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现实失落及其重建

2016-04-13 20:12索长清菲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民间儿童游戏

索长清,王 静,但 菲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现实失落及其重建

索长清,王静,但菲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

民间儿童游戏是一种广为流传,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民间儿童游戏的生存和传承在今天遇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通过寻求儿童游戏价值的再启蒙、构建民间儿童游戏的新形式、唤醒儿童游戏主体的游戏精神等途径,积极、合理地寻求民间儿童游戏的回归与重建,不仅有助于儿童自身文化的建构,而且也有助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理性传承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

民间儿童游戏;文化价值;现实失落;重建

民间儿童游戏是儿童及成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发展的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性文化思想和社会心理的产物。民间儿童游戏主要流传于少年儿童中间,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以及儿童的生活实际更为贴近,更多地呈现出文化与教育的原生态,从而体现出儿童的内在需求与发展需要。民间儿童游戏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电子时代的到来,以及超前教育的影响,民间儿童游戏在现实中却逐渐衰落,对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合理的重建,以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理性传承。

一、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本真的民间儿童游戏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传承,也体现儿童自身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传承和建构。

(一)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价值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通过游戏适应文化的过程。“人之初”的儿童,相对于成人,首先意味着生理和心理的未成熟和身心机能的未特定化,他们处于一种保存先天遗传因素与生命特征的自然状态,并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童年期来使个体自身获得发展和适应社会。在人类学家看来,儿童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适应或儒化的过程,即个体适应其文化,受文化熏陶,同时学习文化,学会适应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方式和能力的过程。[1][P165~166]在儿童的文化适应过程中,游戏是其基本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既享有很大的自由,但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儿童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恰恰使其不必独立地去为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和存活与发展问题担忧,进而拥有了比成人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游戏成为儿童认识和理解外在世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成为儿童的基本生活,对未来的成年生活产生直接的准备意义。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最原始的教育机制,是通过群体生活来实现的。观察、模仿和游戏是所有文化传递共同的基本形式。[2][P187]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认识、学习和掌握人类的文化性质和内涵以适应社会生活。

民间游戏是儿童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民间游戏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民间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历史积淀与现实表达。荷兰文化史学者胡伊青加曾指出:“在整个文化进程中都活跃着某种游戏因素,这种游戏因素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很多重要形式。游戏竞赛的精神,作为一种社交冲动,比文化本身还要古老,并且像一种真正的酵母,贯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3][P170]带有民族“文化基因”的民间游戏有成人游戏和儿童游戏之分。民间游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适应文化的方法价值上,即儿童通过民间儿童游戏这样一种富于娱乐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形式,习得和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域中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与行为规则等文化中具有方法价值的内容。这种方法价值隐含于民间儿童游戏之中,逐渐内化为儿童的自觉性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一定民族或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深刻、稳定的文化心理。可见,在民间儿童游戏中,儿童不仅能够掌握使用工具的技能,而且可以习得本民族人与人之间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大大提高个体与种族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二)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传承价值

民间儿童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媒介。民间游戏反映了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人们的生活常态和民俗风尚,除了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之外,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儿童游戏来源于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点,使之成为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的有效形式。这些民间儿童游戏可以使儿童熟悉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并伴随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与延续而得到传承和发展。正如学者麻国钧所指出的,“某种文化现象一旦在人们的心底扎下了根子,并形成一种习俗,它就会以一种不成文的法则在民众中代代相传,虽经千百年而始终未衰,这种民俗传承的力量是十分惊人的。像摔跤、拔河、斗牛、射鹄、围棋、击壤等这些秦汉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戏品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没有毁灭它们,一代一代的人死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覆灭了,而这些游戏却长存下来”。[4][P3~4]因此,可以说,民间游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

民间儿童游戏中的“儿童”亦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文化遗传因子、一种承载媒介。民间游戏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人,特别是游戏者来实现。民间儿童游戏中,儿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从祖辈、父辈或稍年长的哥哥或姐姐那里学习和继承而来,并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同伴或更为年幼的儿童。民间儿童游戏的传承,可以是生活过程中儿童对成人进行的模仿,也可以是成人的现场提醒或是在同伴游戏中的相互交流和主动创生。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和接受外显的文化生活,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使民间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等内隐的文化精神得以在游戏的个体与群体中传递和传承。与此同时,民间儿童游戏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比如,过家家、玩泥、捉迷藏等民间儿童游戏传承千年,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游戏形式。但这些民间儿童游戏的内容,也会与其他上层建筑一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产生变异,这种变异性也使一定历史时期的许多文化内容被添加到民间儿童游戏之中,使其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的发展。例如,过去的“玩泥”现在基本上被橡皮泥所取代,“捉迷藏”的游戏也可以在电脑游戏中的“藏—找”场景中实现。

(三)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生成价值

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生成的重要因素。在胡伊青加看来,“游戏先于文化”,真正的文明离开游戏乃是不可能的。游戏具有文化生成功能,即文化一开始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的。“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逐渐确信,文明是植根于高尚的游戏之中的;而且,假如文明能以充分的尊严和风度展现出来,那它就不可能忽视游戏的因素”。[3][P205]他认为“游戏”范畴是生活的最基本范畴之一,法律、战争、知识、诗歌、神话创造、哲学、艺术等“都植根于游戏的原始土壤中”。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游戏与理性、制造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后来的文化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胡伊青加的观点,认为游戏在生成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会影响游戏的产生与发展,即游戏和文化两者之间具有一种双向互生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环境的转变和历史文化的变迁,民间儿童游戏也势必随之发生改变,势必在原有的文化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必然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间儿童游戏也孕育了儿童文化。民间儿童游戏是儿童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文化产生的一种母体。民间儿童游戏开展过程中,主题的选择、规则的遵守与调整,以及游戏过程的创造性发挥都是儿童游戏乃至儿童文化生成的重要环节。而且民间儿童游戏任意采用的一个所谓的玩具都被儿童赋予了特别的象征和意义。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参与,更有儿童精神的加入,他们自愿、自由、愉悦的精神体验不仅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完美诠释,亦是对生命自由精神的追求与向往,也是儿童对于自身想法的创造性表达。同时,这种儿童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影响着成人的世界与成人文化。所以说,民间儿童游戏不仅体现着民间文化与儿童文化,同时也在传承、变革、生成和丰富着儿童文化经验与民间传统文化。

二、民间儿童游戏的现实失落

(一)电子游戏和玩具对传统游戏形式产生冲击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游戏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电动玩具对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形式产生极大冲击。与民间儿童游戏中“人—人”之间亲密接触和交往模式不同的是,电子游戏更多的是一种人与游戏载体或者说是一种“人—机”之间的交互。电子游戏集视觉美感、真实感与音乐听觉体验于一体,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它可以实现现实中和想象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满足儿童冒险、角色扮演等心理需求。但是,这种依托机器的游戏将人与人的真人户外活动拉回到独自一人的虚拟世界之中,游戏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和个人体验,缺少了民间儿童游戏中的更直接、更纯粹、更少功利的目的,以及侧重于生理和心理的多种体验和共同愉悦。而且,现代社会应用高科技、新技术生产的电子产品、智能游戏、激光玩具等电动玩具在儿童游戏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富有全方位娱乐功能的玩具极大地满足了儿童寻求好奇和刺激的心理。相比之下,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逐渐失掉了生存的土壤,渐渐淡出儿童的世界,于是,很多儿童宁愿在家里与机器玩也不愿到户外与其他同伴玩传统的游戏。

(二)城市化和“少子化”使儿童游戏群体失落

民间儿童游戏多为群体性游戏,同龄玩伴是民间儿童游戏开展的一种人员保障。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高层立体式的钢筋水泥文化逐渐取代了平房小院式的庭院文化和胡同文化,民间儿童游戏赖以存在的户外广阔的场所被物质文明和商业文化打造的商场、汽车以及拥挤的人流所排斥,传统意义上的街区也正在走向消亡,曾经在街头巷尾、庭前屋后的游戏场所如今已经难寻踪影。而且随着住房样式和条件的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方式也由原来的“邻里之间”走向了现在的独立封闭,趋于过度保护状态下的儿童也必然被束缚于狭小的空间与单一的环境里,其游戏空间逐渐走向封闭和单一。与此同时,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少子化”带来的,不仅是儿童逐渐失去了社会情境中的同龄或异龄玩伴,儿童甚至还失去了家庭或家族内部血缘关系上的天然玩伴。过去三五成群,结伴而戏的游戏群体的失落使民间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发展难以为继。

(三)超前教育剥夺和压抑了游戏的时间和精神

教育的不断“超前化”使儿童的游戏时间被不断地挤压甚至剥夺,儿童对游戏的感受性也逐渐弱化。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与儿童文化的所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5][P34]而且,儿童游戏富有积极主动性、开放性和生成性、游戏体验的真实性等游戏精神,它们裹挟着人类生命最初的原发动力与原始冲动,渗透、贯穿于儿童生命体验与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是儿童精神之形式特质的集中反映和全面表达。然而,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理性的强调,成人似乎急于实现儿童的理性化和文化化,这就忽视了儿童本真的游戏天性以及游戏精神,儿童过早地专注于成人所要求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获得。在父母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以及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背后,儿童游戏的时间不断被挤压,儿童游戏的自发性、自主性、体验性及娱乐性被逐步弱化。正如著名学者王富仁所担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了,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6][P135]在这种情形之下,儿童对“玩”失去了本真的兴趣,游戏能力也不断下降。

三、民间儿童游戏的当代重建

(一)寻求儿童游戏价值的再启蒙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生活,也是儿童的权利。儿童的游戏意味着儿童的整个生命与生活,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着生命的真实体验,探究着外部世界与自身世界。他们不需要特殊的场地、没有专门性的玩具、没有绝对不变的游戏规则、没有功利的目的,也不需要考虑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一切都伴随游戏的过程开展而开展。对儿童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学习,游戏就是儿童的全部。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儿童有权游戏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然而,相比之下,成人的游戏只是劳动和工作之余的消遣和调剂,“玩物丧志”的观点更是根深蒂固于成人的思想。进而成人对于儿童的“游戏”也产生了诸多的不理解,对其价值也采取否定的态度和做法。儿童的游戏过多地掺杂了成人的意愿和目的,失去了儿童游戏本真的精神与价值。因此,要使儿童的游戏得到重视,《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得以切实贯彻,需要在公众的文化心理与意识层面寻求游戏意识和游戏价值的再启蒙,使社会大众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较大地转变和提升,从而更为理性和深入地认识到游戏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二)构建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形式

积极适应现代化变革,探索民间儿童游戏开展形式的建构,也要通过民间传统游戏回归于教育的方式来寻找出路。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理论上先将教学与游戏加以区分,在实践中实现教学与游戏的最优化结合的主张。认为这两者最优化的结合,会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为完善,并且可以改变传统的“放羊式”或“灌输式”的教育,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与游戏这两者各自的价值。民间儿童游戏能够传承至今,具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教育价值,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对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加以深入挖掘和梳理,并将所收集到的民间儿童游戏资源置于其对社会传统文化传承、儿童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以及幼儿园中儿童实际生存状态的背景下加以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幼儿园教育教学与民间儿童游戏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幼儿园可以尝试开发和构建题材新颖、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的有关民间儿童游戏的园本课程,有效地实现幼儿园课程体系对民间儿童游戏的接纳和融合。幼儿园教师也可以精心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有深厚文化底蕴、能够激发儿童兴趣,使其获得有益经验的民间儿童游戏融入到主题活动之中,使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满足自身发展,同时也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 [荷]J.胡伊青加.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第二版)[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4]麻国钧,麻淑云.中华传统游戏大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5] [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彭琳琳)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10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事件分析”(课题编号:L14BSH00 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幼儿绘本阅读行为与早期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编号:JG15DB1)的阶段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4JGH179)。

作者简介:索长清(1985-),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儿童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高人隐藏在民间
六一儿童
高人隐藏在民间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