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郧谷
(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农村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之浅思
□胡郧谷
(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面对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的现状,耕地资源浪费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现实,分析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农村耕地资源;闲置;抛荒;资源利用;耕地保护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其直接原因。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重心的转移,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工厂出现,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增加。为迎合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换取更好的生存空间,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倾向外出务工,通过打工获得更多的利益。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下老弱妇幼固守土地,农村可用劳动力缺乏,耕地无人耕作,被闲置、搁荒。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资源搁置严重,是其间接原因。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对土地的需求也发生改变。为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交通便利,较为平坦,质地优渥的耕地被用于非农建设。一方面,农民工回村建房,往往另选更好、环境更舒适的地方建房,占用集体耕地,其他项目建设,在抢占农村耕地的同时也改变着耕地的使用和环境,降低了耕地的质量,造成农作物产量不高,使农民耕作积极性变差,土地被搁荒。另一方面,为满足经济项目建设的需要,从耕地上获取更大的利益,耕地被大面积承包,项目却拖而不建,短时间耕地不能得到利用,被闲置。
耕地保护流于形式,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是其现实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我国禁止耕地抛荒,并对抛荒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罚监管措施,但这些措施在一些农村并没有实际的运用到现实。农村耕地监管主体认知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相关制度被束之高阁,抛荒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缺乏对政策的认识和有序的指导,农村耕地流转相对松散,特别是个人之间的流转,更多趋于民间口头契约。流转方式不规范,利益冲突频繁,为避免麻烦,许多农民宁愿把土地荒着,也不愿出租给他人耕作,耕地价值难以体现。
搞活农村经济,形成地区品牌效应,增加农民耕作信心。农业种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一方面,加强农田治理,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促进农田耕作机械化,可以减少农田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变当前因农村劳动力不足,造成耕地无人耕作的窘境。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地区合作,推动农业发展“以乡带村”,“以县带乡”,点、线、面式合作,形成地区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热情,增加农民继续种植的信心。
合理规划农村建设,保护耕地面积。城镇化发展,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但城镇化不应是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立面。农村发展应该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会,通过资本的引入,合理科学规划农村发展,集中居民住房和非农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对农村耕地进行改革。推动农村村民宅基地有序,有偿,自愿退出机制和复耕机制。严格规范发展项目引进制度,遏制为追求农村发展,滥引进,乱批准,乱开发,浪费耕地资源。要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到位的企业说“不”,避免耕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种植造成冲击。
耕地保护要亲民,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保护耕地,要得不是束之高阁的制度,而是能够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自城镇化和工业化以来,耕地被搁荒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为解决耕地资源浪费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制度,但抛荒现象却仍有增无减。这固然与经济发展趋势有一定关系,但仍能看到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农村相对于城市,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对政策理解与实施上也存在差距,在落实效果上也就不同。国家在实施政策时,除了教育,更需要结合地区实情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有效指导与监督,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要严厉遏制"监而不管"现象,处理好农民与土地问题,把握好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土地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耕地种植集约化。
耕地浪费问题,事关农村农业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在耕地抛荒现象仍然有待改善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耕地浪费问题,而是要时刻警惕,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农村耕地安全。
[1]吴群,曹春艳.我国耕地保护的体制障碍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16-20.
[2]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
1004-7026(2016)13-0035-01
F301.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3.023
胡郧谷(1994-),女,法学,法律系学生服务办主任助理,武汉学院法律系2013级法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