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强井田煤层赋存特征分析

2016-04-14 12:26:25孙连凤
地球 2016年2期
关键词:含煤井田岩性

■孙连凤

(东北煤田地质局一〇一勘探队 辽宁调兵山112700)

大强井田煤层赋存特征分析

■孙连凤

(东北煤田地质局一〇一勘探队 辽宁调兵山112700)

井田构造以南陡北缓的宽缓背斜为主,走向近东西。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三台子组为井田的含煤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含有一层复合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复杂,煤类大部分为长焰煤,少量气煤。

含煤地层含煤段可采煤层

1 井田地理位置

大强井田位于辽宁省康平县张强镇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散都乡的交接处,行政区划隶属康平县张强镇和内蒙古哲理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散都乡。矿区东西走向长约5.25km,南北倾向宽约4.66Km,面积24.47km2。

2 井田构造

该区处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交接复合部位。该区所在的张强盆地,受北部辽阳窝堡断隆,南部卧牛石隆起,东部八虎山背斜,西部后新丘背斜的影响,在该区内产生了多个同沉积的短轴背、向斜构造,呈雁行状排列,同时产生了东西、北西、北东向三组断裂。

据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和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2006年提交的《大强井田东部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和《大强井田西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报告》得知本井田以断裂构造为主,褶曲构造不发育。含煤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5~15°,井田构造以南陡北缓的宽缓背斜为主,走向近东西。

3 含煤地层

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三台子组(K1st):为井田的含煤地层,全区发育,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含煤情况及动植物化石组合赋存特点,从下而上可划分为四个明显的岩性段:即底部砂岩、砂砾岩段:(K1st1)、泥岩含煤段:(K1st2)、砂泥岩段(K1st3)和上部砂岩、砂砾岩段:(K1st4)。其中泥岩含煤段(K1st2)为本井田含煤段。

泥岩含煤段:(K1st2):

岩性为灰黑、灰、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与灰白色泥灰岩互层,下部含一复合结构煤层,煤层厚度0.15~7.5m,煤中夹石是炭质泥岩、粉砂岩及油页岩。泥岩中常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底部多见有一灰白色薄层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变质岩,水平层理发育,富含动、植物化石。本段厚度4~224m,一般76m。

4 煤层

4.1含煤性

4.1.1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本井田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及富煤带的聚集规律主要受同生背斜的控制,从煤层发育情况看,主要发育在该背斜两翼的斜坡地带,以背斜的南翼最优,在该部位,煤层不但厚度大,而且也比较稳定,在背斜轴部煤层厚度较薄。从平面上看,由北向南,厚度逐渐增大。

4.1.2煤层结构及变化规律

煤层结构变化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即从北向南煤层结构由复杂~简单~复杂~简单~复杂的变化趋势,夹矸多为泥岩、炭质泥岩。这一变化规律表明该区煤层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层结构复杂带,一般含夹矸2~4层,简单带一般含夹矸2~3层。

4.1.3含煤性及沉积特征

①沉积环境。在井田周边的冲积扇地带,煤层一般都发育较差,多为薄煤层,而在湖滨与浅湖过渡地带,含煤性较好,煤层较厚,向湖滨和冲积扇方向及湖心方向煤层变薄尖灭,含煤性差。

从以上观点可看出本井田是湖滨带和湖滨三角洲及局部浅湖沼泽化的产物,是深湖边缘带沉积类型。

②含煤性与煤系沉积厚度的关系。井田内通过对沉积厚度和含煤性相关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煤系沉积厚度在300~500m范围内时,含煤性最好。

③含煤性与基底构造的关系。井田内基底构造为一南陡北缓的宽缓的背斜构造,岩性为建昌组中酸性火山岩及与之相伴的一套火山碎屑岩。在井田西南部,因受火山岩影响,导致基底凹凸不平,在凹陷部位,不但是聚煤中心,也是富煤中心。

4.2可采煤层

该区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三台子组,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含有一层复合煤层,由2~7个自然煤分层组成,煤层结构较简单~复杂,厚度0.15~7.50m。在局部地段由于夹矸厚度大于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而把该复合煤层划分为三个煤层。编号从上到下为1、2、3煤层。其中1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可采煤层,2煤层和3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广泛分布于井田内,矿区内共见可采点110个,本井田范围内煤层赋存深度最大1035.98m,最小378m,平均深度701.84 m,见煤厚度0.15~7.50m,可采煤层平均厚度3.52m。含夹矸2~4层,夹矸多为泥岩、炭质泥岩,夹矸厚度0~0.75m,煤层结构较简单~复杂,与下部2煤层间距最大1.68m,一般0~0.75 m,为一复合煤层。煤类大部分为长焰煤,只在井田南部有少量气煤。煤层顶板岩性为黑色泥岩、泥灰岩及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岩及砂岩等,为全区可采煤层,属于较稳定煤层,全区发育。

2煤层和3煤层:为不可采煤层。2煤层在区内见孤立可采点3个,煤层结构较简单,与其下部3煤层间距0.10~7.58m,煤层顶板岩性为黑色泥岩、泥灰岩及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岩及砂岩等;3煤层无可采点。

5 结语

本井田煤层厚度的变化及富煤带的聚集规律主要受同生背斜的控制。从煤层发育情况看,主要发育在背斜两翼的斜坡地带,以南翼最优,在该部位,煤层不但厚度大,而且也比较稳定,在背斜轴部煤层厚度较薄。从平面上看,由北向南,厚度逐渐增大;由西向东,煤层厚度呈现由小~大~小的变化趋势。

煤层结构变化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即从北向南煤层结构由复杂~简单~复杂~简单~复杂的变化趋势,夹矸多为泥岩,炭质泥岩。这一变化规律表明井田内煤层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

[1]大强井田东部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2006,05,30.

[2]大强井田西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报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2006,09,10.

[3]辽宁省康北煤田大强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东北煤田地质局一0一勘探队,2010,01,20.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2-52-1

孙连凤(1970~),女,199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煤田地质系,地质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含煤井田岩性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0:58
基于工程实践的火电厂含煤废水集转措施探讨
工程与建设(2019年5期)2020-01-19 06:22:30
含煤地层的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防护研究
中华建设(2019年5期)2019-07-05 07:44:38
关于大平井田煤层缺失带成因的探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录井工程(2017年1期)2017-07-31 17:44:42
晋煤成庄井田煤储层特征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昭苏盆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新疆地质(2015年3期)2015-12-10 05:08:33
低渗岩性气藏压降法计算库容量改进
株柏井田岩浆岩侵入煤层规律的探讨和在找煤开采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 14:11:28
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6期)2014-02-27 14: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