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山东兖州272000)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山东兖州272000)
在一系列要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务必实施合理有效的策略防止地质灾害的出现。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设以及地质环境的评价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
地球一直处在演变与持续运动的过程中,并且,陆地板块持续地发生运动,这都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一些原因。而地球上的人类要想获得生存,必然要确保其安全性。尽管难以阻止和防止出现地质灾害,可是能够在分析有关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结论,从而引导人们实时地规避伤害,进而减少人员的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为此,探究地质灾害防治跟地质环境利用的有关问题显得非常迫切和有意义。下面,笔者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1.1 地质灾害分析
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为人为的地质作用以及自然的地质作用而导致的地质环境的改变,且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导致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经常碰到的地质灾害是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土地退化灾害、地下工程和矿山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水土污染灾害、水库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地壳活动灾害等等。
1.2 地质环境分析
人们处于的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基于最近一次冰期和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之后。地质环境并非封闭式的,其跟附近的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时时刻刻都在交换能量与物质,并且,地质环境也受到地球表面一系列圈层各种作用的互相影响。为此,地质环境是持续改变的,以及如此的改变对地球表面一系列圈层的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作用。渐变或者是缓变是地质环境改变的通常体现方式,并且渐变灰向灾变或者是突变发展,再到达下个渐变的时期。为此,地质环境的改变具备周期性的特点,通常在相应的时间与相应的地域完成从渐变至突变这个过程,进而对地质环境构成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这属于地质灾害的准周期性、突发性、地带性特点。
2.1 建设调查区划体系
作为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的调查区划体系的建设是为了科学、准确地判断和调查频发区域。在对附近情况与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之后,预测危险性的等级,且划分区域的等级,从而对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与可能性进行确定,带来一定的理论根据与解决预警方案,跟有关的部门相配合,迅速地进行预警应急。
2.2 建设监测预警体系
建设监测预警体系是为了对防治地质灾害的效果进行体现的一个标准。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应当注重管理与技术的投入。当不正常的改变出现在监测区域的时候,借助及时的技术监测收集与反馈灾害信息,迅速地进行灾害预警,从而尽快地发现灾害,最终为避险和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2.3 建设应急处理体系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持续提升的科学技术影响下,在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之后,创建和健全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显得非常关键。在出现灾害之后,需要迅速地进行回应,组织有关的部门和人员来到场地,做好后期救援处理与前期准备工作,从而使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大大地减少,缩小灾害影响到的范围。
2.4 建设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倘若监测系统将报警提示发出,应当研究相应区域的灾情。倘若发现这种灾害非常严重和波及范围非常广,那么就应当实施搬迁的避险策略。搬迁的策略能够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避免造成一些人员的伤亡。并且,对一系列的要素进行全面地兼顾,考虑治理灾害以及恢复灾后等,有效地统一环境和重建。
2.5 建设科研体系
对于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建设科研体系非常关键和有必要。科学、高效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设要求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不管是开发监测预警系统,还是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模拟处理应急情况,以及灾后恢复地质环境与重建家园等都要求先进的科技手段的作为后盾。
3.1 评价利用区域地质环境
需要立足于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服务规划的战略性进行评价利用,分析环境地质的目标需要注重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地质环境安全,而工作的任务是进行尺度不一的调查评价,涵盖避让搬迁统一安置区、人类聚集区地质环境要素及其改变情况,以及对地质环境的容量和质量进行评价,思考人为活动、气候、地震等一系列要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对区域的功能进行划分。并且,涵盖高烈度影响区域和多发地震区域留缓冲带以及震空地的要求。
3.2 评价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因为我国会开展一些大型的工程,像是修建铁矿、开山建隧道灯,都要求结合地质进行认真地组织,规划怎样建设才是最为有效和安全的。如此一来,才可以使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地降低,以及由多个方面评价地质环境,像是全面和系统地分析断裂层、岩石、土壤等,进而获得一个关于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表格,从而确保安全和正常地进行建设。
总而言之,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搞好地质环境保护,已成为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有效地降低和规避地质灾害带来的的风险,需要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体系以及增强可持续应用地质环境的意识。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刘传正,苗天宝,陈红旗,董抗甲,黎志恒,李海军.甘肃舟2010年8月8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J].地质通报,2011(01):102-103.
[2]刘传正.汶川地震催生地质安全新思维 [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04):124-125.
[3]刘传正,张明霞,刘艳辉.区域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初步研究 [J].地学前缘,2006(01):147-148.
[4]韦仕川,冯科,黄朝明,栾乔林.地质灾害分区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山东东营市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6):178-179.
[5]张丽君.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兼议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J].地质通报,2009(Z1):156-157.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
■石凤凤
P2[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391-1
石凤凤(1986~),女,本科,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