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立华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文/白立华
教学目标是一份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指引教学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教师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对于教学来说,确定目标应该从课标、学生、文本三方面综合考量。
不脱离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与目标,课堂教学应以课标为指导,而教师要将标准熟记于心,才能明确该交给学生什么。一节课的准备,首先要想到它在本学段出现的意义,有什么用,要使学生掌握什么,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什么帮助,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这节课才是有意义的。
不脱离学生实际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依据学生实际。在教学设计前,教师要对学生情况有较准确的了解,尤其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此找到教学的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笔者课前没有认真揣摩学生的学情就根据自己的解读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结果到课堂上,学生们显得索然无味,都觉得老师提的问题、讲的内容太“小儿科”了,原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本就没什么困难了,无需再解释,他们不懂或者说需要老师引导的其实是有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之后,笔者重新制定了教学方案,在另一个班实践,效果果然很好。
总之,课前详细了解学生情况确实很重要,虽然教师不能总是先在一个班试验再定教学方案,但可以提前作调查,如找个别学生谈话了解、课前测试等。
不脱离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媒介和例子,教师在课前对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解读错误或者说程度不够、不充分,那么就意味着给学生传达的是不正确的、肤浅的、片面的。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媒介实现的,文本是个例子,需要教师进行解读,发掘其中需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琢磨文本。笔者认为可以从这4个方面进行:
苦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想传达给学生的是什么知识?什么技能?什么方法?什么情感?……从目前的情况看,决定这一切的多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正确解读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现在帮助老师解读文本的资源太多了:教参、各种教材解读、网络资源,所以很多老师都是靠着这些来解读的,殊不知教参只提供了大概“参考”,正确但不全面细致,而来自于其他解读类书籍和网络的资源甚至连正确也保证不了,很容易带老师走入歧路,所以教师在拿到文本时应该先自己苦读解析,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参阅参考和适当的名家课例,这样才是正确而对自己有提升的方法。
在解读文本时,正确是老师们最需要关注的。例如在《一面五星红旗》中,有个情节——面包店老板要求主人公以红旗换面包,主人公“久久凝视着这面五星红旗”。对这一场景的理解,很多老师都以为主人公此时心里在犹豫:到底是否拿红旗换面包。但联系前文来思考,主人公决定漂流时带着五星红旗,当遇险时他做的是将红旗系在脖子上避免丢失而其他都没顾上,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祖国坚定的热爱,所以区区一个面包怎能使他动摇?正因为没有正确解读,所以很多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们误解而教师无动于衷不加引导的局面。所以,正确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刻苦琢磨文本。
抓住文本,联系文外这里笔者要说的是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课内的资源有限,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挖掘,以这个例子生发出许多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但笔者所说的引入课外资料不是说简单的加入作者的简介、课后来篇小短文等,对于课外资料的引入,要慎之又慎,取那些能为文本服务,与文本紧密关联的资料为我所用。
一份设计,带给学生的远远多过课文,而且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值得注意的是,引入课外资料是提高语文课堂时效性的好策略,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必须有这个意识,认真思考哪里需要引入资料、引入什么样的资料,切忌滥用。
加入练笔,以写促读新课标在写作中明确强调:“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内容……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之重要。
说“以写促读”,其实仍然说的是学习语言的形式。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最终要落实在笔上。
目前大家对练笔都很重视,但多是课后再写,其实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练笔,效果更好。仿写就是一个非常有效且简单易学的方法。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例子,何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呢?可以写一句,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写一篇,视情况而定。例如在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时,学到课文第七自然段,作者用几个连接词写出了自己反复读书的方法,要求背诵。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仿写自己读一本书的方法,用上其中的连接词。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细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语言的顺序,这样仿写完后对于这段文字也就理解了,背诵也不是难事,多好!总之,仿写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学习这篇文章的表达形式的过程。以写促读,一举数得!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就要考虑:哪里可以安排写的环节,当然需要适时适度。
多做预设,审视修改确定了目标,研读了文本,选择了合适的方法,就可以进行教学设计了,但课堂是动态的,不可能按照老师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那么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花些心思来思考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既包括学生可能遇到的认知问题,更多的则是可能出现的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互动可能产生的矛盾与交叉,从而思考应对策略,虽不能穷尽,但可尽量做到成竹在胸,才能为课堂教学预留充分的时空。比如:进行《窃读记》的设计时,林海音在文中表现出了自己窃读时怕被书店老板发现的心理,更突出他对读书的热爱。这里笔者预想到学生的现实生活离那个时代太远,根本不能真正理解小海音的心理,所以笔者预先找到了海音窃读被店老板抓住而在众目睽睽下被赶出门的资料,学生们阅读后就很好地理解了海音的感受。再比如文章的最后作者引用老师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来揭示中心,笔者预先想到学生们不能正确理解“长大”的含义,所以提前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提问:“长大”指什么?
预设:身体成长
引导: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吗?
结合“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体会。
引导:我明明什么都没吃,为什么还咽了一口唾沫?联系这句话说一说——“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引入资料:林海音作品
提问:此时,你能说说“成长”指什么吗?
因为预设,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了引导策略,做到了有备无患,所以当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能够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本内涵。
总而言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预设,根据预设来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预设多在重难点处,这样的设计才更有实效性。
以上是笔者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看法,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具有实效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长乃至终身发展的大事,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
课标指出:“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时效性,见仁见智,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以为一份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