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疗效
“心灵鸡汤”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蕴含正能量。可以怡情,亦可移情;遇到挫折、心情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反心灵鸡汤”是用来反讽内容陈词滥调,过于功利或空乏,令人麻木的“鸡汤”文章。
有一天,我在看某名家写的书,一位“饱读诗书”的朋友对我说:“你不觉得这位名人很做作吗?”是的,又怎样,我就读他的书。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状态。“鸡汤”也是如此,研究显示,学生、家庭主妇等认知能力偏低人群偏爱“鸡汤”,其实就是因为没能更多更深入地接触过其他文学作品,于是对“鸡汤”类文字感兴趣。
天寒路远,自然需要“鸡汤”暖身,但“鸡汤”只能锦上添花,却无法雪中送炭。
一味地推崇“鸡汤”与一味地“反鸡汤”,都是对人类智力及理解力的挑战。一个独立的个体,会在种种形式、体裁之外,看见事物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他不断地从外界接收信息,又运用自己的头脑对信息进行加工。
正是对信息的深加工,才使他成为一个丰富的、具体的人。那时候,“鸡汤”也罢,“非鸡汤”也罢,又有什么关系呢?
跟着小编一起分享心理治愈系“鸡汤”。
欢迎登录酷咖网(kuka.hnjy.com.cn),留下你的“鸡汤”。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千米。
我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我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我时常陷入沉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
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老化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说起坚持跑步,总有人向我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说老实话,我觉得跑步这东西和意志没多大关联。能坚持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我的要求: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场所。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在这期间,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千米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
那是1996年6月23日,我报名参加了在日本北海道佐吕间湖畔举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全程100千米。清晨5点,我踌躇满志地站在了起跑线上。比赛的前半段是从起点到55千米休息站间的路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跑、跑,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到达55千米休息站后,我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些妻子准备的点心。这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码的跑鞋,又继续上路了。
从55千米到75千米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此时的我心里念叨着向前冲,身子却不听使唤。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儿工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我。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我时大喊:“坚持下去!”
“怎么办?还有一半路,如何挺过去?”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窍门。于是我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我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200多人甩在身后。
下午4点42分,我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当时的我只有30多岁,但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在这个年纪,我正式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虽然已不再年轻。
人们往往把交际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际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只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则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真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
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
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
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 ”
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
病人觉得有道理,也站起来走了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开始吃。
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 ”
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 ”
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其实……
一个人可以带着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
只要他把悲伤放在心里的一个圈圈里,不要让苦痛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当一个人悲伤得难以自持的时候……
也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训诫和指引。
他需要的,只是有人在他身边蹲下来,陪他做一只蘑菇。
我可以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
我愿意分担你的不快乐。
当你的世界下雨时,单纯地为你撑起一把伞。
请你不要封闭自己的心,一个人承受那么多。
你知道的。
只要你睁开眼,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我是你的蘑菇。
1.不管此刻多么黑暗,爱和希望总在前方。——乔治·查克里斯
2.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莎士比亚
3.那些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的人几乎可以承受任何磨难;谁懂得了为什么生活,谁就能承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4.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荣格
5.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罗杰斯
6.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即使处境无望,在劫难逃,仍可以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弗兰克尔
7.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
——艾莲娜·罗斯福(小罗斯福夫人)8.在人前我们总是习惯于伪装自己,但最终也蒙骗了自己。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雷科
9.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荣格
10.当前的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我们是谁,而是拒绝我们是谁。——米歇尔·福柯
11.当一个人把自己当成真理和知识的法官时,他将被上帝的嘲笑毁灭。——爱因斯坦
1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
13.良心之声寂静微小,但它传递的距离是人声永远达不到的。——甘地
14.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坚强。——尼采
1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向命运低头。——贝多芬
16.最高境界的处世艺术是不妥协却能适应现实,而极端不幸的个人素质是尽管不断地妥协却总是达不到适应现实的要求。——齐美尔
17.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最好的一面。——玛丽莲·梦露18.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罗杰斯
(据NLP心理学 壹心理 李一一 蓝蓝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