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婧YANG Jing 陈建新CHEN Jianxi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2.武汉纺织大学,武汉 430073(Wuhan Textile University,430073 Wuhan)
17从“雅致”到“新奇”*
—— 在继承中发展的李渔造物思想
杨婧1.2YANG Jing 陈建新1CHEN Jianxin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2.武汉纺织大学,武汉 430073(Wuhan Textile University,430073 Wuhan)
“雅”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诗经》到《论语》,屡屡出现如“雅道”、 “雅致”、 “雅业”、“雅趣”等审美命题。“雅”多用于描写和介绍文人,形容他们的清高风雅,因此极具文化的内隐性与象征意义。“雅致”即典雅精致,是中国古代上层文化、精英文化的代名词。时至明清,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仍然固守在雅致的世界中,大有“唯古雅是从”的倾向,而李渔却适时地挣脱出来,以雅致入理为追求,在“新奇”的道路上不断实践和探索,于是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造物美学思想。关键词:雅致;新奇;造物美学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其士人为避仕途、科举转而追求一种隐逸闲雅的生活情趣。于是,修葺园林、制造器物等活动成为士大夫构建其休闲文化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世俗化的生活也颠覆了士大夫所经营的文化内容,一股义利并重的社会风气正在江南士人中弥漫扩散,这也就导致了李渔做人做事皆不同于凡俗的性格特质及其充分展示。李渔自幼家境优越,生活富足,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风雅的文人气质早已沁入骨髓。清兵入浙后其家道迅速中落,生活的窘境迫使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忙碌,但李渔却特立独行,在推崇妙肖自然、宛若天成,竭力追求古雅风韵的文人情趣的同时[1],依然不忘我行我素、推陈出新,于慧心巧思之中不断挖掘生活的情趣与意义。
“雅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也是文人、士大夫优雅风格的集中体现。外在的雅致,要仰仗内在的修为,因此李渔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李渔与大多数文人一样,也在不断追求风雅气质,不但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也颇显风度。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这些魅力与风雅无处不在,如书斋联匾、桌椅炉瓶、文房四宝、古玩信笺、琴棋书画等文人雅士才有闲情把玩的器物,被他添加相应的思想之后,更是真情实意、不虚伪,不矫情矫饰,而特别可爱,不忍释手。“雅致”本是其所追求的生活内涵,因此也就成了李渔造物思想的审美重点之一。
1.造物之雅讲求 “朴素”、“节俭”
正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故而李渔造衣制裳之时,一则崇尚朴素唯美,二则依据财力,
量力而为。在《闲情偶寄·治服》篇中,李渔就妇女的穿着打扮强调了“洁”、“雅”、“宜”三字,“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2]154。中心明确,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除此之外,其居室的布置也推崇简朴,反对奢靡。李渔认为“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简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2]181-182可见他对社会上造屋的奢靡之风,极尽奢华的雕琢之行,尤为小视。在《闲情偶寄·山石》篇中,也反映了李渔的造园观,即反对繁冗华丽,崇尚清新典雅。对社会上某些人花费大量钱财、并一味模仿自然所建造的“鬼斧神工”式的山石园林是嗤之以鼻的,特此题柱(楹联),曰:“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一家移入画图中”[2]162。由此可见,李渔造物具有“非俭不雅”的理性追求。
2.造物之雅必须追求自然之境
李渔认为在造物、造园的活动中,人工修造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换言之,园林居所无论是修建还是布局,都要以自然为基,切忌故弄玄虚,特别强调实用合宜。因此在李渔的造园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对自然山石的形态、生态环境的敬畏及赞赏;置山堆石,植树造水,尽可能地效法自然,并讲究形神皆备,内秀典雅。李渔造好舷窗之后,一般都要邀请好友观赏,“四面皆实,独虚其中……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2]195。凭借借景的手法使园林景致无论动抑或静都能成为画卷。又如李渔所造的山石,“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2]195,自然成景,而能雅俗共赏。如所周知,中国各个艺术门类皆以效法自然为基,李渔遵循此道,将园林建造、居所布置与自然相依,与山石为伴,极尽所能地追求着自然之雅。
3.造物之雅亦要“与人相称”
李渔建造房舍,提出“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登贵人之堂,令人不寒而栗,虽势使之然,亦寥廓有以致之;……及肩之墙,容膝之屋,俭则俭矣,然适于主而不适于宾”[2]121-122。居室住所,人每天不离其中,因而好的设计是“房舍与人,欲其相称”。此处所谓的“与人相称”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是指与人的身份、地位相称。“人”各不相同,指的是人的个性与财富。有钱有势的人,如果一味地追求“高”且“大”的房屋,就会令人“不寒而栗”,也就谈不上雅了;其二是指与人的“生活”相称,即要适宜于“生活”,并能舒适雅致地在其中“生活”。这里的“人”则是指所有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近水之邻日本做的尤为出色,即极为重视人居环境的尺度适宜、温馨洁净、雅致大方,与李渔所追求的“与人相称”理念可谓是异曲同工。
4.造物之雅追求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直以来,“雅致”是社会较高层面的审美情趣,“雅”的追求重点体现在深厚的文化与精神意蕴上。李渔极端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譬如一扇窗户、一只香炉甚至是一只马桶,虽形式简练明朗,但内容意蕴却都要体现出文人的雅致、闲情和逸致。《闲情偶记》之《窗栏》篇介绍其所制作的各式窗格都是佳作,如“欹斜格”“自内观之,又别成一种文理”[2]121-122,而“屈曲体”则“以深浅别之,使人一转足之间,景色判然”[2]121-122,无不体现出文人的风雅和鉴赏能力;又如“床帐”能够“床令生花”,“嗅蜡梅之香,咽喉齿颊尽带幽芬,似从脏腑中出,不觉身轻欲举,谓此身必不复在人间世矣”[2]93,也使人们窥见了李渔精神世界中那种崇尚自然、讲究品味、追求格调与凸显文人情趣的雅致境界。除此之外,被文人视为风雅之事的茶道,李渔也颇为推崇,因有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作用能让人活出风雅和精神气质。
综上所述,在朴素、节俭、适用、宜人中追求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至境使得李渔造物的“雅致”颇具整体感。李渔追求自然天成的质朴之风,反对繁雕缛饰、风雅的造物形态不仅是对外观的雕琢,更是重点体现了文人内在修为与气质的一种宣泄。正是这种内在精神活力的存在,使李渔在生活艺术化的创作中能够探索出一条积极乐观、诗意妙觉的处事之道[3]。
李渔把求新好奇看作是人存在于社会的一种自然本能,他在创作中,就利用这种自然本能并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极致发挥而相叠加,以创造出闲时生活的理想准则。一向以“高雅之士”自居的李渔从来都不满足于平淡乏味的生活,在造物活动中更是执着于追求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创建居室陈设时,李渔追求 “幽斋陈设,妙在日新月异”[2]93。唯有房子才不能随心所欲外,“居家所需之物,唯房舍不可移,此外皆当活变。”[2]93又强调“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2]94因此,生活用品的陈设以及颜色、方位的改变等各种情况,作为追求生活美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审美感官和情绪变化,此即李渔在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中不断变异求新的真实写照。
1.匠人之新势必反对抄袭
李渔在造物过程中,主张张扬个性,反对抄袭模拟,所谓“性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就是证明[2]76。在他看来,独创才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品格和生存于世的基本原则。故而李渔造物注重创新,讲究“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2]76。任何想要有建树的艺术家,都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李渔在《闲情偶寄·造园》中痛批世人“事事皆仿名园”、“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2]181可见他对抄袭陋风盛行于世的愤怒。李渔天性既然如此,“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其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2]180。性格决定了他在造园之时求新求异,且“贵新不贵丽”的风格偏好。他将艺术创新精神移植到他的所有造物活动中,力求别开生面,别出心裁,形成自家风格,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效果,这也正是古代文人造园、造物的至高境界。
2.匠人之新贵在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李渔在造园、置屋、造物等方面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包括在戏曲、文学、服饰等领域都有诸多的新建树。因此李渔在造物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明了诸多家具,例如暖椅、凉杌、灯烛剔器等,“往往自制……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而偶至一处,见其已设者,先得我心之同然,因自笑为辽东白豕”[2]259,检讨雷同,学习借鉴,继续追求,“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2]180,由此可见,这种创新同样是有节制、有范围的,删繁去奢、与人相宜且内涵丰富永远是李渔造物活动的追求。
3.匠人之新亦讲求“新之有道,异之有方”
李渔在《闲情偶寄》书的《序》中指出:“新异不诡于法,但须新之有道,异之有方。有道有方,总期不失情理之正。”李渔不依靠传统的说教,而总是用自己所创造的新实物示之以人,并努力用“有道之新”和“有方之异”去诱导和改变他人的造物理念。他认为造物的创新求异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和重组,而是一种与人相宜、相适的追求与创举。新之道、异之方的创新造物理念要植根于人的常理之中,不能偏颇,不能矫情,更不能装腔作势和无病呻吟。因此,李渔的造物创新思想与实践活动,不仅在其生活的社会拥有了道德的意义和力量以及引领作用,而且具有了现代意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
李渔造物理念的创新还体现在对工艺美术的鉴赏要求上,譬如器物陈设的位置,他反对将工艺品对偶陈列——“忌排偶”、“贵活变”,转而提出了“品字格”、“心字格”、“大字格”等陈列形式和变化,“或卑者使高,或远者使近,或二物别之既久而使一旦相亲,或数物混处多时而使忽然隔绝,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若有悲欢离合于其间者,但须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则造物在手,而臻化境矣1”[2]259李渔的造物活动和思想已然上升至情感的境界,具有了“人——物——情”的高度。
明末清初的动荡使得整个社会物欲横流,相互攀比与“喜新尚异”的风气持续蔓延。李渔喜时尚,然而并非趋附于时尚。纵观他的造物过程就可以发现是对“喜新尚异”风习的矫正或者是升华。他用自己一系列轨于正道的造物创新设计思想和实践活动向社会展示了“雅致”和“新奇”的真实内涵。因此,李渔的造物思想于古于今不仅有理念上的创新,也具有跨时代的新设计的含义。
李渔造物思想的雅致、新奇在其造物活动中始终水乳交融、相辅相成。雅致既是其造物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理想追求,新奇则是不安于现实生活的至真至情的表现。总之,李渔的造物活动是在继承文人清雅脱俗气质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挖掘生活蕴涵、诠释独特的审美理念,也是其追求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而为当代设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0.
[2]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54.
From “Elegance” to “Novelty” : Li Yu's Thought of Creation
“Elegance” has been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present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ith aesthetic propositions such as “Yadao” (elegant methods), “Yazhi”( elegant and delicate), “Yaye” (the industry of verse), “Yaqu” (a sense of elegant humor). "Elegance"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literati and upper culture. Until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class still clung to the elegant world with classic beauty and elegant taste, but Li Yu duly explored and chased the road of "novelty" at the base of theory of elegant, and formed a set of creation aesthetics for both common people and the literati. Key words: elegance;novelty;Aesthetics of Creation
J021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2.017(0100-04)
2016-03-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3YJC760005)。
陈建新,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杨婧,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