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4-13 10:56:03李盈悦
关键词:文学院杜甫四川

房 锐,李盈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中国古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房 锐,李盈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国古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协办。会议以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为研讨主题,主要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与会学者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交流。

一 西部地区文学文献前沿问题

西北大学文学院孙尚勇《<蒹葭>:秦人制度文化建设的反思》认为,《蒹葭》集中反映了春秋后期秦人对建国以来制度文化建设的反思,其作年当在前522年前后。四川师大文学院牟歆《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创作时间及成赋过程新论》认为《天子游猎赋》并非作于一时,建元末、元光初献给汉武帝的只是初稿,定稿被司马迁抄入《史记》;此赋提出的改德改制的建议恐也是后期加工润色的成果,体现了司马相如建立汉家礼乐制度的思想,并最终在《封禅书》中得以完善。西南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仲裁《唐明皇上亭闻铃考》认为唐明皇幸蜀闻铃事乃文学传说,这一故事的初步形成时间在玄宗幸蜀之后,白居易《长恨歌》作成之前;复因晚唐罗隐诗的影响,致使这一故事落地生根于蜀地的上亭驿;上亭驿之异名琅珰驿,是这一故事不断生长的结果。西南大学文学院黄大宏、朱志强《<牛头山瑞圣寺碑>系南宋文考——兼论杜田注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的讹误》指出《全唐文》所录阙名《牛头山瑞圣寺碑》中的全部官员的职事官及散官名皆合于宋制,而与唐制不符,杜田为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二句所作注有误。四川师大文学院汤君《西夏佚名诗集再探》对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的佚名诗集进行校录,指出其作者至少有三人,诗集的主要作者是“侍行”,另有几首诗出自王学士和高走马之手。西南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徐希平《西夏时期汉文诗歌价值和意义浅谈——以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汉文诗集为中心》认为,拜寺沟方塔汉文诗集有关西夏宗教文化风尚、士人矛盾心态与生活际遇和社会民俗风情的反映以及内容与方法诸方面与中原汉文化的密切关系等,都凸显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杨钊《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认为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主要集中在器识、政事和文学方面,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亦是文化接受的过程。四川师大文学院周及徐《明代遂宁话与今南路话的关系——从李实<蜀语>词汇看四川方言变迁》认为《蜀语》所记词汇见于今湖广话(成渝方言)和南路话(川西南方言),从词汇所反映的方言音系的角度观察,《蜀语》的语言与今南路话有密切的关系,这从古代文献的语言资料的角度证明了四川本地方言在明代以后被外来移民方言替换的历史。《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李霞锋《晚清名士黄云鹄与成都杜甫草堂》指出,尽管黄云鹄所言百花潭位置有误,但其重建浣花祠之举,对于今日杜甫草堂建筑格局的形成及杜甫草堂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功不可没。四川师大文学院万光治《铠甲舞的历史与田野考察——兼及周人“前歌后舞”与<国殇>的仪式背景》对藏羌铠甲舞、景颇族目瑙纵歌、阆中巴渝舞等进行考察,其成果对于抢救、保护活态文献及利用活态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此外,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曾大兴《中外比较视野下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一文与西部文学文献研究亦有相当的关联,且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

二 其他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相关的前沿问题

四川师大文学院刘朝谦《“诗言志”意义的历史拓展》对“诗言志”命题经学和文学两个语境中的意义拓展加以讨论,以此揭示经学文论命题的源起与变化的历史痕迹。四川师大文学院邓稳《先秦典籍不以“篇”字名篇及其原因——兼论“篇”、“章”写入标题的书籍史意义》认为传世先秦著作《荀子》、《孙子》每篇篇名中的“篇”字,为后人所加,秦典籍篇名皆无“篇”字,这一通例不仅能增加对早期书籍发展历史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出土文献及先秦典籍的整理,而对荀况亲题篇名《赋篇》的否定,还起到了辨章学术源流的作用。四川师大文学院熊良智《<楚辞章句>的构成及其作者》指出王逸《楚辞章句》综合了各家旧注,《楚辞章句》并非出自王逸一人之手。贵州民大文学院张乡里《“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对汉代小说观念的影响》指出表章六经使汉代思想界形成了一种宗经、征圣的倾向,在以儒家为标准纠绳诸子之时,汉代学者还往往批评诸子之说的虚妄、怪诞,这对后来小说虚构特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四川师大文学院钟仕伦《<世说新语>诗学文献述略》认为《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诗学文献涉及到《诗经》、诗歌创作、诗论、诗叙和歌谣谚语,《世说新语》对诗学文献的征引是南朝宋武帝和宋文帝重文的结果,文学独立一馆以及《诗经》的世俗化和修史载文的风气给刘义庆引用诗学文献提供了条件,这些诗学文献不仅使《世说新语》的语言更加精炼、人物个性更加突出而且受到南朝诗学家的赞同和采用,是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诗学的重要材料。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哈磊《<文心雕龙>篇末之赞与佛经偈颂的关系》通过对佛经偈颂功能的分析,指出“约文以总录”的赞体与佛经偈颂有明确而直接的联系。四川师范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李大明《乐府古辞<双白鹄>、<白鹄>考论》指出较之汉代乐府古辞《双白鹄》,“晋乐所奏”的乐府古辞已在音乐上作了很大的改进、文辞上也有很大的修定,六朝以降的乐府论著以及唐宋时期的类书古注对《双白鹄》或《白鹄》的引述非独题名颇有传异、文句也甚多差异,宋明以后所编撰的古诗集对这两篇作品的编辑也存在一些问题。四川师范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唐普《北宋国子监<文选>版本考述》对毋昭裔五臣注《文选》刻本、景德四年诏校李善注《文选》刻本、天圣七年国子监李善注《文选》刊本进行考述,指出这三个本子正好反映了国子监发行书籍的三种主要来源,尤刻本《文选》相对于监本的差异,恰恰说明尤刻本的祖本并非国子监刻本或祖国子监刻本的六家(臣)注本系统,当别有来源。新疆师大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吴华峰《杜甫“花门诗”小议》指出杜甫创造性的在诗歌中以“花门”代指回纥,经过杜甫的使用以及宋人的注解与推阐,“花门”逐渐演化为一个民族的代称,并成为后世文史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四川师大文学院王红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利荣《<周贺诗集>版本源流考及异文举隅》对周贺其人及游踪、《周贺诗集》与《唐僧弘秀集》之版本源流进行介绍,并对《周贺诗集》中的异文加以罗列和考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张子开《略论唐五代文人的神灵化现象》把唐五代文人的神灵化分为三种,并对此加以分析。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周裕锴《试论<石门文字禅>中景画诗禅之交融》认为《石门文字禅》表现出惠洪对风景、绘画、诗歌、禅学关系的独特认识,如欲念与审美的冲突、宗教幻觉下的变形、观照自然的人文眼光以及山林江湖“个中人”的身份认同,由此在自然观照中进行艺术审美、在艺术审美中建构宗教境界、在宗教境界中实现自我定位,惠洪关于风景诗画的观照与书写成为宋诗写作传统和宋人艺术观念史上的重要一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李贵《宋代日记体外交行记的文体、空间与记忆——以楼钥<北行日录>为例》认为《北行日录》营造了四个空间等级,四种空间形态各具特征;此书将旅程所见转化为个人记忆,也在为集体书写历史,个人记忆得以转化成南宋人的集体记忆;宋代日记体外交行记通过这种时空交融的文体描述跨境移动的多重空间,特别是遗民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独特的文化记忆功用。山西师大戏剧与影视学院段金龙、范春义《选择与遗忘:山西方志中的戏曲记忆》指出在加强保存、使用方志著录的戏曲资料的同时,还需继续寻找和搜集其他被遗忘的戏曲资料,以期构建相对完整的戏曲记忆,进而有利于促进戏曲研究更好的发展。汪燕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明清刊本通俗小说中的牌记》指出明刊本的牌记主要集中在福建建阳刊本,其内容多是刊刻者和刊刻时间,其他地区刊本的牌记较少,内容多是较长的刊语;清代有牌记的书籍不多,牌记的作用被内封、序跋和凡例部分取代;牌记在版本鉴定中有重要价值,但一定要与内封、凡例、内容等结合起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刊印及行销》认为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在刊印及行销方面呈现出过去不曾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由那个极具过渡性、众声喧哗的时代所决定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孔令环《杜诗在现代中国的流传与接受》介绍了现代杜诗学文献资料、封建时代杜诗接受的主流和现代杜甫接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赵辉《论交际诗行为过程“文字单元”的性质及其意义》、西华师大文学院余作胜《古微书本<礼纬>论析》、四川师大文学院肖砚凌《两汉杂歌谣辞诗事材料的辑录整理与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怀成《沈约佛教信仰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胡永杰《明人窜改唐诗<黄台瓜辞>“四摘”为“摘绝”说辨正》、《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彭燕《论汉赋对杜甫创作的影响》、《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刘晓凤《杜诗的文献价值与杜诗中的书画世界》、四川师大文学院张海《简论贯休与孟浩然》、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价值管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左汉林《中华本<旧唐书>人名地名辨误》、四川师大文学院阮怡《地理空间、历史叙事与书本记忆——论宋人行记中景观的书写模式》、香港中文大学叶雅诗《肉欲与父权——论<宜春香质>及<弁而钗>》、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高春花《论乾嘉时期三部追美<词综>的唐宋词选——兼及《词综》之影响与评价》、成都市图书馆肖娇娇《拜经楼藏抄本考论》等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三 域外汉籍前沿问题

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郑杰文《境外汉籍的再生性回归》对境外汉籍的流布情况、境外汉籍的学术价值进行介绍,指出境外汉籍的回归现状和数字化整合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境外汉籍数字化整合的实施方案。四川师大文学院刘勤、日本驹泽大学大学院大泽邦由《“雪隐”与雪窦重显因缘考》指出“雪隐”一词首见于元代月江正印《赠省净头》偈,一开始便极有可能与雪窦重显发生关联,二者关系的确定从竺仙梵仙开始;日僧基本接受了元人对“雪隐”的理解,并逐渐播扬,使这一论断逐渐固定下来。天津外国语大学余江《韩国高丽时期李奎报辞赋对道家思想的接受》认为,韩国高丽时期著名文学家李奎报秉受儒释道三教思想影响,其中道家思想对其辞赋创作发挥了特殊作用,使得其辞赋呈现出一种旷达情怀,表达了荣辱相酬、乐天知命的思想。四川师大文学院赵俊波《论<海东辞赋>的编撰》对金锡胄《海东辞赋》的编撰时间、编撰目的、文体选择、作家和作品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四川师大文学院陈颖《朝鲜时代后期汉语教科书的“咧”》一文也与域外汉籍相关。

在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既重视文献的考释工作,又注重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所提交的60余篇论文无论是在学术思想挖掘的深度还是文献材料征引的广度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极具前瞻性,对学界今后的研究工作当有所启迪。

猜你喜欢
文学院杜甫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时代报告(2021年5期)2021-07-02 08:17:20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杜甫改诗
咏 河 大
新生代(2018年15期)2018-11-13 19:48:53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