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学前教育中的分享教育

2016-04-13 20:14徐东张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幼儿

徐东 张艳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独生子女学前教育中的分享教育

徐东张艳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对独生子女分享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影响分享教育的家庭因素,成人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时刻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扩大幼儿的交际范围并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关键词:独生子女;幼儿;分享教育

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疼爱、宠溺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幼儿形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尤其在自己喜欢的物品前,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某城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的幼儿占10%;拿到玩具自己玩的幼儿占25%;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不给就哭的幼儿占 35%;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占40%;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6%[1]1。这些结果充分说明现在的幼儿严重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分享行为是亲社会性行为的一种主要表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幼儿的内在要求,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直接影响幼儿品质的养成和性格的完善。因此,我国幼教工作者非常重视幼儿的分享教育,例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明确地将“乐意和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的一个方面[2]53。由此可见,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庭,父母或教师都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帮助儿童在社会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独生子女家庭分享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进一步完善我国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相关理论

综观国内外对亲社会行为各要素的研究,虽然对分享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但多数相关研究是笼统地针对所有幼儿的,并且多为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基于前人经验,本文特别针对独生子女,并把研究的对象延伸到学前儿童,通过分析独生子女家庭中影响分享教育的因素,提出一系列分享教育策略,以进一步丰富幼儿分享教育的相关研究。

2.为幼儿分享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学前独生子女分享教育相关研究非常必要。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幼儿的分享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导。本研究通过探讨独生子女家庭影响分享教育的因素,选择分享意识和行为发展迅速的学前幼儿作为培养对象,设计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为幼儿的早期家庭分享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的具体指导。

(二)现实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幼儿的内在要求

幼儿从出生起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而分享作为人们经常采用的积极行为,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也就为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分享作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帮助幼儿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喜爱,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生活中愿意分享的幼儿,一般能够较好地解决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幼儿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练而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不断发展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它要求我们重视分享行为,这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必备品质,而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传统美德受到了漠视,因此,在这样一个重视传统美德的国家,自然应该要求培养分享行为从小抓起。

3.帮助家长培养独生子女的分享行为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容易形成自私、固执、不愿分享、不理解他人等不良习惯。因此,急需独生子女分享教育的相关研究来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本文通过对独生子女家庭影响分享教育的因素的分析,期望引起家长的关注,让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也为家长培养独生子女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例如,父母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发展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丰富培养形式,扩大幼儿交际环境,营造分享环境。

二、独生子女家庭中影响分享教育的因素

(一)父母长辈过分宠溺幼儿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了家中的“独苗”,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幼儿的所有需求,对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舍得勉强。加之父母长期在外奔波忙碌,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一旦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便百般溺爱,而忽视了幼儿的一切不良习惯。即便有父母狠下心来管教幼儿,也总是会有爷爷奶奶来百般呵护。这种过分的宠溺,导致幼儿在家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的意识,不懂得理解别人,不愿与人分享。

(二)缺乏比较对象

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更多也更易发生于同辈之间,因为儿童总是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总是通过同伴来了解自己和发现自己的[3]。因此,幼儿总是对同龄的孩子更感兴趣,同伴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榜样作用也会越来越大。然而独生子女没有同龄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幼儿也就没有条件通过观察学习同伴的分享行为。长辈往往也不忍批评和怪罪幼儿的错误,同时幼儿缺乏与同龄儿童作比较的机会,无法得知自己的对错,在家里唯我独尊,从而养成骄纵、自私、自以为是的性格。

(三)缺少分享环境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指向同伴,只有在儿童群体当中儿童的分享行为出现频率才是最高的[4]。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家里所有的零食、玩具都是自己的,他不用与任何人分享,故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分享。如今,更多的家长把期望放在唯一的后代身上,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同时有很多父母认为外面社会太乱,害怕孩子自己出去玩耍不安全,常常把孩子锁在闭塞的家里自己玩耍。这些客观现状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同伴范围有限,也就缺少了分享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相比而言,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幼儿会较早地获得分享体验,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兄弟姐妹共享的,他们的分享意识在生活中不断发展,不知不觉地也就具备了分享的行为。

(四)家庭和幼儿园缺少沟通、合作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幼儿园里的积极教育。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共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出谋划策。然而,幼儿教师在就业难的压力下,虽担心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幼儿娇惯、不愿承认自己孩子的缺点的现状,但是也不得不迎合家长,只表扬幼儿,而忽略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对幼儿过度宠爱,对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不敢批评教育。这样就不利于幼儿形成分享的观念,不利于幼儿掌握分享技能,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三、独生子女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在六岁前可培养成功,六岁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习惯成了不易改、方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5]38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抓住关键期,不仅要了解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培养策略,以有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一)正确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

在幼儿分享行为中,各年龄段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成人应该用心观察幼儿的具体表现,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如果幼儿作出了利己性行为,我们不可以妄下定论,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教育和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指出,4—6 岁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1]13。如果成人可以把握住幼儿这一分享意识和行为发展的迅速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学习在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曾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指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就能习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6]222-333。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听故事、看视频还是角色扮演等,幼儿最容易通过模仿和观察来习得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成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表现,更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因此,成人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分享行为。家长应以身作则教育幼儿学会与人分享,让儿童乐于与人分享。

(三)强化鼓励幼儿分享行为

鼓励分享行为,不仅使幼儿体验了与人分享的乐趣,更体会到了得到表扬的喜悦,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再次出现。因此,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多留心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并进行强化。强化鼓励的方法也很多,家长和教师赞许的目光、翘起的大拇指、微笑的点头等肢体语言都能使幼儿得到极大的鼓舞。教师不仅应该鼓励那些经常与他人分享的幼儿,发挥其在同伴中的榜样作用,使其他幼儿从中体会到更多的正能量,而且还应该鼓励那些分享意识薄弱的幼儿积极参与分享活动。

(四)扩大幼儿交际范围

由于独生子女缺乏与兄弟姐妹、同伴相处的机会,交流范围有限,就不容易习得分享的技能,也就无法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所以,家长应该扩大幼儿的交际范围,不能把孩子“圈养”在闭塞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同时还可以以同伴为榜样,观察同伴的分享行为,改变自己自私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不仅仅需要通过道理的灌输,而且还要重视实践。家长可以定期让幼儿邀请小伙伴到家里做客,或者一起去外面旅行,为其创造分享机会,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分享。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周专门设立一天的分享日,例如“玩具分享日”“阅读分享日”等。

(五)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一般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长辈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不忍斥责孩子的错误。面对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家长往往心有不满,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其实,这样只会害了孩子,毕竟他们迟早要独自走向社会,如果总拿家里那套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朋友,一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多听取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建议;教师也不应担心家长不满就隐瞒幼儿在幼儿园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分享的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分享环境,从而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并做到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改变幼儿的自私行为,帮助孩子亲社会行为不断发展。

总之,分享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要环节,我们都要高度重视。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成人应该正确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发挥榜样作用,鼓励儿童的分享行为,为其创造分享机会,使其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真正地愿意与他人分享。

参考文献:

[1]任虹霏.3-6 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任梅,刘晶波.5-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0).

[4]冯夏婷,邹晓枫.澳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2(5).

[5]王文江.3-5岁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及家庭培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6]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孙艳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4-0092-03

作者简介:徐东(1971—),男,四川岳池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幼儿教师教育研究;张艳(1990—),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心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5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