致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不能提高台站工作效率,而且额外增加了不应有的工作量,现行观测业务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整体水平不高。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要素没有实现自动观测,14种预警信号中有9种需要人工提供观测信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频次低、主观性强,导致资料可用性难以提高,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二是地面观测业务流程亟待完善。目前地面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较多,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尚未健全,业务流程交叉,业务平台不统一,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薄弱,导致观测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了资料效果。
三是地面观测运行模式亟待优化调整。现有地面观测业务分工布局是基于当时人工观测方式布局的,实现自动气象观测后,虽然获取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幅度提高,但业务运行规定和运行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人工编发报和数据文件传输长期并存,观测人员工作繁重,生产力难以解放,且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1改革观测手段,实现观测自动化
2.1.1推进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
科学分析评估业务和服务需求,简化云和天气现象观测要素。建立与自动观测相适合的观测方法,加快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仪器的考核定型和推广应用,实现云和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的业务化。在所有台站布设能见度仪,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的业务化运行。
2.1.2加快实施人工器测项目观测自动化
在所有台站布设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结合翻斗式降水传感器,实现降水量全天候实时准确可靠的测量,替代定时人工降水量观测。在有积雪观测任务的台站布设雪深传感器,实现雪深观测自动化。加快日照、冻土和电线积冰传感器的考核定型,并在有观测任务的台站推广应用,实现日照、冻土和电线积冰观测自动化。
2.1.3完成现有自动气象站升级换型
在基准站列装双套多传感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增强对观测要素的扩充能力,实现气温、降水、辐射等基本气候要素高精度连续观测。在基本站和一般站列装双套新型自动气象站,实现现有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换代,并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作为应急备份,提高地面观测业务的稳定可靠性。
2.1.4建立台站综合观测业务平台
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通信传输和运行监控于一体的综合观测业务平台,形成集约化、规范化观测业务。完成相配套的业务软件开发、业务测试考核和推广应用,确保自动观测业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2.2调整观测任务,优化业务布局
2.2.1基准站
所有基准站开展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辐射、蒸发、地表温度、云高、云量、能见度和22种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取消人工观测,取消人工编发报,部分站根据需要保留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和电线积冰自动观测。为保持各种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选择极少数基准站长期保留1-2次人工观测。
2.2.2基本站
所有基本站开展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表温度、云高、云量、能见度和22种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取消人工观测,取消人工编发报,部分站根据需要保留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和辐射自动观测。
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之前,云和能见度观测调整为02、08、14、20时4次定时人工观测,保留天气现象白天连续观测,取消夜间连续观测;保留日照、冻土、电线积冰、降水等人工器测任务;取消20时人工对比观测任务。
2.2.3一般站
所有一般站开展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地表温度、云高、云量、能见度和22种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取消人工观测,部分站根据需要保留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和电线积冰自动观测。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之前,保留现有业务不变,取消20时人工对比观测任务。
(1)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2)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气象信息系统是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把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
[2]地面气象观测规范[S].
[3]浅谈基层台站地面测报应急处理[M].
P416.2[文献码]B
1000-405X(2016)-1-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