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峰 傅 鹏
壮药耳草的研究进展
周 峰傅 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目的:针对耳草的原植物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并分析近几年有关耳草及耳草属植物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耳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耳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结论:耳草在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伤寒、痈疽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耳草;生药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综述
耳草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耳草Hedyotis auricularia L.[Oldenlandia auricularia(L.)F-Muell.]的全草[1],含有生物碱、黄酮苷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效,对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肠炎、痢疾、疮疖和蛇咬伤均有较好的疗效[2]。目前,对耳草属研究开发甚少,除金毛耳草用作“肠炎宁”制剂的主药及白花蛇舌草已制成胶囊等制剂外,多数药材只能用作煎剂,因此急需对该药材进行系统的研究[3]。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耳草的研究作一综述。
耳草异名众多,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名较剪草;《岭南采药录》名鲫鱼胆草;《福建民间草药》名山路过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广东中药》名节节花、鲫鱼草(鲫鱼胆草条下有别名较剪草,该条云:“草本,叶对生,形尖长,全边,细碎之花,自叶腋生出”)、龙胆草、苦胆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名节节白花、细叶假红兰、散血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名黑头草、荞糕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名细叶亚婆巢。据上述文献植物形态记载,经考证与当今茜草科耳草植物的形态描述相符[4-6],古今用药一致。
耳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近直立或平卧,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时近四棱柱形,老时圆柱形,节上常生根。叶对生;叶柄长2.7mm,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刚毛状;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锲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4~6对。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4数,近无梗;萼筒长1mm,被毛,裂片披针形,长1~1.2mm;花冠白色,长2.5~3mm,裂片长1.5~1.8mm。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花药伸出;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1.2~1.5mm,熟时不裂。种子每室2~6颗,种皮有小窝孔。花期春末夏初。[7]
相关研究发现耳草全草主要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1),烃(hydrocar-bon),耳草碱(auricularine)[8-10]。β-谷甾醇是植物甾醇类成分之一, 具有降血脂、抗癌、抗炎症等作用,目前β- 谷甾醇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到医药行业中。而同属植物中研究最多的是黄毛耳草,主要的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11]。彭江南[12]等对黄毛耳草用95% EtOH回流,提取洗脱后主要化合物为环烯醚萜。
根据文献检索,耳草目前尚未有相关药理实验的研究报道。体外实验显示黄毛耳草碱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在10mol/L浓度下对HL-60细胞抑制率为63%[13]。同属药用植物中彭莺[14]等从白花蛇舌草中提取的总黄酮(15、30、60mg/kg )促进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由ConA或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提高小鼠血清IL-2和IFN-C的含量。通过染色体突变实验显示,剑叶耳草具有明显抗诱变活性。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可能机理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干扰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及诱导细胞凋亡[15-16]。黄毛耳草可以对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大鼠肝损伤,使肝的组织结构恢复正常。黄毛耳草甲醇提取物在体外还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17]。另外,体内动物实验表明剑叶耳草冲剂对大鼠急性肾盂肾炎模型有治疗作用,能有效的控制发热、迅速改善炎性病理状态,抑制体内细菌生长[18]。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皮质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伞房花耳草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19]。
耳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等作用。《生草药性备药》中记载 :“行气敷疮止痛,理蛇伤,生津液,止喉痛。”《岭南采药录》中记载 :“清肝火。”《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喉痛,急性结膜炎,肠炎,痢疾,蛇咬伤,跌打损伤,痈疮肿毒,乳腺炎,湿疹。”《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记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便血,痢疾,小儿疳积,小儿惊风,湿疹,皮肤瘙痒,痈疮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20]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用干草制成浓煎剂,煎液加糖分2次口服,连用20天。在防治感冒用干草5钱,水煎2次,混匀,2次分服,连服6天。共观察150人,结果发病12例,发病率占8%;而对照组250人中发病者有60人,发病率达24%。《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7]治疗伤寒及副伤寒,取干草1~5两切碎,水煎2次,两次煎液合并,分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44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有效。在治疗痈、疖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取新鲜全草3斤洗净,加水10升,煮沸浓缩至3升,过滤,加防腐剂,高压蒸气消毒备用。用于清洁感染创口,浸纱布条填塞引流或湿敷,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肠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炎症有良好的疗效。[21]
本文对耳草的本草考证、原植物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耳草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和生物碱,在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伤寒及副伤寒、痈疽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等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有待对其生药鉴别,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多项研究。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3-234.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科学出版社,1996.
[3] 常颖.广东耳草属分类学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4] 王发国,叶华谷.广东省耳草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药材,2003,8(26):547-548.
[5] 郑希龙,陈红锋,邢福武.海南耳草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药材,2009,11(32):1667-1670.
[6] 袁青梅,张发广,王兴,等.我国耳草属植物的种类与分布[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6 (增刊): 166-170.
[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3.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0-431.
[9] 马明娟,罗永明,杨美华.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24):21-24.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1] 马明娟,罗永明,杨美华.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24):21-24.
[12] 彭江南,冯孝章,李光玉,等.耳草属植物的化学研究I.黄毛耳草中环烯醚萜甙的分离和鉴定[J].药学学报,1997,(12):29-34.
[13] 彭江南,冯孝章,梁晓天.黄毛耳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1999,(11):741-743.
[14] 王瑞江,赵南先.耳草属(HedyotisL.)的起源及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3):219-228.
[15] 陈武,邹盛勤,李开泉.黄毛耳草中乌索酸的分离制备及定量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5,2(27):1-4.
[16] 方乍浦,杨义芳,周贵生.黄毛耳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1,31(2):51-53.
[17] 刘宏浩,杨世高,汪维云.黄毛耳草总黄酮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6(2): 326-329.
[18] 潘为高,李勇,朱小勇.剑叶耳草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5(18):130-134.
[19] 陈武,邹盛勤,李开泉.伞房花耳草中乌索酸的提取与鉴定(VI) [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6(26):1-4.
[20]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1] 斯建勇,陈迪华,潘瑞乐,等.耳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3): 517-523.
[22] 蓝海英,冶春,范小娜.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耳草中四种重金属元素含量[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3,(6):19-22.
[23] 赵琪钟,赵强,付开聪.傣药白花蛇舌草及纤花耳草的鉴别[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0):46.
[24] 郭兴,王瑞江.耳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植物学会.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植物学会,2011:1.
[25] 袁青梅,杨红卫,张发广,等.耳草属植物中环烯醚萜成分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6(增刊)171-175.
[26] 蒙明瑜,郭又嘉,文坎,等.剑叶耳草水提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1):185-188.
[27] 王瑞江,赵南先.耳草属的起源及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3):219-228.
[28] 李光仪.耳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06(1):29-30,23.
[29] 詹若挺,符红,姚幼玲.广东耳草属药用植物资源概况[J].基层中药杂志,1996,(4):7-9.
[30] 彭江南,冯孝章,梁晓天.耳草属植物的化学研究Ⅷ.黄毛耳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J].中草药,1999,(3):170-172.
[31] 袁青梅,赵静峰,杨靖华,等.耳草属植物中三萜成分及其波谱特征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1,(8):85-87.
[32] 王瑞江.茜草科分类学史的回顾与展望(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0,(4):54-58.
[33] 高蕴璋.中国茜草科资料[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4):41-46.
[34] 李中林,洪欣,刘坤,等.中国大陆茜草科一新归化种——双角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75-476.
[35] 魏金婷,刘文奇.植物药活性成分β-谷甾醇研究概况[J].莆田学院学报,2007,(2):38-40,46.
[36] 李月,陈锦屏,段玉峰,等.植物甾醇功能及开发前景展望[J].粮食与油脂,2004(5):11-13.
[37] 彭莺,刘福祯,高欣,等.天然植物甾醇的应用与提取工艺[J].化工进展,2002,21(1):49-53.
[38] 何萍,李帅,王素娟,等.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9):671-674.
Research progress on zhuang medicine Hedyotis auricularia L.
Objective: On the grass of the original plant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Methods: Review and analysis on Hedyotis auricularia L. and Hedyotis plan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sult:Based on the analysis summary to Hedyotis auricularia L.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ride and developmen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Conclusion:P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or chronic infectious hepatitis,typhoid fever, skin ulcer and other suppurative infection has wide development prospects.
Hedyotis auricularia L.;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R93
A
1008-1151(2016)02-0107-02
2016-01-15
《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三卷)》质量评价与标准研究项目(MZY:2015001);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桂科基字【2014】32号);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桂教科研【2013】20号);广西重点学科(壮药学)(桂教科研【2013】16号)。
周峰(1990-),男,江西九江人,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及民族药品种、质量与资源开发研究。
傅鹏(1978-),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药及民族药品种、质量、栽培与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