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晔
让学生在“发现”中写作
邢晔
“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作文”是从学生自身的资源出发,通过发现自我、关注世界、体验运思、自主重构,实现作者、素材、作品的“相遇”和有目的的“发现”,最终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话说”。
“发现”;“相遇”;写作
特级教师袁菊主持南通市中考作文命题工作已有十年,她剖析中小学生作文利弊时指出:“初中生作文说白了,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可能就是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有我的话说,二是有次序地说,三是有特色地说,四是有意思地说。”她强调,“有我的话说”是指心中要储藏丰富的材料,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我,讲“我自己”的话,讲别人笔下没有的话。
写作文当然应该“有我的话说”,问题在于,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清楚,甚至没有思考过:“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发现作文”是一种有效解决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 “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引导学生像处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认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各自在智力发展和功能上所起的主要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大量的教材知识多半是通过 “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反之,日常的生活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来解决的。
“发现作文”,是一种基于人类本能与行为的作文教学主张,倡导“我即作文”“心手合一”,强调发现自我、关注世界、体验运思与自主重构,营造积极的写作氛围,解放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写作的同时,对世界和自我进行深入的追问。这一教学主张致力于学生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创新的综合素质。
1.“发现作文”的立场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在许多中小学生的文章里,堆砌着各种时髦的概念、花哨的辞藻,唯独把“我”弄丢了。
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要确定发现者的立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哪里,“我”想干什么?对此,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立场,找到自身的位置,把存在的、理想的、可能的自己给找回来。
学生作文水平可以经由学习得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天生的、自能的,因为在作文过程中,学生自身是最重要的资源。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指出,“作文是一种心智创造活动,又是综合性极强的言语操作过程。”学生在写作时必须将自身所有的资源(经历、见闻、认知、情感、思想等)作为资源库,更要认清自己的所在、所欲、所能,并作为核心,吸纳、选择乃至重组资源,让一切都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作文”的立场,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我”就是无限的可能,就是无限的作文。
2.“发现作文”是学生自己的“发现”。
“发现作文”的“发现”是学生的发现,“发现作文”是基于学生立场的作文。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写出他们想要写出的那篇文;要让学生生命的需要转化为成长的需要,使梦想的或然实现成为生命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倾听、观察、发现、了解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由此拓展,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与教师、同伴、家长、社会合作,开展积极的发现、体验与创造活动。其间,最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感受,理解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愿望,这正是作文的无限可能所在。
1.有意义的“相遇”。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教育学者成尚荣明确指出,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三个儿童的相遇:文本中的儿童、教室里的儿童以及作为教师的儿童。
如果暂不涉及教学,而将目光凝注到作文本身,作文就是写作状态的“学生自己”(创作者)、生活状态的“学生自己”(素材)以及作文文本中的“学生自己”(作品)的相遇。这三个“学生自己”是处于不同世界、不同状态的,只有当创作世界(目的状态)、现实世界(或然状态)、理想世界(应然状态)相遇、碰撞、融合,才会成型、创生出一个崭新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者的互动、统整与新的变化,都是无法确定的——而作文,就是要找出在某一特定时刻,三个“学生自己”相遇的无数变化中最为作者认可的那一种。
2.有目的的“发现”。
作文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个人精神生活等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牵涉多种学科,其复杂性亦即人性的复杂性,给作文的个性化写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的教师宋晓丽认为:“基于发现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儿童,用心与世界相遇。其核心与指向,是智慧与情感的发现。”例如,她对半开放性的作文题“有趣的……”的写作进行了指导提示:“我们怎样写趣呢?可以写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观察蚂蚁搬家、蜻蜓低飞、捕捉月亮等);可以写情趣,和亲人之间浓厚的亲情与友情(和爸爸下棋、与弟弟踢球记等);可以写乐趣,贪玩等(逗狗、偷下河游泳等);可以写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的可笑之事(盼望自己赶快长大给自己浇水、种‘摇钱树’等)。”
在这里,“发现”具有明显的目的,就是“有意思、有意义、有个性”的“点”(感觉、情绪、故事、细节等)。
事实证明,无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是阅读生活、情感生活、精神世界,只要观察关注、综合分析,就能得出很多富有意愿的“发现点”,有助于运思表达、发现创新,写出“有意思、有意义、有个性”的作文。
“发现作文”是帮助学生完整实施发现积累、确定目标、深层探究、交流结果、比较筛选、自行发现、再现情景、创造新我的过程,是生命与世界呼应的过程。
1.发现自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发现作文”同样讲求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世界从发现开始,生活也是从发现开始的,而发现的第一步就是发现自我。学生作文的首要价值,就是发现自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我”想干什么?
2.关注世界。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对世界关注越多,新鲜越多,问题越多,所得也就越多。
3.体验运思。在生活中发现风景,也成为被人发现的风景;这些发现与发现者是动态的存在,随时可能与其他人、事、物发生现实或心灵的交集。中小学生在作文中如果真正使用“上帝视角”,并穿越在几个世界,在每一处可能的“发现点”秉持“现场感”“存在感”和“代入感”,体验运思就会有趣有得、游刃有余。
4.自主重构。既然作文是生命与世界的一种呼应,那么,充斥其间的,就是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是个性的张扬与优化,是对其他人、事、物的审视、判断、参与与阐发,是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是精神对精神的感召,是世界与世界的交融。不仅如此,在发现、关注世界、体验运思的基础上,还必然会产生自主性的重构。发现的增加、认识的深化、价值的省察、思想的改变,每一刻都在改变着写作者,改变着写作中的作文。
[1]成尚荣.莫言获奖:语文教学的好建议(下)[J].人民教育,2013(09).
[2]宋晓丽.在教学中与儿童相遇——以苏教版四上《桂花雨》为例[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5(07).
G633.3
A
1005-6009(2016)28-0037-02
邢晔,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