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雷
阅读课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吕晓雷
小学语文阅读课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许多问题误区,导致教学低效。我们在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时,应体现语文本位,应追求简约丰满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堂生成。
教学内容;问题;策略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重要。但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过于随意,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根本没有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当前,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
1.教学内容旁逸斜出
语文是基础学科,选文型的教材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每篇课文所表述的内容往往分属于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有些教师误解了“大语文观”的思想,忽略了语文教材的独特价值,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华,任意地塞进“非语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弄成个“四不像”。比如,教学《花钟》时,有位教师呈现了一大堆其他花朵开放时间的知识,很耐心地逐一讲解这些文本并没有涉及的内容,还出示了各种绚丽的图片。然而,对于语言的迁移训练,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因时间关系,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仿照课文的语言去写一写。”此教师煞费苦心设计的教学花卉知识的内容,离开了“言语形式”这一中心,看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其实只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废了语文自己的“园”。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语文教学之根本,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从而达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但是现实中却有一些教师打着“我的语文我做主”的旗帜,无视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特征,刻意追求挖掘教材的“深度”,秀出个人的精彩,以至于学生云里雾里。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特意增加了“赏画”的教学内容,他出示了一幅幅名家的《斗牛图》,引得学生阵阵欢呼。随后,他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名画里的牛尾巴都要翘起来,是作者没有仔细观察生活的缘故吗?学生不知所云。教师急不可耐地出示了法国画家马蒂斯画象牙的轶事,又呈现了一段文学理论观点:“艺术真实,并不是等于低级的精确,艺术有属于自己的内在真理;只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听了教师的这番教导后,学生似乎更茫然了。这位教师的语文功底显然是超人一等的,他能独具慧眼,联想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教学的设想也似乎是要层层推进。可是这样的教学内容毕竟远离于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发展水平,让人不免产生“高处不胜寒”之感。
3.教学内容杂七杂八
课堂教学是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它理应追求高效。但是高效并不等同于大容量,有些时候,教学内容过多、过杂,反而使教学过程如同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比如,有位教师执教《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先是让学生学习爱迪生的“爱动脑筋”;再引导学生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感悟爱迪生的“沉着冷静”;接着又出示补充材料《爱迪生为135岁而骄傲》,让学生体会爱迪生的“执着与专注”;随后教师让学生感受爱迪生在科学发明方面的伟大成就,并让学生说说从爱迪生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最后,教师深情款款地总结道:“成功属于爱动脑筋的人,属于遇事沉着的人,更属于执着、专注的人。但愿我们每一个人从爱迪生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将来到达成功的彼岸。”语文教学的确是需要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心灵奠基,但是教学内容如此“贪多求全”,学生如何消受得了呢?没有对文本具体语言的深入体悟,人文熏陶又怎能有效达成呢?
4.教学内容徒有其表
阅读课只有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才能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些教师反其道而行之,教学内容尚未明确,就一门心思地想在方法层面求新求奇,结果常常导致教学内容的空洞,造成教学效果的低效,甚至无效。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似乎很喜欢演课本剧的形式,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后,便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要演一个课本剧,于是就产生了如下的教学内容:组内商议角色分配;从1-9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言行的句子,读读、记记台词;组内排练;提出排练时的问题,全班商讨;两位学生上讲台当教师与其他学生合作表演点数情景;两位“教师”点评同学的表演。上述教学内容显然脱离了文本的核心内容,也游离于听说读写训练之外,纯粹是为“热闹”而热闹,为“表演”而表演。
1.教学内容选择要体现语文本位
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着眼于文本的“原生价值”,即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信息价值”;又要根据课程目标、单元学习提示语、课后习题等挖掘“选文”在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倾力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品味、运用,让学生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扎实地形成语文素养。
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最大的“书”》时,不仅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写什么”,理解“为什么说岩石像一本书”,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还积极引导学生聚焦于“言语形式”,在阅读中学词语、学句子、学标点。尤其是教学问句时,在内容上层层推进,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先是紧扣“刨根问底”一词,找出川川说的话;再是听读问句,听出问的味道,明确读好问句的方法;接着是练习读出问的味道;最后教师就岩石的知识让学生“刨根问底”了一番,并感悟吸收课文的表达方式,尝试写问句。这位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立足于语文的根,充分挖掘了内隐在教材深处的“教学价值”,教法上一改从“内容———意义”的固定套路,从容地引领着学生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享受着学习文本语言表达的美妙与快乐。
2.教学内容选择要追求简洁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潜心解读文本,读出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设计出能辐射全文的教学主线,使教学内容呈块状结构,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让学生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课堂上。
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夸父追日》时,以“巨人”一词作为辐射全文的切入口,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凸显出文本的主干,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先是寻找课文中散落的语言,组合成“形体的巨人”;再走进夸父的内心世界,感受“思想的巨人”的风采;最后通过研读夸父英勇顽强地追日之旅,领略“行动的巨人”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少”而“精”,且层次清晰,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
精选教学内容时,落点除了可以放在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外,还可以放在“阅读方法”层面上,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看作是方法运用的自然结果。比如,阅读写景的古诗词时,我们就可以安排这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一是读通“诗语”,二是读懂“景语”,三是读透“情语”。我们若是潜心去解读文本,读透教材编排体系,一定能选择出凝练集中、内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实现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选择要注意现场生成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李海林教授也曾指出:“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一种潜在的存在,只有通过师生的加工和创造,它才会转换成现实性、显现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也应追求“课堂教学现场化”,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教学内容。
比如,有一次在执教《路旁的橡树》时,笔者让学生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学生谈到了工程师与工人为修路的事发生“冲突”,一听此言,有好些学生表示疑义。笔者就没硬拉着学生往事先预设的教学内容钻,而是围绕“冲突”临时更改了教学内容:先是让学生依据文本探究工程师与工人究竟有没有“冲突”;当学生通过品析言行达成“共识”,认为彼此之间并无后“冲突”后,笔者又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中存在的“冲突”——橡树与筑路计划之间的“冲突”;随后,笔者让学生研读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解决“冲突”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是动态生成、千变万化的,它可能会横生枝节,出现意外的课程资源。如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资源,那么我们就要精心取舍,生发出适宜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各因素之间和谐共进,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和教师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课程改革的研究重心,要从传统的“怎样教”转移到“教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并准确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怎样教”才能有所依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钱库三小325804)
G633.33
A
1992-7711(2016)1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