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珍连 曾路平 梁文剑(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赣州341000)
江西于都-宁都勘查区找矿潜力之浅析
■温珍连曾路平梁文剑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赣州341000)
于都-宁都勘查区位于武夷山多金属成矿带西坡中段南段与南岭东西向成矿带的东段的复合部位,成矿条件有利,矿种及矿化类型多样,矿化信息丰富,极具成为中-大型的贵多金属矿床潜力。为国家金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提供后续保障极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金银贵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勘查区江西于都-宁都
1.1区域地质背景
于都-宁都勘查区地处南岭东西向复杂控矿构造-岩浆岩带东端之北侧,与武夷山北北东向构造带西缘于山拗陷带中北段的交汇复合部位。经历了华夏古陆于新元古代的裂解,加里东运动闭合,印支期完成由海到陆的转变,燕山期以来,再度强烈“活化”的演变历史。区域上构造活动强烈,褶皱、断裂发育,多方向复合交织,形成了以东西向、北北东向构造为主,叠加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构造的网格状构造格局,主要有东西向龙南-寻乌、崇义-会昌、沙地-大柏地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武夷山、于山、诸广山构造带,北西向铁石口-淘锡坑、万安-会昌构造带等。岩浆活动频繁持久,活动方式以侵入为主,喷发溢流为次,多期多阶段活动特征显著,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并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繁多,类型多样,是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产的重要汇集区,拥有众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如西华山钨矿、大吉山钨矿、岩背锡矿、园岭寨钼矿、老虎头铅锌矿、牛形坝金银铅锌矿、留龙金矿、井坑里稀土矿等,其中钨、稀土是世界瞩目的优势资源。
1.2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2.1物性特征
赣南地区新元古代褶皱基底为弱磁性高密度层,早古生代碎屑岩建造为无到弱磁性低密度层,晚元古代沉积盖层为弱磁性高密度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为无磁性低密度层。花岗岩类多侵入前古生代地层中,密度较地层低,显示质量亏损特征。与钨有关的酸性岩比中基性花岗岩类密度低,常侵入基底地层中,与地层存在密度差。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含磁性矿物、金属硫化物的蚀变带、含矿构造、含矿岩体、含矿地层等具有弱磁性、低阻高极化率特征。
1.2.2重力场特征
赣南地区的布格重力场特征表现为西部诸广山-万洋山一带低,东南部武夷山-三南一带较低,中部赣州市、兴国、于都、信丰一带平缓。大面积侵入的岩浆岩区或构造隆起区表现为异常低值区,白垩纪-第三纪红层分布区表现为异常高值区,深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变异带表现为异常值梯度带,平缓值的低突起区则反映岩体或隐伏岩体的分布。
1.2.3磁场特征
赣南地区航磁异常总体呈北东走向,分为信丰-宁都正值区,遂川-泰和零值平缓区,定南-安远正负值杂乱区,说明更深层次岩浆岩带呈北东向展布。各区内单个异常峰值基本呈东西向的长条状分布,与地表东西成带的分散岩体和含矿构造带分布现状吻合。不同构造区局部磁异常特征不同。东部和南部为复杂磁异常区,磁异常杂乱,多数异常正负相伴,与本区强烈的岩浆热液蚀变和构造断裂有关,并以隐伏花岗岩体的“磁帽”或出露花岗岩体的环形异常带形式出现,多数钨、锡多金属、铅锌多金属矿田(矿床)、铁矿床(点)均有明显局部磁异常显示。
1.3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3.1地层元素特征
赣南地区地层属于以硅铝质为主的陆壳,基性特征元素Fe、Mg、Ti、V、Cr、Ni、Co、P、Mo、Sr等总体表现亏损,浓集系数小于1;酸性特征元素Sn、W、Bi、Li、K、F、La等,浓集系数接近或大于1。晚古生界地层基性特征元素丰度(K值为0.13~0.62)均明显低于地壳平均含量,早古生界及前寒武纪地层显示酸性特征元素丰度远大于地壳平均含量(K值为1.06~2.87)。
1.3.2岩浆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赣南地区花岗岩以壳源重熔型为主,富Si、K,贫Fe、Mg、Ca、Mn、P、Na,铝为饱和或过饱和,氧化指数偏低。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由老至新由偏基性向偏酸性的演化过程不连续,可能各属不同岩浆源和独立岩浆演化系列。同地区同复式岩体、不同期或同期不同阶段的花岗岩体,自早至晚SiO2增加,Fe2O3、FeO、CaO、MgO、P2O5减少,Al2O3、MnO、K2O、Na2O的变化不明显。87Sr/86Sr大于0.711,δ18O为+9.5~+13.5‰,形成轻重稀土→Na、Ta→Be、W、Sn→Mo、Bi→Cu、Pb、Zn、Ag(Au)→U元素组合系列。其中Cu、Pb、Zn、W、Sn、Mo、Bi等成矿元素在各时代各类型花岗岩中,含量均高于维氏酸性岩平均值,到燕山早期达到顶峰。赣南燕山早期花岗岩较印支期相对富集的元素有W、Sn、Cu、Pb、Zn、Ag、Sb、Bi、Li、Nb、Ta、As、F、Rb等,为钨锡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燕山晚期花岗岩、晚侏罗世火山岩Sn、Cu、Pb、Zn、Nb、Ta、U、稀土元素含量显著增高,可能是区内锡、铜、稀有、稀土及铀的成矿母岩。赣南火山岩由西向东活动增强、成矿关系密切程度增加。火山岩由老到新Al2O3、MnO、K2O、P2O5增高,MgO、CaO降低;前震旦纪火山岩SiO2、Al2O3、FeO、Na2O低,TiO2、Fe2O3高,侏罗纪火山岩以酸性为主。
1.4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赣南地区矿种繁多,类型丰富,是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产的重要汇集区,不仅拥有国内外著名的大型脉钨矿床,而且铌-钽、稀土以及铅-锌-银矿也占重要地位。该地区成矿有五个特征:
①矿种多(钨、锡、铋、钼、铜、铅、锌、银、金、铌、钽、稀土、铍、锂、铀等);
②产地多;
③类型多;
④多矿共生(多元素、多类型共生);
⑤多元成矿(多矿源、多成因)。
自西向东可分为三个成矿单元:
I-武功山-诸广山钨、铌-钽(锡、钼、铋、铜、铅-锌-银)矿带:该矿带西邻湖南,东界赣江深断裂带,处于深部武功山-诸广山幔坳及其东侧幔坡变异带的相应地段。矿产以钨为主,伴生锡、铋、钼、铍(矿床及矿点约200处),拥有西华山、浒坑等四个大型钨矿,武功山区有浸染状大型铌-钽(414)。矿床类型以与燕山期小花岗岩体有关的石英脉型为主,少数为矽卡岩型和浸染型等。
II-于山-九连山钨、铍、铋、铌-钽、金、稀土(铅-锌-银)矿带:该带处于赣江和鹰潭-安远两条深断裂带之间,相当于深部的吉-太幔拱东侧幔坡变异带。钨矿几乎遍布全区,拥有六处大型脉钨矿床。除钨-铍、钨-铋矿之外,还是金矿的重要产区,其次有铅-锌-银与铌-钽矿床。南端发育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III-武夷山中生代铌、钽、铜、铅-锌-银、稀土、锡、铀(钨、钼)矿带:该带位于鹰潭-安远深断裂以东,为一隆、陷交替带,相当于深层缓梯度幔坡变异带。北端中生代火山盆地中产出大型斑岩铅-锌-银矿(冷水坑);中段为小花岗(斑)岩体、角砾岩筒型铌-钽、钨、锡矿产汇集区;南段断续散布有角砾岩筒型钨矿床;最南端产出与晚侏罗世流纹质火山岩系有关的大型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矿。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新元古代青白口系、南华系、震旦系,早古生代寒武系,晚古生代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第四系。划分为青白口纪-寒武纪褶皱基底(间有假整合)、泥盆纪-二叠纪褶皱盖层和中生代陆相碎屑岩(局部有火山岩)三个断代岩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呈北北东向狭长条带分布于勘查区中部。其中基底的青白口系、南华系,晚古生代的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侏罗系是金银铅锌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围岩。
2.2构造
勘查区位于武夷山北北东向构造带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区域性鹰潭-定南深断裂呈北北东向穿过全区,表现为多期次活动的叠瓦式推覆作用,造成基底地层呈飞帽式岩片叠覆于褶皱盖层、断陷盆地之上,并广泛发育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成为区内岩浆侵入、贵多金属成矿的引擎。F1为区内典型的控岩控矿的推覆构造,其在面上呈“S”形展布,走向SN-NEE-NE,银坑矿田内恰好处于近SN向向NEE向延展的转折部位,整体构成向NW凸出的大弧形。断裂宽度5.0~10m,地表主要见及构造角砾岩,挤压透境体和挤压片理,有石英斑岩贯入,倾向NW-N,倾角70~85°;据钻孔揭露,深部普遍见碎裂岩、碎斑岩、糜棱岩,以及挤压片理、挤压透境体等,倾向转为SE-E,倾角变缓,并有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贯入和贵多金属矿体产出。F1南东盘为新元古代基底岩系,发育与其近于垂直的NWW~SWW向张性断裂、裂隙,表明存在NWW-SEE向主压应力,挤压使轴向近SN的基底褶皱更加紧密;断裂北西盘主要为侏罗系,南端分支,主支为基底岩系与二叠系接触,另一支为二叠系与侏罗系接触,叠覆关系显示为基底岩系逆冲于侏罗系、二叠系之上。已有研究表明F1推覆构造为区内多期次多阶段推覆作用的产物,伴有同期或稍后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和含矿热液侵入。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岩体发育。主要为加里东期、燕山期,最近研究认为存在印支期岩体。活动方式以侵入为主,喷发溢流为次。
加里东期岩体有鹅婆、长潭、杨村、白石坑4处岩体,呈岩基、岩株产出,岩性有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两类,主要与Nb、Ta矿化有关,常有Y、Ti异常分布。
印支期古嶂岩体呈岩基、岩株侵入于基底或早古生代地层中,又被燕山期岩体、岩脉侵入,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Nb、Ta、Y、Ti异常,稀土、Au矿化。
燕山期岩体十分发育,多次活动十分明显,突出的有江背复式岩基,茶山迳、高山角等岩瘤、岩滴,牛形坝、竹山下等岩枝、岩脉群,主要岩性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区内的Nb、Ta、稀土、W、Sn、Pb、Zn、Cu、Ag、Au矿化关系密切。
2.4化探异常特征
勘查区470平方公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区内Ag、Au、Pb、Zn、Sb、W、Bi、Mo、Cu、C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带状高背景,Au具三级浓度分带,Ag具二级浓度分带,显示较强的富集趋势,尤其是在银坑、灯盏窝、石罗丘、狮吼山和青塘地区,异常分布区是区内贵金属、钨、铁、铜钼、铅锌等矿化集中的区域,且吻合于该区NE-NNE向主构造。
勘查区是赣南最重要的金银铅锌(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也是历次贵多金属矿找矿勘查工作的重点区域,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持续不断。
迄今,已发现有留龙金矿、老虎头铅锌(银金)、牛形坝金银铅锌(金银)、桥子坑银铅锌(金)、狮吼山硫铁(金)、琵琶垄(金)等贵多金属矿床(点)。
3.1兴国留龙金矿床
矿区位于陈公排倒转背斜的西翼(倒转翼),区域上东、南、西面为印支期古
嶂岩体,北面为燕山期江背岩体,区内为新元古代南华系与震旦系,有辉绿岩脉、煌斑岩脉出露。
矿脉赋存于南华系上施组地层中,岩性为变凝灰岩、变沉凝灰岩、变凝灰质砂岩及凝灰质板岩、绢云母千枚岩等,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组合,属海底火山喷发建造,区域上该套地层金的丰度值不高。
金矿化发育于陈公排倒转背斜西翼近轴部的一组稀间距压扭性裂隙一断裂带内,受上、下裂面控制。含金矿化裂隙一断裂带厚度多数在1.2m以内,呈薄脉状,厚度总的变化是主矿脉厚度较大、矿化中心部位厚度较大,垂向上矿床中部矿体厚度大,向矿床端部、边部、深部变小。金在矿体中呈不均匀跳跃式分布,具分段富集和局部襄状富集的特点。已查明矿物53种,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次要的有方铅矿、闪锌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具工业意义的矿物为银金矿、金银矿、自然金、自然银及方铅矿。脉石矿物有石英、菱锰矿、绢云母等。成矿结构面为发育在区域褶皱(背斜)近轴部的近南北向裂隙—断裂构造系统;已有研究表明成矿地质时代为燕山早期晚阶段,推测成矿地质体可能为燕山早期花岗岩;据矿区对硫、铅同位素及成矿热液的组分、形成时的温压条件研究成果,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地幔层,矿液形成时的深度约2-3公里,温度约400℃-450℃,矿床在同一热液成矿期、多次脉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成因类型为重熔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交代的含金砷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复合破碎带型金矿床。
3.2宁都青塘狮吼山硫铁(伴生金)矿床
矿区位于勘查区中北段。区内出露地层为古生代碎屑-碳酸盐建造,包括石炭系梓山组、大埔组,二叠系马平组。
第四系红土砾石层和现代堆积层,则分布于矿区平坦低洼地带。
燕山期茶山迳岩体呈小岩株状侵入于向斜盆地核部,矿区西南角有分布。
矿区整体表现为由晚古生代地层构成的宽缓向斜,北东向、北西向断裂、顺层滑动现象发育。
矿体主要分布于狮吼山、茶山迳、河山角下一带,大部分赋存在石炭系下部石英砂岩与含钙砂岩、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矿层产状基本与地层产状一致,系含矿热液沿层间裂隙顺层交代钙质岩石及石英砂岩而成。
矿体走向长600-2200m、倾斜延深260-400m、矿层厚度2.2-5.96m。铁矿床主要分布在狮吼山以北地表浅部,属硫铁矿地表氧化形成的铁帽型铁矿-褐铁矿。矿体形态较简单,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为主。沿走向及倾斜方向上矿体膨大缩小、分支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现象普遍。
矿石主要呈致密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构造,交代结构、乳浊状结构发育。
矿物成分复杂,主要脉石矿物有:透辉石、钙铁石榴子石、符山石、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石英、方解石、萤石,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白钨矿、黑钨矿等。
地表氧化矿石呈蜂窝铁帽状。
化学成分上除主产组分S外,尚有WO3、Cu、Ag、Au、Cd、Te、Se、Co、Bi等伴生元素,其中WO3、Cu、Ag、Au含量已达综合利用要求。
矿体受石炭系下部石英砂岩、含钙砂岩与上部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硅钙面”控制,层状产出;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期茶山迳岩体;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主要表现为岩浆期后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化,当硫离子浓度大、氧气供应充足时形成的硫化铁矿为黄铁矿,反之形成的硫化铁矿则为磁黄铁矿;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相关的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3.3于都银坑老虎头-桥子坑铅锌(金银)矿床
产于银坑矿田东部,与上施组硅质白云岩相关,在牛形坝矿区的东侧与近东西向展布的银金多金属矿体交汇。矿带与基底褶皱同步,呈“W”或“U”形,北部老虎头矿区呈倾伏状,南部桥子坑矿区扬起。铅锌贵多金属矿体呈隐伏状赋存于矿带中,呈似层状、脉状、透境状、囊状和短柱状断续分布。单个矿体的中部往往是硅质白云岩与东西向断裂交合部位,产出致密块状为主的铅锌矿体(富矿),远离断裂交合处逐渐过渡为细网脉状、浸染状和不均匀团块状,直至为无矿的硅质白云岩,富矿中心略具等距性规律,单个矿体一般走向延长5-20m,倾斜延深10-100m,多为矿包状。
矿石主要金属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少量(或微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银金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等。
矿石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互边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乳滴状结构,致密块状、条带状、浸染状、角砾状构造。
闪锌矿有一种含铁较高的铁闪锌矿,具较强磁性,有磁黄铁矿出溶物,呈黑褐色;另一种为含镉、低铁的浅褐色-棕色闪锌矿,有乳滴状黄铜矿出溶物。
黄铁矿则多被闪锌矿、黄铜矿穿插交代,并大多含微量的金。
方铅矿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具有结晶完好粗大与微细粒集合体两种。
矿床成矿结构面为南华系下统硅质白云岩(板岩)与变沉凝灰岩之间的异性界面,矿体与上施组硅质白云岩同步褶皱,东西向构造叠加后往往形成富矿体。矿石中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方铅矿、闪锌矿中硫来源于地壳深部,黄铁矿中硫离散较大,兼有地壳浅部沉积硫的特点;铅同位素显示铅来源较深,具壳幔混合铅特点。上述特征与宏观上观察到矿体中铅锌网脉状穿插、充填交代硅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底部存在层状粉末状黄铁矿等现象一致,矿床类型应为热液充填交代矿床,成矿热液主要选择硅质白云岩与碎屑岩异性界面充填交代,不排除地层有一定的原始富集。成矿地质体可能与牛形坝、柳木坑等银金为主的热液充填交代脉状矿床(如牛形坝、柳木坑)相同,属于同期、同成矿作用的产物。
3.4于都银坑牛形坝-柳木坑金银铅锌铜矿床
矿区位于银坑矿田中部,矿田出露地层以新元古代褶皱基底为主,晚古生代褶皱盖层呈北北东向展布;岩浆活动具多期、多次特点,以燕山期最强烈;十分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或推覆构造是区域上最醒目的构造。区内主要发育破碎蚀变岩型银金矿化和层控型铅锌矿化两种类型。矿体产于F1主推覆断裂上盘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系、南华系火山-碎屑岩组合中,矿化带从北往南分布,矿化带间相距约20-200m,脉带走向延伸800-2500m,带宽0.20-12.10m,一般1.0-2.0m,依据其有用组分含量、组构特征矿石类型可划分为:银金矿石和铅锌矿石,银金矿石又可分铜锌银金矿石、铜银矿石、银铅锌矿石、黄铁黄铜银金矿石及金银铅锌铜矿石。按矿石的组构特征可划分为块状、脉状、细脉浸染型矿石和细网脉型矿石四种,其中以块状、细脉型矿石和细网脉型矿石为主;块状型矿石往往构成富矿地段。
按矿石的氧化程度可划分地表氧化、半氧化及原生矿石三种,以原生矿石为主,氧化矿石分布于地表以下10-30m间(100m标高之上),其中金有次生富集现象。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毒砂及银金矿、银锑黝铜矿银矿、含银铋方铅矿、辉银矿-螺状硫银矿、硫银铋矿、硫铋锑铅矿捷硫铋锑铅矿、毒砂、磁黄铁矿、斑铜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和菱铁矿、菱锰矿,方解石次之。
矿床成因类型是以与燕山早期浅成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侵入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型贵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区内推覆构造密切相关,推覆构造的发生、发展及伴随的深部岩浆活动与成矿产出部位受F1推覆构造控制,是地层、构造、岩浆等有利成矿因素最佳汇集的结果。
区内重点找矿突破的矿化类型有:
(1)石英脉型矿床,产于岩浆岩同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如留龙型金矿;
(2)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一般产于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及其附近,以及部分含碳酸盐类矿物碎屑岩层位中,如狮吼山硫铁矿(伴生金矿化);
(3)蚀变破碎带型矿床,一般产于岩浆岩及其围岩中的破碎带内,以充填为主,多具各类蚀变,大部分为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如牛形坝银金矿、柳木坑银铅矿;
(4)层控型矿床,矿体受一定的地层层位和岩性控制,或者赋存在相邻的不同时代地层接触面上,如老虎头-桥子坑层控型铅锌(金银)矿。
此外,在银坑矿田东南部发现了3个隐爆角砾岩体,呈长轴100-200m,短轴50-120m的椭圆形,隐爆角砾岩筒明显,筒内为爆破角砾岩,成分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少量围岩角砾,隐爆角砾岩中张性裂隙发育,充填有硫化物-石英细网脉,岩石蚀变较强,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高岭土化为主。同时,银坑矿田内地表至浅部众多的脉型贵多金属矿化体往深部有归并为体的趋势,结合隐爆角砾岩的出现,可能为受推覆构造控制的隐伏斑岩体引起的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脉型系列矿床,而高山角花岗闪长岩瘤及其周边的贵多金属矿化线索,更提供了研究的直接场所。因此,区内可重点寻求突破的矿化类型增加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两种潜在类型。这些矿化类型既可分别独立产出,又可共存相伴产出,形成“多位一体”的复合型矿床。
4.1成矿作用特征
于都-宁都地区地壳演化历史悠久、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倍受地质找矿工作者的关注。区内存在铁、锰、煤等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矿产;钨、钼、铍、铅、锌、铜、银、金、硫铁矿、滑石、透闪石、萤石等与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密切相关的矿产;铌钽矿、稀土矿、砂金、铁锰帽、残积锰等经第四纪风化富集作用影响的矿产等三类。由燕山期壳源重熔岩体侵入碎屑岩系中一般更多形成钨锡类高温热液矿床。当岩体侵入于含钙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时常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似矽卡岩型白钨矿多金属矿床,矿体受侵入接触构造、含钙地层控制。当岩体侵入于页岩、板岩等泥质类岩石地层中,由于裂隙不发育、围岩封闭性好,则往往形成云英岩型、细脉浸染型钨多金属矿床,矿体多呈面型的倒锅盖状、磨菇状,单矿体规模巨大。以银金为主的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产在深大断裂带附近的次级张扭或剪切裂隙构造带内,赋矿围岩主要为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矿石矿物组合以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为特征,金、银除以独立矿物相存在以外,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毒砂、黄铜矿中,银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从而同一矿床的不同矿体往往出现Cu-Au、Pb-Zn-Ag-Au或者两者的叠加等不同元素组合。存在自成矿中心向外围,由Cu-Au(Ag、Pb、Zn)→Au-Ag(Pb、Zn、Cu)→Ag-Pb-Zn(Au)的元素分带规律(高贵荣等,1998)。来自下地壳或地幔的“I”型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有偏中性与基性岩脉的分布,浅成相-超浅成相,稀土分配型式为铕略有亏损的右斜式,成矿流体以富H2O的液相、低盐度为特征,H、O同位素和矿石S、Pb同位素组成较复杂,变化范围较大。成岩时间主要介于175.8-151Ma,成矿时间介于150-160Ma之间。
4.2潜力分析
在通过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判别、地质异常提取、经验类比和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类比,在勘查区筛选出4个靶区。
4.2.1银坑金银多金属矿找矿靶区
位于勘查区中南部,面积155平方公里。区内产出有柳木坑银铅矿、老虎头铅锌矿、牛形坝银金多金属矿等主要贵多金属矿床,进入储量平衡表的有中-大型3处、小型2处,尚有工作程度不高的小型及矿点9处及综合异常区2处。深部探测专项科研钻孔,揭露细脉-浸染状Au-Ag-Pb-Zn-Cu矿化一百余处,深部发现了二十余条含矿岩浆岩脉,表明深部找矿空间巨大,并推断存在隐伏斑岩体及斑岩型Cu-Au矿体。矿田东南部地表低品位的隐爆角砾岩筒、矿田东部高山角岩体及其周边的强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带与含金破碎带等,均显示了区内巨大找矿潜力。初步筛选的主要潜力矿区有:牛形坝银金多金属矿区深部、大山排(牛形坝外围)贵多金属矿区、高山角矿区、营脑矿区、金塘下矿区、国泰隆桥子坑铅锌矿、槽坑金矿区等。
4.2.2狮吼山-画眉坳金银多金属矿找矿靶区
位于勘查区北部,面积202平方公里。金银铅锌铜异常大面积分布,区内有多个金异常,其中铜盘地规模最大,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浓度分带明显,Au最高105ppb,面积约30km2,另外还有古龙岗异常,面积约10km2,Au最高为52ppb。主要潜力矿区为矿化异常值高、浓集中心明显、矿点分布密集的酒篓岽金银多金属矿区、茶山迳铅锌多金属矿区、铜盘地和古龙岗异常区等。
4.2.3留龙金银多金属矿找矿靶区
位于勘查区西南部,面积110平方公里。主要为留龙金矿及外围,金异常主要有果子坳和留龙异常,其中留龙异常虽然异常浓度不高,但具有分布面积大的特点。区内主要突破的矿化类型:留龙式石英复脉型金矿、破碎蚀变岩型金银多金属矿。主要潜力矿区为矿化异常浓集高的葫芦应矿区、金龙贵多金属矿区、兴国县杰村—于都县马安银多金属矿区、白石洋矿区等处。
4.2.4岩前-岽下山金银多金属矿找矿靶区
位于勘查区中部,银坑靶区之北,面积123平方公里。区内有多个金异常,主要有岩前、琵琶龙、黄田脑等异常,浓度分带明显,Au最高240ppb,总面积约20km2,另外还有岽下山银铅异常,面积约10km2。主要突破的矿化类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破碎蚀变岩型。主要潜力矿区为矿化异常值高、浓集中心明显、矿点分布密集的坳脚下矿区、水背铁矿区等处。
四个靶区均显示了勘查区存在巨大的金银贵多金属矿产资源之找矿潜力,投入一定地质勘查经费,将会探明中-大型仍至特大型的金银贵金属矿产资源,为国家金银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提供后续保障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资料来源于于都-宁都勘查区实施方案)
[1]张家箐.赣南东部银坑矿田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浅析[J].江西地质.1997.11(4): 23-29.
[2]王登红等.南岭地区有色-贵金属成矿潜力及综合探测技术示范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472.
[3]全淦.江西于都银坑银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与找矿远景初步分析[J].江西地质. 1995.(4).
[4]高贵荣、林长仔.于都县银坑矿田F1断裂特征及其控矿作用[J].江西地质.2000. (1).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6)-1-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