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静怡
浅析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发展
◎董静怡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音乐文化趋同。由于职业音乐教育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的意义,依托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希望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提出一点建议。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职业院校
建国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脱离了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以西方音乐文化技术为学科基础,逐渐靠近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此,中国各级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都为西方音乐理论教育。在技巧传授中,钢琴作为必修课,西洋乐器和美声唱法远远多过于传统乐器和民族唱法,忽略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本体的实践基础和理论。
21世纪初,普通高校逐渐开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其中包含音乐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逐渐在普通高校实施。据不完全统计,改革自2000年至今,由最初五所院校逐渐发展到近百所普通院校开设了世界音乐课。
由于我国职业院校教育特殊性较强,其目标为立足于技术与专业,为社会提供市场需要的适应性技术人才,因此,部分院校的音乐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普通高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特点,将音乐教育作为院校美育课程中的关键内容,既要借鉴普通高校的教育优势,又要顺应市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无论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其音乐教育的目标都包含以下内容:通过学习世界各民族音乐,从而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和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更好地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皆是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传达自身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不同国家传统文化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21世纪政治经济背景下,任何民族的文化特征都应当被重视和传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反映出不同民族音乐特征和文化价值差异,从而满足民众对世界民族特色音乐的需求。
在职业院校开展世界多元文化课程要依托于高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从而具体到贯彻职业音乐教育具体课程的改革,其中应当包含课程、教材、教师三个方面。三者合而为一,缺一不可。
在职业音乐教育领域中,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由倾向西方音乐欣赏和学习逐渐偏向多元文化的领域,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音乐作品,认识音乐中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而理解和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各民族音乐与民众文化习俗的关系,使学生逐渐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在此后的工作中增强国际交往能力。从而在教科书编写中,应当从仅包含中国传统和西方音乐两部分的内容逐渐向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转变,视野应投放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优秀作品中。除此之外,还应包括20世纪初到近年来的世界民族音乐、现代音乐,包括一些通俗音乐的优秀作品,从而体现多元音乐的特点。教师在实施职业音乐素养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人为本,使基础音乐教育课程能够感知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是一门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现象为内容的新兴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与之前的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形式、音乐传统、文化观念、体裁、曲目和音乐特征等基础知识。通过音乐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分析和鉴赏能力,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一些代表性音乐现象有所了解,初步涉及一些民族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
3.世界多元音乐教育通过对世界多样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奥秘,理解音乐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整体的意义,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特性,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从而开拓学生的全球音乐文化视野和国际音乐文化接轨的交流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人类音乐文化的趋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技推动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这必然要求音乐文化处在传承与变迁中,音乐教育需要促进各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职业教育关注培养音乐创造型人才,汇集各民族音乐文化精神,避免受教育者在世界爆炸式的音乐信息中丧失本民族音乐文化特点,轻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使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立足本民族,着眼国际,全面发挥音乐文化的传承功能,实现职业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董静怡,女,博士,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