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廉吏(连载四)

2016-04-14 01:40马书岐
支部建设 2016年21期
关键词:知县百姓

■ 马书岐

上党廉吏(连载四)

■ 马书岐

清官李纪

李纪是明朝潞城人,字朝振。成化元年(1465)以举人授故城(今河北故城)知县,迁锦衣卫经历,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知府,不知何故被降为长芦(今河北沧州市西)盐运司同知,再迁福建盐运司运使。

李纪性格严毅,不爱多说话,但写起文章来却滔滔如江河,汪洋恣肆。任故城知县时,当地习俗婚姻论财,类乎于当今的彩礼,有钱人家互相攀比,无钱人家望财兴叹,李纪认为此风不可长,于是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了婚姻不得以财论,对于那些仍不守法者则痛治之,很快扭转了这种风气。故城有官田,但被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据为己有,李纪让他们全部退出来,以极少的租税租给无地无业的百姓,使他们的生活有了出路。在临洮知府任上,李纪以严明为治,临洮地处边陲,多民族杂处,李纪认为:“番汉杂处,非操法无以远恶。”甘肃巡抚有一位朋友是个商人,打着巡抚的名义来找李纪,希望李纪以官府的名义帮他推销棉葛,李纪正色道:“我不能为贵人得利而盘剥百姓。”李纪还准备将这个不法商人抓起来,其人因为害怕赶快逃走了。

李纪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以峻洁自厉,从不受人财物。有一次因事要去省里见主要领导,商人们听说了,想着李纪会给领导带点土特产,于是置办了好多礼品,摆在道旁供李纪选择,李纪看都不看,策马而过。

李纪一生清廉,没有积蓄,虽然他当过福建盐运使,福建是产盐大省,盐运使不仅管理盐务,还兼着为皇家采买贵重物品的任务,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肥差,但李纪却不为私利所动。也许是看不惯官场的营私舞弊,他在盐运使的位置上只干了一年,就告老还乡了。李纪死后,亲戚在他的房间里找到的除了几件旧衣服就是满屋子的书。

廉洁为先李尚智

明朝时,屯留有位书生叫李尚智,字子愚,嘉靖甲辰进士,先任直隶清苑(今保定市清苑县)知县,因为工作出色而提升为监察御史,再转任山东青州知府,直隶密云(今北京市密云县)副使,补四川参政,再升山东按察使,又回朝任右佥都御史,万历间巡抚延绥。延绥是延安和绥德之合称,明代九边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知朝廷对李尚智的信任程度。皇帝对李尚智的评价是:“勤宣吏治,振饬戎行。当边疆安定时,能虑久安长治之策,居安思危,控制五路,保持唇齿相依之态势;慑服边地各民族,号令有威,缓急是赖,应给予表彰……”而后调任保定巡抚。

李尚智是明朝屯留人中任职最高的官员,可惜留下来的史料很少,方志中只说他“蕴经世略,居官以廉洁为先,而出以公慎。自郡县至开府,所至皆有惠政”。李尚智做官多年,而且做到巡抚一级,也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但是退休后,却“家无长物,布衣蔬食,称贷自给,怡如也”。可见李尚智确实是一位清官,世以清望推之。

李尚实求钗易米

明嘉靖年间,潞城有个李尚实,是位奇才,词赋文章,往往能够别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后来中了举人,先任河南辉县知县,后调任淇县知县,任期满后,升任裕州(今河南方城)知州。淇县的老百姓上书请求李尚实留任,皇帝便下诏,让李尚实以知州衔继续留在淇县任知县。但李尚实性格耿直,在官场上常被认为是恃才轧人,不为同僚所容,于是有人告他为官不清,朝廷既不调查,也不甄别,李尚实稀里湖涂被罢官。

李尚实回到家乡潞城,生活愈加贫因。一天早晨,家里无米揭不开锅,李尚实看见妻子头上还有一支凤钗,就求妻子说:“请你先用这支钗去换点米来吃吧。”妻子说:“你在淇县任上的时候,有人告你贪污,谁能想到你今天竟然连一顿早饭也吃不起了!”李尚实长叹一声说:“唉,惭愧呀,谋米于妻,使一钗不保,我不贪谁贪?”闻者哑然。李尚实的儿子叫李梦熊,举人,任沧州知州。孙子叫李专业,也是举人,任柏乡知县。父子三人皆居官清廉,百姓称为清白吏。

不爱钱的壶关知县

明朝嘉靖年间,壶关有一位知县名叫吴杰,河南杞县人,以举人而知壶关。明朝时,不是所有的知县都是进士出身,举人当知县还是比较普遍的,甚至还可以做到更大一点的官,比如海瑞、唐寅都是举人出身。

来壶关任知县的这个吴杰,原本是一个穷书生,性格孤介,廉洁成癖,常有举动不同于世俗。明清时的书生中举后,就有了功名,身份就会改变,就会被人尊称为老爷。但吴杰中举后,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仍然每日里扛着锄头下地耕种。母亲去世后,家贫不能葬,只能寄放于寒窑,其时有一股流贼来袭,众人纷纷躲难,吴杰守着母柩不去。到壶关任职后,仍然穿着与普通百姓一样的粗布衣服,每日吃糙米饭,到任仅四月,就为壶关储仓谷二千余石。有同为当官的朋友得知吴杰的治行,欲向朝廷推荐,吴杰拦住了。吴杰说:“如果我的行为达到了贤的标准,那就不需要朋友来推荐,如果我的行为没有达到贤的标准,朋友就更不需要为我推荐了。”后因病死于任上,因贫不能为殓。同官纷纷凑钱为其办理丧事,吴杰的妻子却不接受,说:“我的丈夫生平不爱一钱,岂能死后改变他的志向?”众人听后纷纷赞叹。

不惧权贵李世芳

李世芳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进士,字伯传,黎城人。初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当时有一件案子,朝中一位要员倚仗权势强夺民田,有状子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批到刑部办理,但刑部官员害怕得罪这位要员,谁也不敢接这个案子。李世芳嫉恶如仇,接手此案,审得清楚,按律执法,上疏其罪,并将强夺的民田全部还给百姓。他以清直升刑部郎中,再出任陕西巩昌(今甘肃陇西县)知府。巩昌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李世芳到任后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表扬贞良,敬重贤能,而对那些依仗权势、钱财而欺压百姓的豪暴则坚决予以打击,没几年,郡内得到大治。他还教民穿井溉田,遇到灾荒年多方赈施,甚至相邻的郡县都来巩昌就食。由于政绩卓著,又被提升为固原兵备副使。

固原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李世芳尽职尽责,修险隘,除戎器,广储积,数年边地安宁,上司和百姓对他交口称赞。后因身体有病,引疾归陕。当地百姓绘其像以纪念。

李世芳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士大夫宜甘淡泊而习劳动,甘淡泊则心清,习劳动则力健,心清力健,然后可以胜大任。”他死后祀入乡贤。

沈知县杜绝供应

也是明嘉靖年间的事,河南洛阳人沈应时,以三甲进士到长子县任知县,到任之后,发现长子有个习惯,知县的每日生活开支,都由县里供应,来源大都为当地豪门,一年下来,竟要超过千两银子。沈应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官商勾结,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渠道,于是下令革除。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前来诉说冤情。原来,正是由于官商勾结,长子县的一些豪门,姻联强宗,又依仗官府势力,胡作非为,怙势殃民。沈应时查得实据,对这些黑恶势力给予有力的打击,使社会得以安定,百姓得以乐业。沈应时又减课额,清户口,兴学校,一时风气大正,各业兴旺。沈应时也因政绩卓著而被提升为西安同知,后累官至工部尚书。

吕知县襄垣抑豪强

吕坤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河南宁陵人,进士出身。曾任山西巡抚,死后追赠刑部尚书。著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呻吟语》、《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他的《呻吟语》,是一部哲理著作,抨击时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举凡人之修养、处世原则,人际交往,居家过口等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随处可见。

吕坤一生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吕坤的政治生涯首先是从襄垣开始的,万历二年(1574),吕坤殿试中三甲五十名进士,出任山西襄垣知县,在任不到两年,法随令行,政尚严明,不徇私利,拒收贿赂,两袖清风。襄垣有一土豪,平日里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无人敢惹。吕坤到任后,听到此人的好多恶行,派人查实,按律严惩,史载“某被坤大创”,大概是给他用了刑,而且用刑不轻。吕坤还对此人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得这位曾经的恶豪,受此重创之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万历四年,吕坤调任大同知县,这位土豪一路相送,对吕坤感激涕零,视同再生,说:“承蒙恩公创诲,从今往后,不再犯法,重新做人。”

王知县潞城搞变革

王溥,宝坻(今天津宝坻)人,明天启中以举人任潞城知县。当时的潞城县,经济疲敝,户口挂空名,坊里之间,每见侵扰,百姓困乏,生活艰难,如果不能外出谋生就只好坐以待毙。王溥到任以后,目击时艰,料理于因革废兴之际。说:“穷则变,变则通,废弛之甚,非大创之不起也。”于是一一更张,首先将八十坊里并为三十六里,在改制中充分考虑到各里实际,酌盈实以济虚空,减有余以补不足,县制犁然大变。

王溥还对开荒、粮仓、支差、火耗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学宫,建桥梁,葺城池,修县志,所做的这些事,王溥没有在民间收过一分钱,很大一部分是王溥拿自己的工资完成的。王溥是个有担当的人,他的努力,使得潞城县风清气正。上司来考察的时候说:“催科政善,抚字心劳。”百姓对王溥的评价是:“鸡犬不惊,士庶乐业。”

王溥不仅是一位能吏,也是一位廉吏,平时不事铺张,往来仅“一琴一鹤”而已。潞城百姓将王溥列入名宦,并勒碑刻石,以志不忘。

(责编:于晋芳)

猜你喜欢
知县百姓
明镜高悬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郑板桥智断案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