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局限性分析
陈默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
19世纪特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背景,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1840年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一小部分女性拿起笔杆,投身到文学创作中,彰显了女权运动在文学界取得的突破。
关键词
女性文学;19世纪;局限性
长久以来,文学被视为男性的领地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途径,女性没有机会涉足。直到1750年,英国的女小说家开始进入文学市场,但小说中缺乏女性“群体特征”和“女性意识”,主题零散,并未形成体系。因此,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认为,1840年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一小部分女性拿起笔杆,投身到文学创作中,彰显了女权运动在文学界取得的突破。尤其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以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为代表的女性小说家,她们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女性权利的争取、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抗争,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独立宣言的代表。
“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作家为创作主体、其文本又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的文学创作。特别要加以强调的是,此处的“女性”(female)一词,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建构,不同于具有生理意义的“妇女”或“女人”。19世纪特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背景,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但与此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的萌芽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和当时大多数的女性比较,这些女性小说家的思想和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认识处于时代的前沿,但是并未逃脱中产阶级的局限性。她们只是提出要独立,不依附于家庭中男性角色,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幸福抗争,但是并未想出具体的方法,在小说中也只依赖于情节的巧合来解决这一迷局。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能掩盖其风采,19世纪女性文学的繁荣意义重大,不仅塑造了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女性形象,成为当时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
从政治上来看,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女权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是女权运动投射到文学领域的结果。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发表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广大妇女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感召下投身到革命中,这一革命潮流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英国妇女的法规,如财产法规定了已婚妇女可以对财产进行支配,可以不再依附男人,允许离婚;劳动法规定妇女的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这些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供了保障,给予了妇女们在生活中的自信心,她们迫不及待的要在文学作品中实现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就出现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伊莉莎白,她独立、有个性,在贵族面前不卑不亢,敢于追求自己的终身大事,凸显了文学作品中一向备受压抑和漠视的女性主体意识。但当时奥斯丁并未指出女性怎样走出困境,开拓自由之路,女人在父权制社会成为一种“对象性存在”,婚姻束缚了她们的自由,她们却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
从经济上看,英国工业革命促使经济飞速发展,劳动中的性别界限也逐渐模糊,广大妇女们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通过参与社会竞争,使她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经济的繁荣使得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外,还有精力和资金投身到文化教育中去,这样一些女性有了自由阅读的闲暇时间,一部分女性就此投入到写作中来。弗吉尼亚·伍尔芙做过精辟的表述:“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在这儿,“钱”和“一间屋子”不仅仅是它们本身,而且是一种象征,是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文学传统、没有创作自由的生活状况的写照,也是妇女要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的象征。
(二)文化背景
思想文化方面,在女王维多利亚统治的时代,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鼓励教育,大力发展教育。19世纪初的英国,绝大多数女性很少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直到80年代几所公立学校建立后,女子才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在此之前,家长只把男孩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随着经济的急剧变化,男性要过多地投入工作。在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英国女性王权的传统使更多的女性意识到社会发展对女性也提出一些要求,女性应该懂得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才能更好地扮演家庭妇女的角色,更有效率地经营家庭,给予学龄前子女全面的教育和道德培养。于是一场提高妇女文化程度的运动就此展开,但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从根本上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把妇女培养成学识丰富的人,而是为了适应男性统治者的需要,成为他们的理想女性。实际证明,历史的发展总是出其不意的,这场运动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一些女性通过学习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她们再也不心甘情愿地听从男人的摆布,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拿起笔杆创造她们想要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三)家庭背景
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些女性作者还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熏陶。简·奥斯汀除了接受两年寄宿学校的正规教育,还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父亲乔治·奥斯汀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位主管牧师,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父亲的指导下,奥斯丁涉猎广泛,阅读了不同时期的小说、杂文和诗歌,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英国,牧师属于中产阶级,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拥有丰富的学识。勃朗特的父亲帕特里克先生系剑桥大学毕业,拥有文学学士学位,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还创作过诗歌和小说。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但她们所受的教育还是来自于家庭里的男性,因此并不能完全地摆脱掉男权为主导的思想对她们造成的影响。
(一)女性生态主义萌芽阶段
生态女性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认为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男女平等原则的乌托邦。19世纪的女性小说家,对工业生产带来的喧嚣动乱的城市文明感到厌倦,她们纷纷选择乡村和庄园作为小说的大环境,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简·爱在城市中经历了种种折磨后,逃离孤儿院来到了宁静的桑菲尔德庄园,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开始了她崭新的生活,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属于她的爱情归属。小说的最后部分,桑菲尔德庄园的烧毁实际上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下丑陋人性的焚毁。只有在旧世界的瓦砾上才能建立起新的世界,这正是勃朗特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最初形式。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小说中的生态主义是不彻底的。当简·爱接受了来自不同阶级的罗切斯特的求婚而穿上婚纱时,镜子里出现的并不是圣洁美丽的新娘,而是有一个面目可憎的影子笼罩着她,这是简·爱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即使当时的罗切斯特已被大火烧伤,但她仍然觉得他是男权社会的代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无资无貌的她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圆满结局。这种自卑心理映射了勃朗特本身对女性生态主义所倡导的“建立生态主义和男女平等”原则的不确定。无疑,作家勃朗特本身的自卑心理影响到她的创作,《简爱》是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她把自身的不完美、自卑心理映射到简·爱身上,从城市到乡村这个阴影一直追随着她。诚如伍尔芙所言:“她应该全心全意地写小说,但是她离开了小说而去写她私人的悲苦。”
(二)对父权的挑战不彻底
19世纪的英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女性只要有兄弟或者堂兄弟就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虽然女子有姣好的容貌,但若没有足够的嫁妆也不能嫁到一个理想体面的丈夫。“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就是当时女性命运的写照。女性小说家虽然有逃离父权枷锁的意识,但她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割离,并未找出自己独立生存的手段。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为了展开报复,迎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然而却对她万般仇恨,百般虐待。忍无可忍之下,伊莎贝拉逃到了伦敦附近,还生下了她和希斯克里夫的儿子。但伊萨贝拉仅限与此,逃避了原来的生活,却不知如何开始新的生活。虽然逃离了那个荒野的山庄,但内心仍旧对希斯克里夫这个父权制度的代表充满了恐惧。那个时代的女性并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抗争,只寄希望于漫长的等待能换来男性良心的苏醒和上帝的眷顾,并未察觉她们悲惨生活的社会根源,即在生产力日渐提高的社会,获得经济独立的地位。她们在思想上对父权进行挑战,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得不依附他们,对父权制度的挑战不彻底,因为父权意识深深植根于她们的心灵。一方面,她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来源于家庭里的男性,并不能完全地摆脱掉男权为主导的思想对她们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文学界的新行者,她们对当时的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和萨克雷等深切敬仰,而这些男性作家必然以男性的视角看待女性及她们的行为,并未对女性的苦难进行深层的挖掘,并把其经受的痛苦归结于女性本身,例如萨克雷在《名利场》中明确指出:接受教育的女性更加具有捕猎男人的本领和资本。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19世纪的女性作家并未完全脱离父权制度的枷锁和统治,在文学创作中也未找到出路。
(三)文学创作题材范围狭窄
维多利亚时期,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毕竟狭窄,生活经历也有限,取材的视角只能围绕自己或是周围邻居、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她们的文学创作大多局限于爱情、婚姻等个人题材,而且带有自传或是半自传的成分。以奥斯汀为例,她的小说主要以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以女性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不会涉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时局变迁等敏感话题。当然她们这么做也有自身的考虑,一方面她们想尽情抒发被压抑的女性意识和她们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奥斯汀一生未嫁,但她在作品中为每一个女主人公都安排了一桩好的婚姻,把现实中的理想寄予在文学创作中。另一方面,她们也惧怕以男权为导向的主流文学的批评,所以在语言的选择上符合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话语表达的规范,既不粗俗,也不做作,当今的评论家把奥斯丁的语言称为“pure English”(纯英语)。在创作风格上,大多模仿当时流行的文学创作模式,不敢出风头。在叙事技巧上,大多也是按照顺序的方式,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叙事是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另外,女性作家在作品中会讥讽甚至惩戒那些专断、骄纵、自以为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女性,同时对男性体现出的坚韧、勤奋、宽容、大方等美德加以褒奖,希望通过女性的自我牺牲,放弃自我认同来彰显男性至高无上的社会统治地位,借以换取其作品在文学界及整个社会的一席之地。欧兹克引入“监管”一词,指出女性文学为延续其在男性主导的主流文化下不被淘汰和消亡,被迫接受主流文化对其思想观念、艺术修养、和生活形态的规范。
(四)女性文学阵营未达到统一
19世纪,文学创作作为女性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被赋予了强大的文字输出功能,她们用文字把女性遭受的苦难和歧视表达出来,但遗憾的是,女性文学创作阵营纷争不断,并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是幸运的,她们被当时的评论界接受并成为了19世纪女性文学的代表,规范着其他女作家的创作模式。除了上述几位女性经典作家,还有接近百位的女性创作者被排除在主体的女性文学之外,她们也在以积极的姿态从事各种创作的尝试,但并未被当时的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所认可。这无疑压抑了一部分女作家的创作热情,这种个性的压抑造成了19世纪后期的女性作家缺乏创造力,只是跟随几位有代表性的女作家的步伐,故此女性文学在这个阶段并未出现所谓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19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繁荣的背后有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原因支撑,这些背景给女性文学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和可能性,是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而这些优秀女小说家出现才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是文学创作的内部资源。在19世纪,女性文学作为一种亚文学的存在,必定受到主流文学的抑制和排挤,所以必须降低姿态在夹缝中求生存,必然有其局限性。对局限性的分析,旨在深入地解读这些女性文学的经典著作,认识女性文学的起源,拓宽女性文学的研究领域,对当下的女性文学创作发展和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宁慧霞.浅谈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难言之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2]范景兰.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繁荣之成因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 (5).
[3] [5]弗吉尼亚·伍尔芙著,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北京:三联书店,1989(2).
[4]沈泓.论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苏州大学学报,2011(3).
[6] Ozick C. Women and Creativity [C] . Woman in Sexist Society: studies in power and powerless⁃ness Ed Vivian Gornick and Barbara K. Mora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1(35).
(责任编辑:宁沈生)
Analysis of Limits on Female Literature’s Development
Chen M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110870,China
Abstract:The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19th centur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Victorian Era provide sufficient soil for female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rosperity and the limits of its development in 19thcentury,this paper supplies the new thought and prospective for everlasting female literary cre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giving the evid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female literature; 19thcentury; limit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106
收稿日期2015-1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2014029)艾丽丝·默多克作品中女性身份的解构与建构研究(尚菲菲)。
作者简介:陈默(1979-),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女性文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