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小麦品种豫麦158丰产稳产性分析

2016-04-14 09:48:18张中州齐晓红赵永涛甄世聪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462000
中国种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稳定性

张中州 齐晓红 张 锋 赵永涛 袁 谦 甄世聪(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 462000)



超高产小麦品种豫麦158丰产稳产性分析

张中州 齐晓红 张 锋 赵永涛 袁 谦 甄世聪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 462000)

摘要:为了更全面了解豫麦158的生产特性,利用2011-2014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数据资料,对豫麦158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麦158产量水平在500~600kg/667m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大面积种植关键技术在于提高亩穗数和穗粒数,稳定千粒重。

关键词:豫麦158;丰产性;稳定性

豫麦158(漯6073,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4004)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2003年以02TaⅠ(轮回群体Ⅰ)矮败优良不育株作为母本,用周麦16等丰产广适品种和欧美等抗源材料作父本杂交,将杂交种按丰产品种和抗源3∶1混合,组成轮回群体Ⅱ(03TaⅡ),经2004年、2005年2轮开放自由授粉(开花前拔除劣株),优良基因和目标性状通过轮选方法得以有效聚合,群体出现大量新类型和优异单株,后按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该品种目前正在河南、陕西、安徽等地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为了更好地掌握其特征特性,本文对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为大面积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参试品种为超高产广适小麦品种豫麦158,数据资料来源于2011-2012年、2012-2013年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和2013-2014年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总结。区域试验设17点,生产试验设15点。

1.2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按照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播种、管理和收获考种。分析方法采用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运用Microsoft Excel和DPS V7.05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稳产性、适应性分析 豫麦158连续参加3年国家试验,其中2011-2012年富平试验站产量最高,每667m2达612.6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5.1%,平均产量491.2kg,比对照增产4.8%;2012-2013年周口试验站产量最高,达589.2kg,比对照增产11.3%,平均产量490.2kg,比对照增产5.3%;2013-2014年濮阳试验站产量最高,达786.5kg,比对照增产10.2%,平均产量598.5kg,比对照增产5.9%(表1)。由此可见,豫麦158在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区试、生产试验中的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500~600kg/667m2,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及较好的丰产性。

品种适应性是指作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和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应程度。品种稳定性是指作物品种能自行调节其基因型或表现型的状态以适应于变动的环境,使其生长发育及主要经济性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适应度值越小,则适应性差;适应度值越大,该品种的广适性好[1]。变异系数反映品种的静态稳定性,变异系数小,说明该品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变化小,静态稳定性好。但静态稳定性好不利于高产栽培,一般变异系数小同时均值又高的品种比较好。Shukla变异系数分析的是平均动态稳定性,Shukla变异系数越小,品种越稳定[2]。表2对豫麦158及对照品种周麦18的平均产量进行了适应度和稳产性分析。豫麦158的适应度分别为70.59、58.91,远高于对照周麦18,且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都远高于周麦18;豫麦158两年试验的均值变异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但周麦18产量显著低于豫麦158,分析表明豫麦158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广适性突出、稳定性好的品种。

表1 豫麦158农艺性状统计

表2 豫麦158产量稳定性分析

2.2 农艺性状分析 豫麦158农艺性状与对照品种周麦18多年多点试验数据分析可知(表1),豫麦158全生育期比周麦18多1.1d,3年整体比较稳定,这为其具有超高产潜力提供了必要基础;株高80cm左右,略比周麦18高,但其茎秆粗壮,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与周麦18基本一致,最高分蘖在100 万/667m2左右;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低于对照周麦18,穗粒数和千粒重都高于对照,表现为有效穗数少,穗粒数适中,千粒重较高,子粒饱满,粒重稳;其他农艺性状,幼苗半匍匐,苗势壮,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生长势强,根系活力强,叶片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平稳,耐热性较好,抗干热风能力强,熟相好[3]。

2.3 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表3显示,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0.2344)>有效穗数(0.0994)>千粒重(-0.1278),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千粒重为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稳定千粒重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亩穗数能显著提高产量潜力。三要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表3)与相关系数相似,千粒重呈现负效应和负相关,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为正效应和正相关,这说明大面积种植的关键技术在于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发展。

表3 豫麦158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3 讨论

多年试验表明,豫麦158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主要优点在于苗壮茎粗,抗寒抗倒伏能力强;根系发达,叶片功能期长,耐旱抗干热风能力突出;大穗,千粒重高,产量稳定。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与以往的研究不一致[4-5],这可能与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群体轮回选择方法有关。大面积种植的关键技术是提高亩穗数和穗粒数,稳定千粒重,结合河南省的气候和生产条件,现阶段最佳产量模式为:有效穗数37.5万/667m2,穗粒数33.9,千粒重47.2g,产量500~600kg/667m2。

参考文献

[1]郜俊红,潘娟,胡波.GS郑农16小麦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稳定性分析.陕西农业科学,2007(1):1-3

[2]张俊灵,孙美荣,李岩华,等.小麦新品种长473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9-11

[3]齐晓红,张中州,张峰,等.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豫麦158.中国种业,2015(6):83-84

[4]曹廷杰,赵虹,王西成,等.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麦类作物学报,2010,30(3):439-442

[5]张中州,赵月强,张锋,等.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作物杂志,2014(5):32-37

收稿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Z2010-01-06)

猜你喜欢
稳定性
提高热轧窄带钢Q355B性能稳定性实践
山东冶金(2022年3期)2022-07-19 03:24:42
二维Mindlin-Timoshenko板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性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矿产勘查(2020年9期)2020-12-25 02:54:06
基于Razumikhin-Type理论的中立型随机切换非线性系统的P阶矩稳定性与几乎必然稳定性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
熄风通脑胶囊稳定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