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明
解读
全面转变学生评价方式
秦惠明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作为教师,应力求做到评价的主体全面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全程化、结果激励化,达到全面转变学生评价方式;要调动一切能动因素,给予学生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最大可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评价方式;转变
评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不管对学生的哪方面进行评价,也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评价,班主任教师都要注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以往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片面武断,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落伍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智能,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发展是不尽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评价时也应该实现多元化,综合各方面去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必须要确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因而,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评价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学生既没有对评价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资格,也没有对评价结果提出申诉或辩解的权利,他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而教师只管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评定,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也很少考虑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这样的评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使他们陷入完全被动的状态,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而事实上,只要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是有评价自我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产生的互相评价远比教师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班级的“助人为乐之星”“好学上进之星”等星级学生的评比中,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评比的建议,然后经过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即可。评比过程中,全班同学都是评委,教师只要先教给学生评价的相对标准、方法,再做宏观指挥和具体指导即可。这实际上把对学生的评价交给了全体学生和老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
让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反思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对教师的状况提出各自的看法,也是实现评价主体全面化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学生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充当学生评价的伙伴和激励者。这样,在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下,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使教育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单一的、片面的、静态的,这种评价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貌,所以这种评价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班主任给学生写的评语中也大多是“该生学习勤奋,乐于助人,本学期成绩有较大的进步”等字眼,这种单一的评价往往给学生带去一定的误导,让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些年头,教育界对学生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评价理论与方式。我们可以让自评、班评、家评和师评相结合,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可以借助学生周记、师生谈话、教师观察、杰出表现记录、测验考试、集体评议、家校联系记录册;通过语言、文字甚至神态等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个体间是存在着差异的,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让每个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势和劣势,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另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形成,也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不仅能有力地控制教师的教学,为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激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追求结果,更应当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应当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有了好的过程,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善于拓宽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与他人交往态度、学习兴趣以及自身对现在和未来的期望等等,均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学生评价要注重收集并保存记录学生发展状况的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例如,可以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袋”,里面不仅包括学业成绩、学生作品以及在校奖惩情况等,还可以放入学生课堂表现记录情况、课后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课下与同学的相处状况等。“学生发展档案袋”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的见证。通过“学生发展档案袋”,能全程跟进、评价一个学生,同时也能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当然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提倡“小循环,快反馈”的方式,即“一个事件一次评价”,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
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评价主体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还要做到评价结果激励化。例如在班级墙壁显眼的地方设立“新星闪烁”栏目,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任何一种有意义的行为或者任何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予以记录,然后定期进行小结,可以评选“一周之星”“一月之星”“学期之星”“学年之星”等。也可以一学期结束后,结合学生获得的星星数量,分成五个档次:星星数量最多的一档为“五星级学生”,其余依次为“四星级学生”“三星级学生”“二星级学生”和“一星级学生”。这给每位学生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即使是那些学习基础差,或者行为表现差的学生,只要有进步了,也能得到星星,也能成为班级一颗闪耀的新星。这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客观。缺乏真实性、被过分夸大的评价,尽管好听,却难以有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学生只有在被人尊重、被人信任的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更积极地投入新的学习。例如,在班主任评语“你好学上进,课堂上总能看到你专注的眼神。相信你今后如果能多和同学们交流,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板报任务,你一定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快乐”中,教师明确地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同时也暗指了学生的不足,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较大的激励作用。激励性评价既要能体现对“正确”的评价,也要包含对“错误”的善意指正,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总之,教育评价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准确地反映教育的实际状态,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从教育评价中得到激励,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充分调动一切能动因素,全面转变学生评价方式,给予学生一个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最大可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G41
A
1005-6009(2016)42-0046-02
秦惠明,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南京,210000)德育处主任,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