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位女数学博士徐瑞云

2016-04-13 09:17邵红能
关键词:瑞云苏步青数学系

邵红能

徐瑞云(1915-1969),浙汀省慈溪人。1936年,她以优秀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教。1937年她前往德国留学,在著名数学家卡拉凯屋独利的指导下在慕尼黑大学研究函数论后来,徐瑞云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慕尼黑大学),第一位女数学教授(浙江大学),第一位女数学系主任(浙江师范学院)。

徐瑞云主要从事分析数学的研究。擅长于三角级数论。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她任浙江大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后又调任浙江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杭州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徐瑞云担任过浙江省数学会理事、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还曾是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期间她遭到无端批斗、关押。1969年1月自杀身亡。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她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的学生共五人,她这一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道:“想不到助教竞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了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连理。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南他担任她的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当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冈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是当时国际上的热门研究之一,不过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徐瑞云的博上论文是《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同到母校浙江大学,双双被聘为剐教授,在烽火硝烟的后方登上了培育人才的讲台。在艰难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止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研讨班,徐瑞云也参与其中。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汀大学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激励了徐瑞云勤奋工作的热忱。她这时候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为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晋升为正教授。

徐瑞云很重视教学工作。她长时间任课,曾开设过近世代数、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课程。担任系主任后,她仍参加了很多基础课的教学,并同助教一起商讨习题课的教学。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投入了艰难的创立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指导下。没有几年工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巾约有三分之一考上了研究生。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数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世纪60年代。徐瑞云还与王斯雷教授翻译出版了Hardy与Rogosinsky合著的《傅里叶级数》一书。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徐瑞云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其中有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等著名数学家,以及匈牙利、民主德国的一些数学家。1964年9月,中国数学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函数沦会议,徐瑞云是6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徐瑞云一直从事分析数学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擅长三角级数论。她非常重视基础数学教学,重视教材建设,编写了很多讲义。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积极从事研究,发表了多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徐瑞云以她的学识和人品,以她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为杭州大学数学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瑞云苏步青数学系
苏步青的“几何世界”
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丘成桐
Effects of Eco-Friendly Carrier on Low-Temperature Dyeing of Recycled Polyester Knit Fabrics
数列问题函数“帮”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苏步青谈数学学习
长相思·采花
论Gross曲线的二次扭
Constructing DHCP Using Electronic Archety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