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二地质队广西南宁530000)
我国萤石矿床成矿规律小结及其寻找大致指导
■周博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二地质队广西南宁530000)
萤石被广泛的用于制冷、航天、医药、灭火、防腐及原子能、机械等许多领域,中国萤石资源非常丰富,其储量、生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萤石矿床的分类,重点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总结了我国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为在我国寻找萤石矿床大致提供指导方向。
萤石矿床分类成矿规律
萤石矿产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氟化工业数量不断增加,萤石应用的领域也逐渐扩展,近年来对萤石矿产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对于指导找矿、科学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萤石矿床的含矿岩系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产于酸—中酸性岩浆岩及其接触带的矿床;产于碳酸盐岩及其他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中的矿床;产于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中的矿床[1]。
按照萤石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也可分为三类:沉积改造型、热液充填型和伴生型。
根据萤石矿床中的伴生矿物的类型可分为石英萤石矿床、碳酸盐萤石矿床和多金属萤石矿床等三种。
2.1萤石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2.1.1萤石矿床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
①按地理分布。集中在我国的东南、西南和北部,主要分布在天津、宁夏、上海等省市区,其余省份呈不均匀分布状态。其中大中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内蒙古中东部和华中地区;
②按行政区划。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及河南等省区。
③按大地构造位置。主要分布在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天山兴蒙山系和扬子陆块区,其次是塔里木块区、秦祁昆造山系;
④按萤石矿床类型。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主要在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缝合线、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热液充填型矿床主要在我国东部、东南部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区;伴生型矿床主要在华夏地块、罗霄—云开弧盆系、武夷—云开—台湾山系。
2.1.2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这类矿床整体分布在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缝合线、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集中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贵州晴隆县、云南富源县等。
从大地构造位置分析,内蒙古四子王旗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大兴安岭盆系及包尔罕图—温都尔庙盆系。其中在中蒙交界两大板块缝合线的边缘分布有萤石矿床。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发现,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贵州及云南交界处,其他地区暂未发现。
2.1.3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热液充填型矿床主要在我国东部、东南部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区,如天山—兴蒙造山系、扬子陆块区、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等。从地理位置分析,热液充填型矿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集中在东经98°以东地区,如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河南、河北等地,而东经98°以西没有大中型矿床,只有小型矿床。
2.1.4伴生型萤石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伴生型萤石矿床中主要伴生有铁、稀土、钨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西南部,如内蒙古、四川、重庆、湖南以及云南、贵州等省区。其中北方唯一较大型的伴生型萤石矿床位于内蒙古白云鄂博,是一座铁铌稀土伴生矿床;伴生型萤石矿床资源最大的省份是湖南。
从大地构造位置分析,伴生型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天山—兴蒙山系、扬子陆块区及其与西藏三江造山系接触的附近地带。其中碳酸盐对伴生型萤石矿床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2萤石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2.2.1萤石矿床总体时间分布规律
我国萤石矿床早在兴凯期就有分布,其中以燕山期分布数量最多,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萤石矿床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华力西期也有部分萤石矿床形成,兴凯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则比较少,总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矿的强度逐步增强。从矿床的类型来看,兴凯期产生了伴生型萤石矿床,加里东期开始产生了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而在华力西期出现了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成矿早期形成的萤石矿床类型比较单一,随着成矿时代的变新,成矿类型逐渐增多。
2.2.2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最早开始产生在华力西期,改造于燕山期,在其他成矿时期这种类型的矿床分布比较少。我国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的特点是成矿时代和富矿围岩具有一致性,比如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与贵州晴隆大厂,这两个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虽然距离很远,但是它们成矿和改造时期相同,并且都与沉积碳酸盐有关。
2.2.3热力填充型萤石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热力填充型萤石矿床开始产生于加里东期,在燕山期储量达到最盛。一般热力填充型萤石矿床在形成时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围岩已经成岩,热液活动在岩浆期后充填矿床,二是热液将沉积形成的矿源层萃取,沉淀后填充叠加形成矿床。据专业人士统计,燕山期造山运动影响了我国90%以上的萤石矿床,其岩浆活动对成矿非常有利。
2.2.4伴生型萤石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我国伴生型萤石矿床最早出现于兴凯期,同时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均有发展,其中燕山期是其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探明的伴生型萤石资源总量中,燕山期形成的萤石资源占到总探明储量的99%左右,如重庆彭水县苦草坪重晶石伴生型萤石矿床、临湘县桃林铅锌伴生型萤石矿床均形成于燕山期。
本文主要结合沉积改造型、热液充填型、伴生型三种萤石矿床类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展开论述,分析了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其中我国大型的矿床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开采以沉积改造型和热液填充型为主,伴生型矿床数量少,资源量较大,但是品位比较低,不具有单独开发价值。通过对我国萤石矿床成矿规律的总结,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及其演化史等地质因素背景,更好地为寻找萤石矿床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合理的工作部署。
[1]曹俊臣.中国萤石矿床分类及其成矿规律[J].地质与勘探,1987(3):12-17.
[2]王吉平.商朋强.熊先孝.杨辉艳.唐尧.中国萤石矿床成矿规律[J].中国地质,2015,42(1):18-32.
P624[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