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6-04-14 05:18鲍永卫王彦南裴有生
地球 2016年8期
关键词:岩带基性岩门源

■鲍永卫 王彦南 裴有生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青海西宁810000)

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鲍永卫 王彦南 裴有生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青海西宁810000)

本文对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该矿区的找矿标志,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断裂成矿蚀变

铜厂沟金矿位于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嘴镇北西部。矿区的金属矿产主要与加里东中、晚期超基性岩及其相应的含矿热液活动有关,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形成明显的北西西向展布的带状特征,其主要受地层控矿、岩浆岩控矿、构造控矿三个因素的制约。地层、侵入岩及构造对矿产的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三者均具备的地段,就是最易富集成矿的地段,其中断裂控制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1 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地质特征

1.1区域地层

矿区位于两个区域性断裂之间,出露地层主要是中寒武统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其次是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和第四系。

1.1.1寒武系中统(∈2)

为矿区主要地层,分布于铜厂沟主脊南坡一带,受F3、F25断裂控制而成狭窄的带状。岩性组合由石英绢云母片岩、绿泥片岩、大理岩等组成。该套地层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厚约460m。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各层之间为整合接触。

1.1.2中奥陶统(O2)

分布于矿区南部(即F3大断裂以南),仅出露中奥陶统下岩组的碳酸盐岩。岩性为灰白色—白色的灰岩、层间砾岩。

1.1.3二叠系(P)

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面积广,厚度不详,岩层倾向200°—300°,倾角40°—65°。岩性特征:紫红色、灰绿色、灰白色粗粒砂岩夹炭质页岩及薄层煤线。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

1.1.4三叠系(T)

分布于矿区南部边缘,沿F3断裂带零星出露,分布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与矿区其它岩层走向一致,呈狭长型分布,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厚100—300m。岩性特征: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炭质页岩。本层北边直接与矿区南西的基性岩体呈断层接触。

1.1.5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覆盖面积较大,为残积、坡积、冲积层,厚0—20m。

1.2区域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北北东,倾角35°-75°,主构造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根据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可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两类。

(1)成矿前断裂:多属近东西向断裂,主要为F3、F25逆断层,两断裂纵贯矿区北部和南部,岩脉分布于两断裂之间。

F3断裂在区域上属托勒山北坡大断裂的一部分,规模较大,延伸长,在矿区附近F3断裂产状主体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45° -70°。平行于F3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断裂破碎带,挤压片理化带,其中前者组成了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该破碎带中有含金石英脉、碳酸盐脉产出。

F25断裂位于矿区北部,为黑沟山北坡大断裂的一部分。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南西,倾角57°-80°,属压性—压扭性逆冲断裂,具多期性。该断裂对矿区北超基性岩带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2)成矿后断裂:多属北东、北西向横向张扭断裂,主要见于矿区PD10、PD12坑道中,地表出露较少。该断裂规模较小,主要有两组,其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65°;另一组走向北西,倾角35°-65°,两组断层均属张性平移断层,对矿体有错动,错移距离不等,错移最大距离为20m。由于后期构造在蚀变作用和氧化作用的改造,地表不易辨认。

1.3区域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期的闪长岩(绝大部分已蚀变)、基性、超基性岩(绝大部分已蚀变为蛇纹岩),另外见少量浅成侵入岩脉—苦橄玢岩,分布于矿区南部基性辉长岩中。产状有岩枝、岩脉、岩墙等。超基性岩:岩石因岩浆期后变质作用强烈,原岩很难恢复,故暂称未分超基性岩。岩体一般呈不规则的岩枝、岩脉或岩墙状。南岩带岩浆期后自变质和热液蚀变较强,形成蛇纹石、绿泥石及少量滑石等。北超基性岩主要受较强的岩浆期后自变质的蛇纹石化作用,而形成蛇纹岩。从超基性岩的分布、形态及蚀变来看,本区超基性岩可能是构造侵位的产物。辉长岩:与成矿关系不明显,与南部超基性岩接触界线不清,呈渐变过渡,与超基性岩可能是同源异相产物。蚀变闪长岩:呈脉或岩枝状分布于矿区中部介于矿区南部两条基性、超基性岩带之间,呈东西方向纵贯整个矿区。其岩性特征为浅绿色或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斜长石(65%),表面钠长石化,角闪石(25%)、绿帘石(10%)、碳酸盐矿物(5%)、石英(3%)。岩体接触界线不平整或波状弯曲,普遍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在靠近断裂部分的岩体,其围岩蚀变较强,主要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黄铁矿化等。

1.4区域围岩蚀变

矿区含矿围岩变强而显著,围岩蚀变主要发生在断裂破碎带内。含矿溶液沿破碎带的顶底板及带内的次级裂隙容易活动,因此,这些部位的岩石普遍遭受强烈蚀变而形成蚀变岩。

矿区共发现破碎蚀变岩带三条,其宽窄不一,宽10-80m,长900-2000m。矿区金矿体均产于构造破碎蚀变岩带中,整个矿化破碎蚀变岩带分布范围框定了金矿化空间。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有两条,其余蚀变弱,矿化不明显。与矿化密切的蚀变岩带中,II号含矿破碎蚀变岩带规模为最大,位于矿区中部,分布在蚀变闪长岩体内或蚀变闪长岩与超基性岩的接触部位,矿区绝大多数矿体赋存在该蚀变岩带中。其中以蚀变闪长岩体内的矿化破碎蚀变岩带部分规模最大,蚀变最强,矿化较强。

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次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围岩蚀变明显,第一期为面型石英碳酸盐化,第二期为脉状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化,相应形成石英碳酸盐和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岩,后者矿化较好时,石英含量增大,占75%以上,碳酸盐矿物相对减少,当硅化、碳酸盐化与细粒或粉末状黄铁矿伴生时,金品位较高。

2 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控矿因素

构造控矿:矿床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矿化集中产于区内近东西向破碎带内。

岩体控矿:岩体和金矿的关系密切,在金矿呈成矿中起主导作用,金矿体产于蚀变闪长岩体内或蚀变闪长岩与超基性岩接触带附近,显示了岩体对金矿的控制性。

3 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找矿标志

加里东期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附近的破碎蚀变岩带是成矿有利部位。他形、细粒脉状、浸染状黄铁矿化是主要的载金矿物。具黄铁矿化的破碎石英碳酸盐脉是主要的找矿标志。蚀变岩带在地表因氧化而呈土黄色,金矿化较强时,地表呈黄褐色,这主要是含铁矿物经风化后呈现的黄褐色铁染带(褐铁矿化带),是重要的找金标志。

F407.1文献码] B

1000-405X(2016)-8-144-1

猜你喜欢
岩带基性岩门源
东昆仑东段长石山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青海门源地区克克赛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
大通河风光(青海门源)
东昆仑雪山峰地区构造混杂岩带岩浆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甸子地区铜镍成矿条件浅析
西部放歌八之六
西准噶尔乌尔禾早二叠世中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构造意义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构造混杂岩带东段的结构、构造
特提斯喜马拉雅多重基性岩浆事件:追溯新特提斯洋的生存时限
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多个二叠纪基性岩及一个古特提斯海山的初步古地磁结果:对模拟东冈瓦纳晚古生代裂解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