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文, 杨 海, 韩 莹, 慕 岩, 石 影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础学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组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赵希文, 杨海, 韩莹, 慕岩, 石影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础学部, 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
基于项目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推行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建立和完善项目学习组织体系,在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转变、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过程真实体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研究性学习; 组织体系; 创新实践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始于16世纪意大利的大学中,并在20世纪受到美国和欧洲的大学的关注。这一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作品、设计、工艺、模型、装置、软件等),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总结表达其过程及产出物[1]。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研究性学习类型,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撰写项目研究申请报告、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到取得项目研究结果和发表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研究的过程构成了学习的过程。这种方式包含了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要素,综合了动机激发、能力培养等较为全面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旨在达成较为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目标[2]。
推进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必须深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建立研究性学习组织体系,完善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保证研究性学习取得实效。我校自2011年开始在大一学生中全面推行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4年来,共立项3 663项,其中3 120项通过结题答辩,参与项目学习的大一学生13 136名,参与比例达76%。2013级大一学生崔业璞小组凭借智能寝室作品荣获2014 TI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的唯一特等奖并获TI杯,2014级大一学生李蕴洲小组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一等奖。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专设课程”,它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3],其实质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是通过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在探究中教、学生在探究中学[4];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其学习结果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验,提高学生分析、发现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5],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持续探究和学习的动力,领悟知识构建和创新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发展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促进反思和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进行某种探究,如何成为自主学习者。这种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在未来继续地、更有效地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明确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本科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研究性学习体系,使其活动贯穿于教学计划内外和本科学习全过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200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模式[6],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推进,形成了课内、课外两条研究性学习主线,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2.1课内研究性学习主线
课内研究性学习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是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强调启发式、精讲多练,重基础、强实践。其宗旨是要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7]。通过课内研究性学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内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相互配合,贯穿于四年制的教学计划之中,其分阶段的主要学习模式为:一年级课程论文,二三年级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创新实验课,四年级企业实习、毕业设计。
2.2课外研究性学习主线
课外研究性学习面向尖子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给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潜能自主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选择的环境[8],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项目学习。课外研究性学习以创新训练为主线,通过层次递进的项目学习,培养“应用”、“综合”能力,促进“人文维度”、“关心”、“学会学习”等有意义学习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学习模式为:大一项目学习,大二、大三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创新研修课,大四研究实验室科研项目。
大一项目学习为期一学年,是大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研究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线”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在项目学习中,学生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保证大一项目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9],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完善组织体系。
3.1发挥试点学院的带动作用
大一项目学习是新入学的大一学生接触大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起点,将对大一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目标牵引,总体规划,试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先选若干教学管理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学院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3.2制订项目章程和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
项目章程是有关项目的要求和项目实施者的责、权、利的规定,是正式批准项目的文件。大一项目章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实施大一项目学习的目的、原则,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办公室,院系责任辅导员、班级导师、项目指导教师的管理职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项目团队构成,项目负责人及其权限等。
项目范围包括项目产出物的范围和项目工作的范围两个方面,制定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的目的是对项目范围进行初步的界定和说明。大一项目范围说明书是初步界定项目范围的一种文件,它初步描述了项目的特点、项目产出物的范围、项目工作的范围、项目的验收标准、项目的奖励政策等。
3.3建设指导教师团队
大一学生有理想、有朝气,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但缺乏探索科学前沿的具体目标、知识面不够广,因此如果有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就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10]。大一项目学习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大一学生创新活动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大一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活动。为此,需要建立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胜任创新项目指导任务的教师队伍。
我们建立了一支指导教师团队,由4部分人员构成:责任指导教师、项目指导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和高年级TA。责任指导教师负责本院(系)大一项目学习的组织、培训、指导教师聘任、项目过程管理等工作。项目指导教师负责具体项目的指导工作。班级导师负责本班级大一项目学习的咨询、指导、解惑及帮助。辅导员负责本院系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监控。高年级TA经过必要的培训后,担任大一项目学习助教,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创新项目。
3.4成立新睿创新协会
学生是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11]。通过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团体,可以实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我们在大一学年成立了新睿创新协会,会员主要由各小班的科技委员构成。
新生入学之后,依托“新睿创新协会”,通过开展讲座、宣讲动员会、座谈会,举办“大一项目学习优秀作品展”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使新生快速了解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成果形式。
举办“大一学生论坛”,加强大一项目学习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学生论坛,展示了学生项目学习的实践成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增强了学生参与度和研究深度。
3.5加强过程管理
项目执行过程管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必须建立项目指导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组织相结合的项目管理团队,相互配合,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实践中,我们通过推行班级导师制、强化辅导员的项目管理责任、加强项目小组与指导教师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项目学习执行过程中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注重抓好开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3个关键阶段质量管理,确保了项目实施的效果。
实行阶段检查,督促项目进展[12]。阶段性检查主要包括项目的随机汇报、中期检查、结题汇报等。中期检查前,学校组织大一辅导员对各研究项目课题小组逐一进行访谈、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高自主完成项目意识,重点关注因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相对较难完成的项目,督促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协调项目小组和指导教师、班级导师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督促并保证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
中期检查至结题答辩前,辅导员积极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发挥班级导师与项目导师的作用并形成合力,请导师肯定学生前期所做的成果,增加对大一学生项目学习的辅导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保质保量完成大一项目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召开项目小组会议,共同商讨项目组运行方案和计划,尽力调动起小组成员积极性,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教育学生端正态度,摆正心态。参加大一项目学习,重在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了解做项目的程序,对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动想办法解决,不轻言放弃。
4.1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教,以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其结果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低,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而项目学习的本质首先在于确立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项目学习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使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对项目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学生选择项目也就是选择了指导教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都很耐心、尽力地指导各个项目,有的教师还配备研究生协助指导,师生间对于项目的沟通渠道比较畅通。
班级导师在项目初期选题阶段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项目运行阶段,班级导师因为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较多,能够很好地与指导教师形成互补,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班级导师非常关心本年级的科技创新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调研,为学生提供资料,并管理实验进程。
4.2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项目学习是一种过程取向的学习活动,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从立项之初时的无从下手,到项目结题时的轻车熟路和成竹在胸,增长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珍贵的信心与韧性。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面对既定的项目任务,项目团队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进书店、上互联网、下图书馆,请教导师和学长来获取新的知识。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项目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方案修改,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查阅资料、调研思考、跨学科交流,渐渐学会了如何全面地考虑问题,如何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何从别人的设计中去提炼精华,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3学生在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研究体验
项目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彰显学生的自主性贯穿于整个计划:自主组织项目团队、自主选择项目内容、自主寻找指导教师、自主安排研究计划……。在这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许多体会:
“参与项目学习,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建立一种信念,以这个项目为牵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和我们团队的同学感受最深的就是建立起了对自己专业和对科研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团结合作,互相鼓励。”
“我很清楚,在大一项目学习实施的时间内,我们的梦想还不能实现。但是我们4个人已经商量好了,要把这个方向作为我们整个大学阶段以至将来读博的研究课题。我们相信,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实践证明,在大一新生中推行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不怕学生做不到,是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去做。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References)
[1] 徐晓飞.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1-7-20(3).
[2] 汤家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估的研究与示范[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6-169.
[3] 楼程富,颜洽茂,陆国栋,等.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3):20-22.
[4] 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5] 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 周玉,齐晶瑶.全球化视野下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哈工大工程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7.
[7] 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1):16-20.
[8] 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性体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05-108.
[9] 戚安邦,张连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11] 张健,钱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1):42-44.
[12] 张建文,张琤,常晓明,等.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35-13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organization system
Zhao Xiwen, Yang Hai, Han Ying, Mu Yan, Shi Y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Heilongjiang,Harbin 150090, China)
Project-based learn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ang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raditions characterized by lecturing,reconstructing teaching mode focused on active and creative learning and advancing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iming at nurtur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city,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s project-based learning,which has achieved the building of in- and -out of class integrati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mode and perfect freshman-year project-based learning organization system. Remarkable effects have been gained in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teachers’ educational thoughts transformation,boos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y and capacity,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etc.
project-based learning; organization system; innovative practice
DOI:10.16791/j.cnki.sjg.2016.06.004
2015-12-18
黑龙江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JGZ201201077)
赵希文(1962—),男,黑龙江桦南,学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基础学部主任,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E-mail:zhaoxw@hit.edu.cn
G642.0
A
1002-4956(2016)6-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