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云
巧设课堂情境点亮写字教学
刘云云
传承汉字文化,将写字教学根植于语文课堂;巧设课堂情境,让孩子有章有法地学习写字。通过编织情境故事,体验情境活动,设置情境话题以及举行情境演讲等趣味性、情境化的教学,将深奥的书写规则与要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博大精深的写字教学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融入他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形悟理、激思扬绪。
写字教学;巧设情境;感形悟理
传承汉字文化,将写字教学根植于语文课堂,巧设课堂情境,让孩子在有章有法地学习写字时,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丰厚起来。
回顾当下,笔者认为,写字教学大略呈现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徒有虚名的写字教学,面对现在追求高效、高质量的教育时代,写字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抱着功利态度,语文课中十分钟写字很容易被其他任务所侵占;二是形势所逼,拯救汉字书写从基础教育入手,于是学校将写字教学如包袱式的苦背着,盲目地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训练,在狭隘而苍白的技能训练,学生在枯燥中埋怨,在厌烦中排斥,谈何喜爱?
在近三年的写字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巧妙地设计情境,将深奥的书写规则与要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让写字教学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融入他们的生活。
教学片断(相随字):
师:(出示:朋羽弱)我们来看这三个字,谁来读?
生:大声读。
师:瞧,他们左右两个部分几乎一模一样,就像什么呀?
生:像一对双胞胎兄弟。
生:像一对兄弟姐妹。
师:好,就把他们看成兄弟俩。(出示兄弟俩图)仔细看哪边是哥哥,哪边是弟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认为左边是弟弟,右边是哥哥,因为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高个子的肯定是哥哥。
生: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左边小一点,右边略大。
师:(出示:左小右大左低右高)范写。
写字的课堂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是玄妙趣味的,有如丝丝春雨徐徐而来,又如汩汩泉水缓缓流淌。曾经在一次写字课上,老师教学生怎样书写左窄右宽的字,课前老师绞尽脑汁地编写了书写儿歌,可是课堂上,孩子们单单读这个书写规则就停停顿顿,更别说是用心领会其中的意思了。看来,高深的书写规律,拗口的书写要领,即便带学生读上数十遍,学生也很难走进其中。那么,有人认为复杂的书写规则孩子们不能理解,那么就简单点,边范写边讲讲好了,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的有意注意又能保持多长时间呢?往往在课堂上,当你背过身写字时,孩子们在下面自顾自玩耍呢!事实证明,直白的说教也许对初、高中的学生来说易于掌握,但很难让刚开始写字的小学生产生共鸣。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用慧心去编织,将书写之“法”汇成一个个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小故事,让学生去感受,片断中相随字的教学,孩子们通过辨认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来发现“左小右大,左低右高”这一书写规则,学生书写时印象尤为深刻。
《横折的写法》教学片断:
1.折一折
师: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一根钢丝,这样拿像什么笔画呢?
生:横画
师:这样拿呢?
生:竖画
师:怎样变成横折这个笔画呢?谁来试试。
(生上台将钢丝折一折。)
师:对,这就是横折,由横和竖两个笔画组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写横折。(板书)
2.走一走
师:(课件出示横折)一起来看,这就是横折,哪个小朋友愿意上台来走一走“横折”的形态。
生:(上台走横折)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一说你刚才看到什么?
生:他走到折处时稍微停了停。
师:请一位小记者来采访一下,为什么速度变慢了?
(生采访)
生:我停下来是准备换方向的。
师:是啊,停一停调整一下,那么我们在书写横折时……
“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当然除了让学生用眼睛看起来,还可以教学生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写字课与老师互动起来?比如在教学横折笔画时,难度非常大,“欲折先顿”学生没法理解,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钢丝折横折,接着请学生上台走一走横折,发现学生在转弯处停了停,随后讨论刚才的同学走时为什么停?教师引领:“我们在书写时也要停一下,微微用力进行顿笔。”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又如,在学写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时,为了掌握它们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摆一摆的环节,将“陪”和“部”这两个字左右部件拆开,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摆一摆,什么位置合适,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再改一改,学生的印象深刻。
简单就是高效,将复杂的事理简单化,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在情境活动中发现与总结,同时也可以从万物中寻找笔画的原形,参照物象,形象化地与笔画进行串联。
教学片断(虎字头):
师:这两个横钩老兄想去虎头公司应聘,你们认为谁有可能会被录用呢?(出示:两个横钩)
生:当然是第二位横钩先生最符合要求。
师:哦,说来听听。
生:你看,这横钩由轻到重,横画像个扁担,稍微拱起。
生:我补充,它的横钩做到了顿笔出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的练字有时会自我陶醉,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铆足了劲,非常用功地练字,其实,他们还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观意识的“我行我素”,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不由自主,他们不知道将自己的字与老师的范字比较,不知道琢磨自己的字,只靠一味地重复错误是没有效果的,因此,教学中,我有意安排诸如上述的比较环节,让学生学会观察,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
又如:教学片断(心字底):
师:心字底右移了,应该产生“跑偏”的感觉,但看上去上下部分仍融为一体,这是为什么呢?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摇了摇头)
师:(用多媒体演示卧钩出锋指向字的中心点的过程)
生:(恍然大悟)卧钩的钩向中心,使上下联系加强了。
生:心字底就像个小孩子,虽然他出去了,但他的心仍然向着家的。
生:我觉得这时的心字底就像一位身在国外的华侨,虽然人在异国他乡,但他心系祖国,他永远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围绕老师设计的情境话题,学生很容易走进其中,从而激发其转动思维的飞轮,在观察中领悟。学习写字历来强调一个“悟”字,学书之悟古来有之。王羲之见白鹅游水之姿,悟出浮鹅钩的笔势,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出笔意,黄庭坚“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而大悟笔法……置身于此情此景中,这悟的过程便是思的过程,在这种悟的启发下,学生思绪飞扬,思维激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巴畅谈,用自己的内心去领悟,少了许多作为教师这个成人层面上的理解,少了几分生硬的教给灌输,课堂生机盎然,灵性流淌,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不断生长的力量。
2012年在一次市写字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多变的牛》一课,备课之前,笔者如无头之蝇:浩瀚的汉字王国,笔者不知取什么材,选什么字,如何教,纠结了好一阵,最终选定以“牛”字为原形,学写“告牦犁”。在学写这几个合体字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独体字“牛”,在能工整美观地书写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找“牛”
师:当独体字“牛”回到合体字中,它的笔画长短、字形位置等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你们看,你还能找到“牛”字的身影吗?(出示:告牦犁)
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二)写“牛”
师:这三头“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上黑板写一写这三个字中的“牛”。
生:(三位学生上黑板书写。)
(三)懂“牛”
师:试想“牛”字如果不作任何变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以上三个合体字,“牛”不作变动)
生:太难看了。
师:是啊,“牛”懂得谦让,字就更美观;人如果也懂得谦让,社会就更和谐。
根据班级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是练难写的字,而是练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字,练好这些字,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写好其他字,如学生掌握了“牛”在不同合体字中的书写,“木”在“杏梨村”等合体字中应如何书写,“王”在“碧现壁”中的摆布……学生能举一反三,达到时间短、见效快的目的。在选择例字时,我们首先要努力减少选择的量,每课不超过5个,就一个训练的小点,精选巧练,方能以一当十,绝对不能泛泛而谈,让孩子们毫无收获,仍旧随感觉走。比如前不久,笔者让学生理解领悟中宫收紧,出示典型的字“放”“威”等,通过对比孩子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方法真灵!我的字真的变好了!”……可见,学生收获于小点,乐在其中,并在以后的写字中能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写字教学除了工具性目标,还包括隐性的人文性目标,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等等。强调写字教学的熏陶感染和文化传承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每周的一节写字课上,给学生一方展示自己演说的舞台,激励学生从浩瀚的书海中精选书法家小故事,课堂从学生的书法故事开始。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书法家往往都是人品书品俱佳的人。例如,潜心苦学墨当饭的王羲之富于创造,写字换鹅;勇于直谏的柳公权铭记无臂老人的“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坚持“五不写”的苏轼旷达豪放;给吕子敬“留口饭”的郑板桥不同流俗……因此在课上适当的时间,穿插一些书家小故事,不仅饶有兴味,还能激发兴趣,更可以培育学生对书家伟大人格的崇敬之情。这其间的熏陶是无声无息的,有如点点春雨“润物细无声”。
置身情境,有一种教育无声的感觉;用心写字,汇一曲轻松妙曼的乐章,徜徉璀璨的汉字文化,赋予学生会观察的双眼,激荡学生灵动的思维,习得受益终生的书写方法,汲取书法大家的正能量,让学生的语文行囊更加厚重。
J292.1
B
1005-6009(2016)30-0064-03
刘云云,江苏省如东县长沙小学(江苏南通,226400)教师,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