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宏(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济南25001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初探
■丁宏
(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济南250013)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内容,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就分析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应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环境监测的建议。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近几年,我国接连发生了极其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和健康,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迫切工作就是如何加强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作用是: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在环境应急状态下,使用便捷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范围和危害等,作为及时正确的处置和妥善应对措施的科学依据。
(1)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处理的首要环节,是污染事故及时判断和处理的决策依据,以及现场应急救援和快速疏散工作的重要判断手段;
(2)能够快速定量检测污染物和现场环境状况,为事故原因分析、应急处理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3)跟踪监测污染物的扩散以及短时间内不能消除和降解的污染物,提出对预防环境污染和恢复措施的决定性意见。
(4)环境监测还有一项特别严肃和重要的政治任务,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有效信息,避免造成紧张气氛,以正视听,让人民放心也让镇府机关满意。
2.1环境监测部门组织机构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部门组织机构还不能适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拥有完整、科学的组织机构是应急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关键。由于国家对监测站的内部结构并没有统一规划,导致监测站内部结构分化,大多内部机构都是各行其是,并没有统一的规范。虽然环境监测事业在我国开展了30多年,但至今它的合法性还受到编委和人事部门的质疑。
2.2环境应急监测机制
环境应急监测机制就是环境应急监测方法和相应制度。我国目前最权威的环境监测条例仍然是沿用的1983年版,没有与时俱进,甚至没有形成专门的概念。在环境监测的监测标准、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都是空白的。并且还缺乏立体化建设,环境监测并没有与其他检测力量结合起来。环境突发事件复杂多样,但我国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记住不够健全,也在工作上造成很多弊端。
2.3应急监测设备和检测人员素质
环境应急监测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环境监测应急设备和检测人员,直接影响了环境突发事件监测工作的进行,然而由于资金的问题,不能支持常规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人员外出交流学习,导致了仪器设备太落后不能应对复杂棘手的环境问题;检测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在突发情况下及时作出全面的判断和对策,严重影响了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工作的高效完成。
3.1应急预案的建设
环境检测的标准化建设要具有法律效益,应该纳入“十一五”环保规划和各级政府的部门预算,并要求各环境监测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应急预案编制提纲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对预案严格审批,不断论证和完善,体现“以管促防,以防制空;以监测定性、以性质定论”的理念,提高远的可操作性。
3.2体制的完善
建立一个具有高规格的应急指挥机构,可以合理划分机构职责,明确指挥机构和应急管理机构的纵横向关系。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在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部门之间协力合作,针对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展开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的专业优势,并科学的设定出应急监测程序,明确管理职能,形成高效、高速度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3.3污染预警机制的建设
各级环保部门应该针对本辖区的地理风险特征,对各个污染排放口等展开全面定期监测,提高快速预警和反应能力。在事故发生期间,能够结合水文气象等参数,采用因地制宜并且简单快捷的现场分析手段,快速确认污染物,扩散范围以及变化的趋势,及时上报指挥部并采用紧急预案措施,有效避免污染损失和人员伤亡。
3.4保障机制
(1)资金保障:首先是要有资金的保障,人员、装备、定期的培训演练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应该按照每年应急监测工作需求将其列入年度经费计划和财政部门申请业务经费预算,最后再由各级部门及时下拨。
(2)人员保障:无论是专职或者兼职的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将日常工作与应急监测有机结合,提高应急检测水平,有计划和目标的进行环境保护的信息积累;同时各级部门应该并加大对环境监测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的资金投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3)装备保障:应急监测装备保障了应急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应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并参考《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对应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配置的具体要求进行选配仪器,并且在资金上也要保证装备配置更新换代所产生的费用。
(4)培训和演练保障: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规模性实战演练,演练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人员的防范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实战能力。
我国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有形式的变化,需要政府和各行政部门的不断完善,从预案管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治建设,也就是“一案三制”等方面的建设来全面推进,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管理体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敢于挑战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适应国计民生的需求。
[1]边归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1,06:46-52.
[2]肖勇泉,齐燕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5,02:4-6.
[3]宋笑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01:58-60+72+117.
[4]陈宁,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04:48-50.
[5]张成云,孙莉,金立坚,李俊康.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监测制度防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意义[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02:65-67.
X8[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