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2016-04-13 08:24郑备军陈逸行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融资

郑备军 陈逸行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310027)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郑备军 陈逸行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310027)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及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申请金融机构贷款困难,融资风险大,而造成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是信贷供求的不平衡以及企业文化与授信文化之间的巨大落差。要破解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需从供给制度上进行创新,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授信文化

一、引言

农村中小企业是依法在我国境内设立,以农村的居民、企业和相关机构为服务主体,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为宗旨,分布在县级及以下地区,注册资本不超过500万元或规模不超过50人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低,且存在家族式企业的特点,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1]。改革开放以来,它们从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中小型企业,经营范围也开始遍及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旅游业等行业。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趋于旺盛,并且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企业刚成立时借贷需求比较强,但资产负债率较低,因为对亲友借款的依赖度较大,以内源融资为主。我国有超过70%的农村中小企业通过内源性融资获得首笔投入资金。在其生产过程中,内源融资的比重占到80%,在中西部省份,这一比率甚至可以达到90%。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其贷款规模扩大,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这些资金主要用来购买原材料或半成品,维持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此外,企业也进行长期性投资,用于购置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3]。

然而,由于受自身条件以及外部融资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申请金融机构贷款困难,融资能力不高,融资风险大。这些都成为摆在农村中小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一)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供求不平衡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金融供给,另一类是非制度金融供给,即民间金融。制度金融供给的主体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非制度金融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它们由民间自发组织形成,在制度金融难以有效活动的地方生存[4]。就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供给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少,贷款数量不足。农村金融显然无法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只在县城活动,业务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代理。保险公司也只在规模较大的城镇活动,在有一定资源和规模的社区设置一些代理点,而在广大乡村地区基本没有设立金融服务机构。在城市里,金融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在乡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仍然很低。在某些西部贫困地区,甚至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极度有限,制约了农村中小企业不断增长的贷款需求。

二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经营效率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多样、多层次的特点,但现阶段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较少设计出以市场为导向的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农村中小企业不但经常需要办理存贷汇款结算服务,在投资、理财、外汇、租赁、信托、征信、保险等方面也有着与城市企业一样的高端金融服务需求。正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村金融供求结构不甚合理:一边是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诉求难以被发觉,另一边是农村金融机构找不到很好的放贷客体[5]。另外,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选聘过程之公开性和竞争性不足,选拔出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缺乏有创新开拓意识的专业人才,而目前的金融制度又难以吸引外来的优秀人才[6]。

三是保险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规模和经营业务不同的企业对于保险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目前农业保险的覆盖,在供给品种上存在一定的空白区,缺少专门的保险机构给农村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予有效的保护,相关的财政支出也存在一定的“漏出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难以分摊,由此也增加了为其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7]。

制度金融供给不足使得民间金融的活跃与制度金融的缺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既是农村金融最大的特点,也是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矛盾。因为一般来说,民间金融是监管机构的监管盲区,其运作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但目前民间金融已成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甚至有些人不惜依靠高利贷来解决融资困难,这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显著。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阻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二)企业文化与授信文化的落差较大

银行给企业融资,固然是一种社会责任,但并不意味着银行必须提供授信给所有企业。银行的决策基于自己的授信文化。银行授信,形式上经营的是货币资金,实际上经营的是风险。银行是否授信基于对客户未来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归还借款的判断[8]。然而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策略与企业文化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不能使银行拥有足够的信心来判断其信用水平。

首先是许多企业将生产资金与个人消费混在一起。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具有家族式企业的特点。投资人对企业资产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经常性的、很自然的把企业生产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如购车、买房,甚至挥霍,而银行无从监督。从理论上讲,企业资金与投资人的个人资金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从法律上看,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人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企业出现破产清算情形时,投资人不必另外承担债务;但因投资人早先从企业取得的资金大多已经花光,故债权人无法追讨。

其次是财务体系普遍落后,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国外财务标准与财务数据的相对可靠性,国外银行的授信已经发展到主要依靠定量分析,辅之以定性分析来进行决策的阶段。反观国内的授信决策,因财务体系与报表的缺陷,一般无法采用计量模型论证,即使有也是作为参考,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比毕竟在客观性和可靠性上要逊色一些,因为客户经理的个人主观性与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授信决策。可以说,若跨越不了财务体系这一关,计量模型就无法被引入应用,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评判就缺少一个好的客观标准。如果只基于安全性考虑,就很可能存在夸大其风险性,否决其授信申请,或者减少授信额度。

再者,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包含很多的虚假需求。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呼声特别强烈,给社会造成一种银行惜贷的感觉。而事实上,银行惜贷是个伪命题,因为只有把钱贷出去,银行才会有利差收益。企业正常的生产周转资金需求,作为主办银行是有义务予以满足的,银行也必然会去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或对外投资抽走了部分流动资金,使资金周转变得紧张,从而产生资金需求。银行对固定资产项目的授信标准及要求与流动资金的不同,审查会更加严格。因涉及项目审批等环节,很多时候客户因为怕麻烦,并且估计到银行不会同意固定资产贷款,就自主决定先用流动资金垫支来进行项目投资。二是对外投资的随意性。企业的资金周转不是自洽的,产品本身以外的市场也会影响到企业主的投资决策,比如前几年楼市兴旺,许多企业主受到诱惑而予以投资,又如一年前的股市高企,难免有企业抱着短期获利的心态进入。企业一旦用流动资金垫支就会增加其财务杠杆,引起银行的警觉与关注,从而使银行下调信用评级,附加授信条件或扣减额度,加剧企业资金周转的紧张程度。

另外,农村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控也比较落后。现金流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银行乐于贷款给现金流正常、资金周转顺畅的企业。现金流一旦有枯竭的倾向,那就是破产的信号。除了银行授信,现在一些公司又开辟出了公司授信的新领域。企业的各种应付款相当于别人授信给公司使用的款项,而企业的应收款项,就是对别人的授信。现金流管理不仅要看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和放款期的长短,还要考虑应收款对象、年期,以及是否有可能出现坏账。少量应收账款出现坏账不足以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周转,而多数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或对方破产,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这时候企业如果向银行申请增加流动资金贷款,责任方就是企业。

最后是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授信监控实施难。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授信风险控制的根本要求[9]。授信监控属于贷后检查的范畴。授信与一般商品交易不同,是一种期限交易。给予对方的是现金,获得的是一种将来归还本息的权利。借款时被评估为无风险,并不等于这笔交易日后就没有风险,它只是表明在现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没有风险。在借款约定的期限里,存在着各种可能会导致借款人信用情况恶化或违约的情形,其中有些是主观原因,有些是客观原因,如市场因素。为了保障授信安全,银行必须实行授信监控,跟踪客户的变化,确认客户还贷能力保持在正常的水平,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为客户贷到款项后,其对款项的使用具有自主权,银行很难再监督款项的真实流向。目前银行授信监控主要以财务资料为依据,定期的现场检查也多流于表面,只能从一些大的数据入手泛化检查。客户如果出现大的风险都会倾向于极力掩盖,等到银行知道基本上已经无力回天,只能靠追索保证人或处理抵押品去解决。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下可能潜藏的风险,银行会加强对客户的审查,或者提出附加的安全措施,相当于增加了客户的贷款难度。

三、破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普惠金融被正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农村地区由于存在金融网点少,存贷比失调,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广大中小企业自然成为普惠金融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鉴于此,本文就外部环境的改善提出相关对策,以期破解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要补充和完善信用信息体系,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平台,使资金的提供者可以更加全面和详细地了解到服务对象的资信水平,降低征信成本;培育出更多受理农村中小企业征信业务的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信用信息收集渠道;按照法律规定收集企业主的户籍所在地、违法犯罪记录、工商登记、税收登记、出入境等信息,采集对象应覆盖全部农村中小企业。

其次要构建农村金融统计体系,在筛选与整合现在涉及农村金融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形成包括农村金融可得情况、使用情况、服务质量的统计指标体系,用于统计与分析及反映各地区、各机构普惠金融的实施情况。组织跨部门工作组开展专项调查,统计相关信息,全面掌握基础数据。

(二)创新农村金融供给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属于“供给主导”模式,即农村金融供给主导和制约着金融需求的发展。这种外生性模式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当前农村金融的最主要问题是供给严重不足,创新农村金融供给应当从制度供给和非制度供给两个方面着手。

制度供给方面。农村信用社从2003年开始改革,其重点环节就是改革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从阶段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三种基本产权模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转向商业化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10],从体现股东身份的投资股与体现社员身份的资格股并存的股权结构到逐步取消资格股,其突出特点就是“去合作化”。截至2016年3月,全国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和增资扩股引进民间资本4604亿元,民间资本占总股本比例达到83%。

非制度供给方面。目前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非常活跃,许多农村中小企业的借贷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融资,有些民间金融活动甚至已经达到影子银行阶段,在现有社会经济体系下,具有极强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范例,根据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可发展社区银行及基金会,由农村自主设立,开展运作,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及典当行的融资方式,接入征信系统,建立风险补偿以及激励机制,提升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鼓励金融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与技术升级上的融资需求;寻求发展农村金融的有效合作途径,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的互助试点;大力扶持一批以政府出资为主的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省级再担保机构的建设,创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加快规范与推进合会制度,引导、规范、鼓励农村有影响的信誉好的会首职业化,在本土范围里不断的连续发起合会,吸收更多闲置资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应充分发挥本乡本土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资渠道为民间资本增值提供有效安全的出路。

规范和完善民间资本市场,也是创新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内容。现有的金融市场基本集中于金融中心,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基本上也是大中型企业。故而有必要建立民间资本市场,即完全本土化的面向农村中小企业投融资的资本市场。该资本市场应具有以下特点:面向企业或本地投资者发行股份,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保荐人对公司财务真实性负责;为了方便股份转让,股份都在当地股权登记中心托管;股权转让中心可以把这些股份挂牌转让;一次融资可以规定一个不大的额度限制;投资人购买股份后,如果要求退出而没有承接对象,那么发起人应该有义务以一定的价格回购股份,即存在合适的退出机制。民间资本市场的建立对那些处于成长中的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是有很大好处的。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股份,增加公司的净资产,改善原有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杠杆,具备再融资的条件。

(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在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上,首先是金融机构可以发展专门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规范与完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构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的自助式动产、权利抵质押登记平台。

其次应进一步丰富适合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品种。国家应支持开发性及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的模式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督促大型银行建立专门服务农村中小企业的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其“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帮助邮政储蓄银行稳步推进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渐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鼓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立足基层、服务社区,为农村中小企业开展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服务。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增加适合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品种[11]。发展壮大并购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扩大农产品期货及期权市场服务范围。规范期货交易机制,帮助涉农企业有效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最后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资讯、资金和产品的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互联网金融专营事业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电子支付手段,鼓励各类支付机构面向农村地区提供安全和可靠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方式,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路径和渠道。根据需求,支持有关银行机构在相应的农村地区设置POS机、自动柜员机等取款设备,进一步向农村拓展银行卡受理网络。鼓励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偏远贫困地区支付网络建设的财政支持,进一步构筑业务渠道体系使电子支付渠道与固定网点相互补充,改善农村支付环境[12]。

[1]周俊杰,曹桥利.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J].学理论,2014,16:94-96.

[2]周振嵩.农信社贷款定价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08(4):40-42.

[3]师家升,陈军文,王润伟.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9):73-76+87.

[4]陈柳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9-44.

[5]李建英.论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J].经济与管理,2006(2):5-9.

[6]闫胜,武怀英.对农村金融供给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6(22):42-43.

[7]陈敏,王冠宇.农村金融供给:基于需求视域下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9(8):107-109.

[8]吕莉.我国商业银行额度授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9]陈巍.上海农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10]谢彬.探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5):48-49.

[11]田婕,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会计之友,2011(4):38-39.

[1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5-12-31) [2016-01-15]http://www.gov.cn/xhengce/contert/2016-01/15/contert_10602.htm.

(责任编辑 林东明)

Financing Problems of Rur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China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Zheng Beijun Chen Yixing

(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rural SMEs is a reality problem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ng needs of rural SMEs and the causes of SM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supply and demand. It is found that China’s rur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narrow financing channels.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appl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oans for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as well as the huge gap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credit culture.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ncoura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innov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rural SME; financing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Credie culture

F276.3

A

1008-293X(2016)05-0108-05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5.020

2016-07-16

浙江大学恒逸民营经济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与创新——基于传统信用模式”之阶段性成果。

郑备军(1962-),男,浙江余杭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理论、经济史。

陈逸行(199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供给融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融资
融资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5月重要融资事件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