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16-04-13 11:16
关键词:农民工服务文化

李 文 琴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3)



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李 文 琴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3)

在对陕西省三所城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影响力、完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特色的对策和建议。

西部地区; 中小城市; 农民工; 公共文化服务

一、 研究概况及意义

近年来,对农民工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建设性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流动行为、内部分化、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文化心理、社会认同、城市融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分析框架也大都是以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网络、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等相关理论为依据[1][2][3]。这些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回应了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农民工的社会状态、需求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判断,对于我们认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状况、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政策目标的转移、农民工社会角色的变化、农民工内部的阶层分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人们对农民工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4],“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的背景下,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受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制约的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在国内学术界,有关“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论文虽然已经发表不少,但关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的相关研究却比较薄弱。即便是一些报道和表层调查研究,在取向和视角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这类研究意识到社会结构的二元化存在,却将这样的分析模式固态化,将农民工置于外来者的分析位置;意识到社会排斥视角不能回应农民工城市化的挑战,却将社会融合仅仅局限在观察层面,忽视了农民工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意识到要体现农民工的参与和主体性,却在研究方法中忽视参与性理念,使农民工处于“失声”的研究位置。凡此种种,均表现出了在“结构依赖”、“内部融合”和“空洞的主体”的研究前提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所存在的“他者”视角、研究主题无法深度参与等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农民工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应享受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他们的需求及其有效地表达是完善这一服务的出发点和取向。因此,运用社会调查的科学方法,剖析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将其与社会资源配置取向和能力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良性互动,切实推进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进程,维护农民工文化权益,提升他们的素质,推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文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在获取西部地区本土经验的基础上,丰富相关理论的描述性和解释性,从政策和思想层面建构起完善的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体系。

二、 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主要文化内容及其特征

(一)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区位特征

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和新疆12个省区。总面积约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人口约2.93亿。按照《2011年中小城市绿皮书》的界定,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目前,除重庆外,西部地区的中等城市,总共有110个[6]。其中,陕西有汉中、渭南、榆林、商洛、安康、延安;甘肃有平凉、陇南、张掖等。

综合以上城市的情况,我们发现,因为历史、环境、经济、观念诸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民族地区比较集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进程,阻碍了农民工精神需求的进一步发展。

(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主要文化内容及其特征

1. 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主要文化内容

总体而言,整个西部地区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中小城市也不例外。这些内容既包括原有的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包含有体现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城镇化内涵的文化成果等。总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偏重于艺术及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戏剧,包括川剧、秦腔、碗碗腔等;西部歌曲,包括民歌、信天游等;文学创作,在该领域,无论是陕军、还是川军,都在积极的探索中产出了诸多的富有时代感和具有知识分子责任担当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此外,西部地区还有诸多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老腔等,都是极具精神价值和器物利用价值的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而西部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及不同的民族围绕着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领域所形成的诸多观念,更是我们应该努力提升和继承的文化财富。

2. 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文化特征

其一,民族特色显著。西部地区是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的集聚地,其中生活着个50个左右的少数民族,在很多的中小城市,民族文化特色明显,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显著。

其二,文化形式多样。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并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景。

其三,文化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共存。由于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大多地处内陆,封闭的环境和观念导致了其文化传播的有限性,但当今信息社会、城市社会的建设和推进又使得西部地区加强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其开放性的特征。

三、 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公共服务属于人权事务范畴,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具有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功能。”[7]沿着这一思路,“公共文化服务”就可理解为“政府提供的,具有公益性和均等化特征,旨在改善一国国民福利水平的基础文化设施及其服务体系”[7]。

(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

2012年3月至10月,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陕西省的宝鸡市、安康市、榆林市进行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状况的专项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0份。通过对所获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比较清晰地掌握了以上三个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状况。

1. 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情况

参与此次调查的农民工,其年龄段是从16岁到70岁。其中,年龄在23岁至48岁的人占到了60%。在他们当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到了77.35%。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还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文化需求的。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完全愿意接受城市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的。这一点,在此次的调查中已得到证实,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三个城市中,有34.72%的人对当地的特色文化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了解当地文化的特色和内容;有54.94%的人希望所在社区有电视、电影放映室,能让他们及时获取丰富的资讯;有32.22%的人希望所在社区有文化娱乐设施,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有22.40%的人希望所在地能提供反映农民工生活的文化产品。以上数据表明,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农民工有着比较明显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形式提升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内容中蕴含比较丰富的文化特色,从而保障自己享有一种较高质量的生活。

2. 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情况

在我国目前能提供的文化服务中,有一部分是需要付费的。农民工要满足其文化需求,就必须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调查显示,农民工在主动进行文化消费方面没有太大的投入。在被调查的人群中,三个城市合起来,有47.37%的人没有买过一本书,有35.09%的人买过一到三本书,有将近30%的人没在文化活动方面花过一分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闲暇时间主要是睡觉、聊天等,只有4.04%的人去过图书馆。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是看电视,坚持每天都阅读的人只有2.25%,而29.14%的人从来不看任何资料。调查显示,只有21.02%的人认为看书可以增加文化知识,有大约15.79%的人不知道反映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文艺作品或农民工歌手。

3. 所在地政府及社区提供的文化公共服务状况

通过对陕西省三个中小城市的调查我们发现,除了宝鸡市有一些具体的针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以外,其他两个城市均没有专门的针对农民工需求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另外,只有13.22%的被调查者发现他们附近有阅报栏,47.77%的被调查者没有在其所居住的地方发现可以用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设施。

(三)农民工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工在公共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偏低

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工作在这三个城市的农民工,有28%的人工资收入都在1000到1500之间,这些收入仅仅能满足他们的日常花费,根本没有多余的收入投放在文化消费方面,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时,生活在陕西省的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偏长,调查显示,他们中有50%的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9到12小时之间,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关注文化生活和消费,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积极性。

2. 能够满足农民工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偏少

一般而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要指分散在城市中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各类各级文化站、文化馆、群艺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调查显示,在我们所调查的三个城市中,上面所罗列的各种文化机构在数量上根本就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切实需求。其实,就整个西部地区而言,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文化设施都不健全,这种不健全的情况,与东部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如2009年,经过我们的调查,“在人均拥有图书册数方面,华东地区居全国之首,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达到0.557,反超西南地区近一倍。”[8]同年的调查也显示除了这样一个具体事实,即使是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市民都无法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更不用说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了。我们的调查显示,陕西省的三个城市的社区除了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而且没有主动宣传和引导农民工借助这些机构来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严重滞后

我们的调查显示,现今的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无论是在城市规划还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均没有为市民尤其是农民工服务的先进的建设理念。这一理念的落后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投入的一个巨大差别。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比例都在90%以上,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资额只占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额的19%左右”[9]。调查显示,农民工自进城务工以来,从来没有享受过来自所在地社区提供的专项服务,也不了解社区在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他们甚至从来就没有被服务的意识。

4. 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体系、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存在较大不足

与以上因素相关,整个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无论是文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还是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都是非常缺乏的。同时,那些懂文化、懂传播、懂管理的专项人才也是极度缺乏的。具体而言,一是缺少有关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社会政策,二是没有专门的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组织,三是整个社区都没有专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四是其他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都没有按照政府的安排参与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从整个大的体系建设的要求来看,各个方面的子系统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了整个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

四、 提升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基本原则

构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鲜明导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突出情感体验、抚慰心灵等特征,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一,参与性。长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告诉我们,完善一个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坚持广泛的参与性原则,吸纳各级政府机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各级各类人才,积极鼓励在中小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共同参与该项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最终形成为不同层次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的格局。

原则二,本土性。西部地区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民族特征,同时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农民工也有着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在宏观的制度安排、机构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提供、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安排方面,我们都必须考虑西部的特殊性,为他们提供丰富、全面,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原则三,可持续性。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协调量大且需要专门资金支持的浩大工程,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和计划安排及其顶层设计,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使这项为西部地区弱势群体提供的精神服务真正呈现出理想的效果。

(二)主要对策

要满足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需求,我们必须以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的“再社会化”为实践支点,以公共文化服务总体建构为宏观理论支撑,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机制、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通过文化课程学习、广泛阅读相关知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设施等一系列方式,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他们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需求,让他们以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好的职业技能融入城市社会,在为城市提供劳动主力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1. 积极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课题组的调查已经证实,西部地区农民工由于其工资收入太低,已经影响到了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监测,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依然收入水平偏低,其月均收入只有2049元,这一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导致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的享受方面变成了一片空白。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务之急是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存境况。

2. 尽快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生活在其中的农民工应该便利地享受各种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提供和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那些农民工乐于进入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各类各级文化站、文化馆、群艺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就成了我们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进行机构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潜质,将其纳入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机构的建设框架,在不违背人们生活原则的基础上,让先进文化之“魂”依附其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和内容,达到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传播各民族文化的目的。

3. 更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在理念方面,我们要切实认识到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满足他们日常文化消费的意义,以社会形态、公平、公正等理论为思想支撑,建立一套能够保障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理论体系,更要考虑到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滞后性和迫切性,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树立超前意识,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该项工作。

4. 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首先是制定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分阶段发展目标。包括制定中长期规划、提出并细化基本目标。明确相关责任,其中要特别强调所在地政府、居住社区等的责任,使其按照基本规划的要求,建设和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设施和服务,构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为所在地农民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服务内容,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其次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健全农民工的参与、评估、监督机制,使农民工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参与该项事业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该政策,最终使该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5. 调动农民工自身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课题组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的农民工由于收入、时间等因素基本无法涉足公共文化服务这一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在调动农民工参与文化服务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具体措施有:第一,各级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都需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状况,尤其要结合不同民族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尽最大努力激发农民工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使他们对社区和所在的城市富有主人翁意识,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第二,改变农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闭性,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广泛交往,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第三,还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规范,强化用工企业的社会责任,促使其进行人性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农民工接触相关的文化内容。第四,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共治。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应关心、吸纳新生代农民工,为改善其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资源支持,将“送服务”与“主动参与”有效结合,如在社区内组织有农民工参加的绘画、书法比赛等活动。第五,社会工作要切入这一领域,以自身独有的工作方法,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农民工之间的互动,加深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使他们以城市人的心态融入身边的社会,在融合、浸润的过程中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促进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者。

[1]解安,朱慧勇.农民工市民化: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3).

[2]王道勇.社会称谓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形象变迁[J].中州学刊,2016(1).

[3]李奎俊.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6(1).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8-08-20)[2015-12-10].http://www.gov.cn/test/.

[5]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EB/OL].(2011-09-26)[2015-12-10].http://www.gov.cn/jrzg/.

[6]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纂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

[7]李文琴.社会公平正义与西部地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J].理论视野,2015(3):84-85.

[8]唐亚林,朱春.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J].学术界,2012(5):24-39.

[9]何磊,王艳.西部地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发展研究,2011(5):58-61.

[责任编辑:刘 英]

2015-12-20

2016-05-30

李文琴(1963-),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视角下陕西省中小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12G008)

F323.6

A

1673-2936(2016)03-0089-05

猜你喜欢
农民工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