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娜
把科研经费统统还给科研
□龚娜
最近一条关于科研产业创新的新闻让人大跌眼镜:有人举报广西柳州一家私企老板在10年间通过18个“科研项目”不仅获利上千万,更是获得了54亩工业用地指标。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科研经费有多少是真的用到了研发创新活动?为什么这笔钱这么容易“骗”呢?
根据科学技术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万亿元,排名居世界第二位,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5%,高于欧盟28国平均1.94%的投入强度。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扶持力度自然不能小。《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全年,政府给企业投了422.3亿元的科研经费。如此大的蛋糕使科研尝到了甜头,也难免被苍蝇盯上。
虽说我国对全社会研发的投入已居世界前列,但是收获的成果却不容乐观。
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以大气污染科研项目为例,至少有8个部委参与193个立项,其中很多是重复项目。不仅如此,科技“掮客”与企业合谋,打科技牌捞“快钱”的现象也扰乱了市场,还引发了产品质量问题。
申请科研项目要求必须有企业参与,否则主管部门不得批准,但是科研经费一旦进入市场化的公司,便无人再过问其用处,此时的科研企业,便成了套钱的傀儡。中国财政学会理事蒋大鸣曾在报告中提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课题经费真正用于学术研究的不到5成,有的甚至不到3成。
根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政府向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为980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5%。而美国企业所执行的科研资金中,只有11%来自联邦政府,其余都需要靠社会募集或成果转换获取。
国家资助企业创新是一种行政手段,然而,很多企业却把创新能力都用在了弄虚作假上。这些企业为了扎堆去补贴和优惠多的地方创新,甚至不惜科研造假。一位LED资深人士对某沿海省份行业发展这样评价,“这里有超过6000家LED企业,大概只有2%~3%可以拿到补助,除了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项目做得很差,但是跟政府关系好,会吹牛,也能拿到几千万的政府补助。”
既然有这么多心怀叵测的人盯着政府的科研经费,就没有解决方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我们要发挥市场的力量,那不妨学学美国的方式,让企业在科技研发中都展现出强大的主体地位,这样才会真正地带动社会创新进步。否则企业所谓的创新,只会是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乃至伪创新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