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教育启蒙对艺术创作的升华
——以旅法华裔艺术家朱德群为例

2016-04-14 10:11:12黄正明
江苏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启蒙书法教育艺术创作

黄正明



论书法教育启蒙对艺术创作的升华
——以旅法华裔艺术家朱德群为例

黄正明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朱德群早期所接受的艺术与文化教育尤其是书法对他后期抽象绘画语言形成的影响。以期通过系统的论述,为朱德群抽象绘画中的中国韵味找到根源,并梳理出清晰简明的脉络。通过对朱德群作品中蕴含的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之源头的探索,研究朱德群早期接受的艺术教育中书法对他绘画成就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教育;启蒙;艺术创作

1997年,朱德群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学院院士,他是自法兰西学院制度建立两百多年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人士。朱德群的抽象绘画,巧妙地融会中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的画面成为各种东西方元素的聚合之地,书法、色彩、中国古典诗词、中国传统绘画等,形成一个诗意的空间。本文着重阐述了朱德群早期所接受的艺术与文化教育尤其是书法对他后期抽象绘画语言形成的影响。以期通过系统的论述,为朱德群抽象绘画中的中国韵味找到根源,并梳理出清晰简明的脉络。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的启蒙

朱德群之所以能完美融汇东西方绘画的精髓,与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息息相关的。生于书画艺术之乡江苏徐州的知识分子家庭,大环境的滋养以及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他从幼年时起即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书法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成为他后来抽象绘画的源头。

杭州艺专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绘画理论,并在恩师林凤眠、吴大羽等名家的传道授业与言传身教下,打下了扎实的西洋画写实基础并夯实了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朱德群于2008年创作的《无题》,以书法的点、画、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俨然是一幅由线条和墨色淡彩构成的中国水墨画。书法的线条将画面的空间进行理性的分割,随着线条的转折与延伸而拓展了心灵的向度,在点画、浓淡、稀疏、粗细的映照之中形成一幅颇具韵律感的墨趣图。

自幼背诵中国古典诗词,临习书法,是他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研习笔墨丹青,让朱德群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逐渐培养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私塾先生指定朱德群临摹颜、柳、欧等书法,课堂上他一笔一画认真地临摹,可是他的内心更倾心于王羲之。王书笔势流畅雄逸,体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畅打动着他,于是私底下就开始临摹起王羲之来。其时,父亲也给予了赞许和鼓励。朱德群勤学苦练多年,即使是后来在杭州艺专学习期间,他也始终坚持每天早餐前练习书法,最终练就一手漂亮的行草书。临摹与创作书法的过程,让他在后来抽象画的艺术创作中,获益良多。

中国人在学习文化时,最开始就是临书习字,在日积月累的临摹中,不断培养艺术的韵律感及表现力。书法之美,它不摹写物体的外形,而只用点、线、黑、白来构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西方人虽然不懂书法却可以欣赏书法的抽象美,但是许多西方抽象画家可以从中国书法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如美国画家马克·托比(MarkTobey),从他的部分抽象作品中可以看到有节奏的线性,这应归功于他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人们对书法美的欣赏,提升了自己对种种审美形态的感受力,表面上是由书法本身的形象特征决定的,本质上却是由整个民族文化艺术培育的审美心理决定的。书法静态的形式却呈现出动态的美,并且于可读的文字之外,存在着形式上的韵律感与结构之美,是一种特殊的有生命的符号。正如安德烈·马宋(AndreMasson)说:“这种‘书写的’笔迹和那些能‘唤起人的潜意识’的表意符号,是他们的一种生命状态,而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则是一种符号化的样式。”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与国粹。

二、中国书法与抽象艺术

西方人所指称的“抽象”概念,中国人更习惯称之为“无形”,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美学上看,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以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体悟,到内心酝酿和构思,再到诉诸艺术的表达。这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如果用中国美学的传统术语来描述,那就是“赋形”。

朱德群的作品,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诗词、书法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古典诗词潜伏在他的记忆深处,是朱德群自由徜徉的精神海洋,通过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激发了无限的想像力。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抽象艺术,一点一画,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书法所造就的线条艺术,是在漫长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累积而成的。理性的观念已贯注于每根线条中了,因此,书法中的每个字都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朱德群自幼就痴迷于草书,看似不拘于法的草书,气势博大豪迈,点画粗细变化非常丰富,秀健中有苍浑之感。由于草书在章法上的丰富变化,字体形态全凭着书写者的创作激情的起伏变化、任情恣性地随势而生,通篇章法看似散乱,却又归于统一,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朱德群就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书法表现功力书者,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书写草书使他更能自由自在地表达内在的感受。

他每日以毛笔书写汉字,其实就是天天在接受艺术教育、艺术美感的培育,久而久之,自然就有了对形式美与线条美的鉴赏能力。朱德群声称:是中国书法练就了他最精确的笔法。书画的关系密切,发生在书法自身成为审美的对象的时代,确切地说,始于东汉末,确立于魏晋时代。而引发书法自身成为美的自觉的,与草书的出现有关。因为草书虽然是为了适应简便的书写要求,但是因其体势流走而富于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把书写文字带入书写者恣意表达内心的艺术境界。

在巴黎时,朱德群一度因为买不到宣纸而中止了书法的练习。后来在可以得到宣纸之后,他白天进行油画创作,晚上便练习书法。朱德群尤其喜爱练习草书,从年幼时就开始临摹练习的草书,给予他后来的抽象绘画以极大的启示与灵感。书法不依附于物像,只借助于线条的韵律、间架的造形与墨色的变化来传达出书写者的情感与趣味。显然,书法与抽象艺术结缘已久,书法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给创作者以极大的精神自由,更大的抒情写意空间,更少的束缚,让创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心灵的沉思。书法所强调的笔法、笔触、笔力都被他运用到油画中,对他的抽象画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仔细欣赏他的绘画作品,画面上奔腾着跃动的韵律感。这韵律感完全来自于他长期草书的训练。他幼年时就开始练习楷书,到了杭州艺专时临写行书,后来到了巴黎更倾心草书。经过长期系统而严格的书法训练,这漫长的训练过程,就是他的韵律感的培育过程。他巧妙地将书法的艺术精神运用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中,在色彩与线条之间构成了有笔有墨的书法韵味,从而赋予了作品千变万化、精妙雅致的书法品格。

著名法国评论家皮埃尔·卡巴纳(PierreCa⁃banne)评论朱德群:“其精湛的技艺主要得益于书法,书法与其说是一门艺术,不如说是日常仪礼,一种介乎绘画和诗歌之间的书写,它是中国魂的一面镜子。”

三、中国书法的启蒙对艺术创作的回馈与升华

布尔迪厄指出,文化资本的传承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颇深。出生于不同家庭的人所继承的文化资本总量是不同的,致使个体在社会空间里的行动轨迹的起点就不同。有家学渊源的子女,必定比来自文化资本积累有限的家庭的子女更有学习潜力,或者说更容易得到学校教育或社会的认可,从而能够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资本占有的不平等,导致社会竞争先天存在不平等结构,这一结构反过来制约社会竞争。

朱德群早期接受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书法教育,传统与现代兼具,东方与西方并存,这些文化与艺术积淀是他的绘画的源头,为他沿着大师们的足迹继续探索中西艺术的完美融合奠定了基础。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抽象艺术,一点一画,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书法所造就的线条艺术,是在漫长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累积而成的。理性的观念已贯注于每根线条中了,因此,书法中的每个字都充盈着生命的活力。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技法问题,重要的是学书者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之后应不断向先贤学习,向传统学习,向经典致敬,在繁复人生历练中洞晓书画之理,才能在书写时得心应手、笔随意转,使主客观融为一体,从书法技巧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时的书法将神妙莫测、笔墨神采焕发出自然万象之美,这是无数书法家毕生苦心孤诣追求的理想境地。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她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厚积淀,她像一粒种子,吸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也对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受益者给予滋养。早期书法教育的启蒙,会伴随着艺术创作者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阿尔森·波里布尼.抽象绘画[M].金城出版社,2013.3.

[2]方尔加.《道德经》意释致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3]孙志宜.从朱德群的绘画看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语境的当代意义[J].美术观察,2004.11.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13-03

【作者简介】黄正明,南京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2002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与权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

猜你喜欢
启蒙书法教育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6
丰富艺术创作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4
珠三角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及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31:08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墨香满园
涓生思想启蒙中的不彻底性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7:33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