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藩 甘银彪 郭建忠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伊通县万德村养老问题调研
□李国藩甘银彪郭建忠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在建国后人口高速增长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快速换挡下降等历史和国情影响下,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导致现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万德村老年人生活进行了侧重调查,通过将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的有机结合,分析得出将家庭养老和政府主导的村镇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并给予综合保障,是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人养老的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伊通县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很棘手的一个问题,而农村由于其历史、地理、文化和政策等原因,其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问题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还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这个问题能否较好的解决直接影响着农村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担当。本次调查研究的万德村位于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是一个贫困村,种植结构单一,以苞米种植为绝大部分,村周围有大量小山丘,有河水,有湖泊,交通不便,村落较封闭,近年来全村面临着退耕还林的任务。2016年7月,笔者通过走访农户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农户、组、村三级组织,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有效196份,有效率94.2%,获得了比较全面详实的数据,根据调查数据对伊通县万德村养老问题进行了分析。
1.1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基数大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二孩”政策放开了,但是现代社会养育孩子的巨大支出还是让大多家庭望而却步,新生人口增加不明显,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比例持续提高。就此次万德村的调查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上半年,被调查的有效农户数为196户,共705人,其中61岁及以上的老人为168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112人,61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23.8豫。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由此看来万德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了。
1.2老年人依然承担不同程度的家庭重担
农村老年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机能加速退化,再加上年轻时所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且缺少身体健康检查易落下后遗症,体弱多病,不精神。在这个年龄段,老年人本该卸下包袱安度晚年,但是由于农村大的国情和每个家庭特殊的情况的影响,老年人往往不能如愿安度晚年。老年人的包袱主要表现在还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抚养小孩这两个方面。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超过61岁的168位老人中,有152人还在从事家庭的农业生产,占比达到90.5%,有4人每年大多时间在外务工,其他12人。因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老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部分老人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小孩的重任,压力又增加了不少。
2.1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的子女数量在减少,导致家庭规模缩小,加上家庭重幼轻老的思想,家庭养老被削弱。农村过去普遍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在目前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内逐渐在向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或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老人转变,形成4-2-1或是4-2-2家庭,这样不仅使家庭养老在财力上更有压力,而且子女在精力上也力不从心。较大比例的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常年累月外出打工,长期不再老人身边,也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被二次弱化。
2.2农村社保体系还不健全,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农村社保,即是农村社会保险,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建国后的特殊时期,农村支援城市、为了保障工业化做出了太大的牺牲。但是目前政府对农村的补偿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水平低,这与农村过去做出的牺牲是极不相称的。农村社保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因为农民收入低,交的费用也低,收益也就比较低,养老保险的优越性体现的不明显。近年来,种地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使得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降低。
2.3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足
村民有病一般都去就近的村私人门诊简单诊疗,就近没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足,想要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需要去县级及其以上的医疗机构,巨大的花费与交通成本使得大多数老人病情不是特别严重是不会去大一点的医疗机构的。大多数老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遇到大病时除了报销之外自己的花费常常使得家庭不堪重负,农村大病保险实施门槛有待继续降低,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仍然存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2.4农村养老模式单一,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受小农经济基础及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再适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农村社会急需养老模式多样化的发展,由于传统“孝”道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以及养老产业的滞后,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阻力较大。万德村村镇集体养老的机构是没有的,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没有。
3.1根本上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
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笔者以为根本上还是发展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政府才会有强大的税收被投入到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民生领域,使得政府在解决养老问题时更有底气。
3.2立法先行,建立和完善老年人法律法规体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中国立法机关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培育整个社会的法律氛围,需要用法律的倒逼机制来推动公民全面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立法机关要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老年人的被赡养权利,大力提倡鼓励子女赡养老人,对于不孝的子女,可以强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政府通过控制其子女的经济命脉倒逼子女承担责任,或是子女掏钱让老人参与村镇养老或是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晚年生活。
3.3大力弘扬“孝”文化,重点强化家庭养老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着家庭养老,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孝”文化的精华,将其更好的融入家庭养老,将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存在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以儒家“孝”文化为主旨,把赡养老人的义务变成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这种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在提供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是其他养老模式无可替代的。但是现在社会一定程度上“孝”文化有所缺失,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以及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家庭养老的发展。
3.4建立和完善老年福利保障体系,推进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
家庭养老已经不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村镇养老和社会化养老就是对农村家庭养老有益的补充,尤其发展村镇养老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发展村镇养老模式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老人公寓,并且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及跟进措施。当然其中会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阻碍,因为这关乎儿女孝顺儿女声誉,家庭伦理等问题,这需要深入宣传教育破除保守观念。
3.5以房屋,耕地使用权为抵押政府按月发放补贴
老人在世时可以使用房屋,耕地,以房屋耕地当时市场价格为基准,每个月享受一定补贴,(所有补贴之和为当时房屋,耕地价格),老人去世后政府回收住房,耕地的使用权。此方案虽不能彻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过能一定程度改善老人生活水平,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也是促进村镇养老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3.6发展老年人副业助推老年人脱离农业生产
在经济社会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付出了劳动但是没有收获我们还要继续做这件事吗,答案是没必要做。吉林省是中国的玉米生产基地,万德村就是最好的例子,近两年随着国家大宗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玉米价格普遍下降,吉林省玉米价格下降达30%左右,这对于农民的收入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老年人接受一些小工艺品小商品生产的培训,把他们组织到一起,一起在小强度愉悦的氛围舒适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能力挣比起种地更多的钱,不是更好吗,这也可以减少老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加强锻炼,丰富老年生活。
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事关农村的整体发展与社会稳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是要有信心,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各级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三农”事业定会有光辉的明天。
[1]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王树和.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
[3]王新媛.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4]吴蓓.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1004-7026(2016)11-0040-02中国图书分类号:F061.4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1.027
李国藩(1995-),男,甘肃武威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5级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是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服务。甘银彪(1995-),男,贵州铜仁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5级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是农业技术经济。郭建忠(1997-),男,河北张家口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5级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是农业经济理论与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