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翠红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广东 韶关 512005)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根源与价值旨归1
白翠红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广东 韶关 512005)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理论基础是解构历史发展规律、质疑正统历史客观性、凸显历史审美功能的西方后现代史学;其实践根源是资本的不断扩张、近代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断裂、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其价值旨归是诋毁中华文化、诋毁社会主义制度、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认识其实践根源,揭露其价值旨归,才能正确认识历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实践根源;价值旨归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中国梦”激发起亿万民众的昂扬斗志精神,但是,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在干扰“中国梦”的实现,其中之一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真相,用历史支流否定历史主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企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因此,必须通过深入批判其理论基础,认识其实践根源,揭露其价值旨归,引导亿万民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后现代史学,主要表现为解构历史发展规律、质疑正统历史的客观性、凸显历史的审美功能。
(一)西方后现代史学:解构历史发展规律
17世纪,科学家运用普遍理性解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从而鼓舞了启蒙运动思想家运用普遍理性探寻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信心,建立了“大叙述”和“元叙述”①。“大叙述”和“元叙述”表明历史是“大写”的,历史本身有其内在规律,其走向有内在的一致性,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变化会使历史不断走向进步,“现在”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19世纪,历史学家对历史背后的“大叙述”和“元叙述”坚信不疑,兰克将其归结为上帝的意志,黑格尔认为是世界精神,马克思认为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孔德认为是实证精神。但是,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开始质疑启蒙运动带来的理性乐观主义、历史进步主义思想,怀疑人类普遍理性的存在、能力及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后现代史学抽掉了近代历史哲学的基础——普遍理性,不相信“元叙述”的存在,怀疑“元叙述”的有效性,认为不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形成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来压制思想自由,历史不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和规律性,应该以编年史的形式呈现多线索的、复数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悬置”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发生过程、参与人物的客观实践活动等来解构历史事件的整体意义,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整体性。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论者②贬低、丑化甚至大加挞伐革命,认为革命者是盗匪,革命行为只具有破坏性,革命无益于社会发展。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整体性,就是否定历史的“大叙述”、“元叙述”,就是要否定普遍理性。
(二)西方后现代史学:质疑正统历史的客观性
后现代史学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历史,后人所知道的历史仅仅是史料的作者愿意告诉他们的。也就是说,后人学习研究的历史是史料文本、历史文本,而不是过去的客观存在。人们所认识的“真”并不是过去存在的“真”,而是它们之间的中介——史料文本、历史
文本的“真”。不管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都不可能使后人拥有对历史事件的“在场”认识,而只能推断历史事件本身。历史事件一经语言描述,就不再是纯粹的存在,而变成带有解释色彩的“历史事实”——“真”。历史虚无主义论者认为,我们所知道的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被中共遮蔽了某些真相的历史。他们以所谓的“真实细节”来有选择地虚无中国近现代史,驳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例如,有人从日本靖国神社数出来53个在平型关战役中被歼灭的日军亡灵,就否定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及重大作用,说只有国民党在抗战,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战争的真相遮蔽起来了。
(三)西方后现代史学:凸显历史的审美功能
后现代史学认为,历史叙述不是建立在牢靠的事实基础之上,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文字描述,与文学、艺术创作一样,要寻找“毫无意义的过去残余”的历史意义。最早将“历史等同于文学”的思想引入历史学界的美国思想家海登·怀特认为,一方面,历史学家与文学家一样必须依赖语言来传播其作品,要想让广大读者理解与体会其作品,历史学家就不能用专业语言,而要运用与文学作品性质相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历史学家为使其叙述的故事更加完整,必然会在著述时不断整理、剪裁、编排史料,制造情节,因此,历史学家的工作与小说家、戏剧家没有根本的不同。在海登·怀特看来,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分析史料时运用不同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进行排列的结果,历史文本是经过史学家加工过的成品,通过这种语言阐释,对历史进行“审美”。在“历史等同于文学”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历史剧打着揭示历史本来面目的旗号,却通过大肆虚构历史细节来刻画历史人物,吸引观众眼球。例如《走向共和》的编剧坦诚地说,历史剧只要有历史真实感觉就行,剧中有很多编者主观情感和审美取向的东西。编剧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将李鸿章描写成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大清国裱糊匠”,将慈禧描写成出色的政治家、慈祥的老太太。编剧按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出来的方式去凭空虚构,如果细节全是虚构的,那怎么能谈得上再现历史、还原历史呢?在“历史等同于文学”思想的影响下,有关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再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态度讴歌历史,而是在反思历史的哀伤情绪中陷入迷惘、虚无中,不再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主体建构历史文本,而是以民间社会为主体建构历史文本,抛弃历史的深度模式,规避历史的动力机制,抽空历史,颠覆历史。通过文艺作品,人们了解的是“被调整”、“被审美”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根源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资本的不断扩张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是资本物化逻辑的产物。启蒙运动废黜了上帝,工业化快速发展,西方世界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圣神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275”。这样,历史与时代发生了断裂。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将现代化进程中的工商业固定下来,使其与传统农业断裂开来。同时,它将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将人抛入物质化及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普遍追求以资本为主导的物的世界,而将超验的价值世界弃之一旁,传统失去了规制与约束现代的效力,从而使历史与时代断裂开来,产生了虚无历史的土壤,可以说,资本的物化逻辑直接催生了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不只是观念自身的运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掌控[2]”。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为了追逐更多利润不断扩张,资本借势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而弥散全球,从而形成影响整个人类的虚无主义历史观,任何民族国家都无法逃脱开来。
(二)近代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在西方语境中,“虚”、“无”表达否定性价值,意思是什么都没有。在中国语境中,“虚”、“无”是与境界和涵养有关的哲学概念,表达的是肯定性价值。但为什么表达否定性价值的历史虚无主义会在中国出现呢?中国近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剧烈的社会断裂,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使西方的启蒙思想逐步渗透进中国社会,结果“势必会以西方作为普遍标准贬低和否定中国本有的价值、知识和历史[3]”。西方启蒙思想用“文明—野蛮”、“进步—落后”的模式来界定西
方—非西方的文明关系,因此近代中国社会就被置于“野蛮”、“落后”的前现代历史阶段。中国只有“野蛮”、“落后”的历史文化,而没有不断“进步”的历史“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的新式知识分子,主张引进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改造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虚无化中国传统历史的倾向在中国引起的反抗并不那么剧烈,反而于五四时期在一些一流知识分子中以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不读一本中国书等形式获得赞同[3]”。1923年的“科玄论战”中,科学派“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力求将中国引向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玄学派“以传统批判现代化”,希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来纠偏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在“科玄论战”中,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明显处于优势,他们从文化的时代性角度出发,认为只有西学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因此,不符合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否定的命运。“科玄论战”隐含着“全盘西化”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以陈序经、胡适、梁实秋等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把中国衰弱落后的全部责任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反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主张“充分世界化”。陈序经说:“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的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头,我们也不及西洋人的讲究[4]371-372”,并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唯有努力去跑彻底西化的途径[4]371”。这些知识分子都迫切想要寻找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急切地学习西方,站在西方文化立场审视中国文化,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否定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意义,带来了文化的混乱,没有找到中国文化的出路,反而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契机。这个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轻蔑、否定民族文化,认为中国什么都不如西方,主张“充分世界化”。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高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盘西化”论逐渐失去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开展起来,尤其在“文革”时期,西方文化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大毒草”而受到严厉的政治批判,没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空间。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急需开辟一条新路。但是,开辟一条怎样的新路呢?这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问题。因此,有人就以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为借口,通过极力贬损、攻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来开辟一条完全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新路”,完全离开社会主义的“新路”,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复燃创造了新的契机。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造成“资”强“社”弱的状态,此后,西方把“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放在中国。西方反华势力通过电台、电视、书籍、报刊,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论”、“死亡论”、“终结论”,其代表作是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在西方强势话语的笼罩、冲击下,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以“《河殇》派”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思潮。用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即全面否定中华五千年的黄色文明史,盲目推崇西方的蓝色文明,主张中国走“民主自由之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裹挟下,不仅渗透进学术界,而且对民众影响甚大,这三股思潮在西方反华势力加紧“和平演变”中国的过程中遥相呼应。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有:在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强调三个“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近年来,国际上一直有人向中国宣传新自由主义,企图用新自由主义误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西化”中国。有人主张中国改革应该突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束缚,把中国改革简单化为“市场化改革”,抹去社会主义的性质,借此把中国改革引导到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有人虽然在阐述“市场化改革”的观点时也提到“社会主义”,却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人民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新模式”,把我国公有制经济贬称为“官本经济”,宣称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是由原来的官本经济转向民本经济,其目的是以私有经济为主体来代替公有经济为主体,完全抽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自由主义出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否定革命,肯定改良,主张重新解说中国近现代历史,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创造了思想氛围。新自由主义试图从经济层面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遥相呼应,试图从历史文化层面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新泛起提供了思想氛围。消费主义认为,资本控制和操控着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资本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人
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以及所象征的意义,在文化领域中表现为娱乐消费主导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近年来,消费主义已渗透到哲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理论和戏剧、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中,作为人类意义载体的历史以及历史的诸种转化品都成为消费品。例如,九十五集新版连续剧《三国》的创作者宣称,他不是要去建构什么文化精神,而是制造一场可以吸引大多数人参与的全民娱乐。近年来,许多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突出的是“艺术”而不是“历史”,不尊重历史原则和历史事实地以艺术解读历史,反弹琵琶式地颠覆历史人物,历史因此成为娱乐和消费的对象。历史题材引发的影视热、图书热、网游热、解读热、音乐热、遗址热、旅游热等,刺激着人们对利益、效益的追求,刺激着人们对历史的消费和透支,却无法真正让参与者回到历史本身。当历史被消费时,历史的连续性就被割断了,宏大叙事的历史沉重性就被清除了,历史也因此被消解了。可以说,消费主义助推了历史虚无主义,两者“合谋”解构了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披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外衣,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宣称自己要“还原”被中国共产党歪曲了的历史“真相”。他们采取所谓的实证方法,搜集各种“可靠”的、“客观”的史料,声称要“消灭自我”(即排除自我的先入之见)、“让史料说话”,拿一些“XX日记”、“XX解密档案”等零散的、碎片化的历史资料,声称中国近现代史中遮蔽了某些不符合中共意识形态的历史事实,摆出一副论据在手、真理在握的架势做翻案文章,揭秘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历史能否被“还原”,能“还原”到什么程度呢?即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全部记录下来,这些也不是全部的“历史”,历史并不是过去可感经验现实的总和。任何一个时代所知道的“历史”,都只能是过去社会现实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历史”不可能被完全“还原”。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披着华丽外衣“还原”历史的价值旨归是什么呢?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表现为文化方面——诋毁中华文化,制度方面——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方面——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华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从源头上否定中华文明的自生性,企图否定中国历史,诋毁中华文化,进而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一书的作者提出,三星堆属于犹太文明,中华民族是古代犹太人的后裔。作者的论据是《圣经·旧约》中的传说,亚伯拉罕的妻子“夏甲”带领子孙建立了“夏后朝”,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扫与其妻Judith(简狄)建立了“殷商朝”,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又名以色列)之子“但”建立了“周朝”。作者只根据传说就对三星堆文化进行“大胆猜想”,是完全不尊重史学传统的瞎猜。事实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来源不相同,夏起源于我国东部的本土地区,商起源于东方,周起源于西部陕西甘肃一带。而且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中西文化在东周之前是隔绝的。作者无视中华民族先祖的创造活动,对中国文明“百分之百的土著性”的事实和结论充耳不闻,执意相信《圣经·旧约》传说,即人类只有一个“文明子宫”——地中海文明,从而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一笔勾销。历史虚无主义论者通过论证早已破产的“中国文明西来说”,试图证明中西文明的一体性,企图说明中西社会制度的一致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诋毁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虚无主义以苏东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某些失误为借口,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论者以苏东剧变为借口,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不可能在落后国家取得“一国胜利”。他们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和痛楚无限放大,甚至将其等同于残暴的法西斯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繁荣、世界和平的积极贡献。正如利加乔夫在《回忆录》中所说:“极右报刊所描绘的不是多维的历史,不是成就与错误相互矛盾地交织在一起的历史,而只是阴暗的污点。根据那些文章的判断,过去没有一点好的东西,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这块土地上毫无意义地倍受折磨,陷入苦海。”历史虚无主义论者以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某些失误(如大跃进、三年灾害、文化大革命)为借口,宣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错误百出,尽其所能地虚无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他们无视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将这些失误完全归结为领导人错误的主观认识以及权力斗争的客观结果。他们用社会主义的曲折经历否定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根本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搞早了、搞错了,破坏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中国应该首先补资本主义的课。
(三)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悲歌、血染征袍,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壮丽绚
烂、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他们国而忘家、以身殉国、以死报国的浩然正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历史虚无主义却通过“恶搞”革命英雄,消解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情感,诋毁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中,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早已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神圣地位的革命英雄纷纷受到了“无厘头”的污化,将刘胡兰大义凛然的英勇行为恶搞为被乡亲铡死的无奈之举,将黄继光挺身堵枪眼的壮举恶搞为摔倒之后的无奈之举,将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行为恶搞为手被双面胶粘住的无奈之举,等等。的确,当时并没有留下革命先辈们牺牲时的录像,当年的见证者也逐渐作古,口头传闻或书面记录在辗转流传时出现了一些出入,但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是无数人浴血奋战的结果。革命先辈们临危不惧、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早已凝练成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拼搏、奋勇前进。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混淆是非,将英雄行为亵渎为无奈之举,将牺牲精神亵渎为“愚忠”,其目的是消解中华民族精神,瓦解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的随意杜撰和恶搞行为,带给国人的只能是道德与心灵的空虚、精神的混乱,最终是无法想象的民族灾难。
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保持“价值中立”是无稽之谈,因为任何历史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内容,历史认识的灵魂恰恰是价值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本质上不是学术思潮,而是旨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一种政治思潮。
注释:
①“大叙述”是指有关人类社会历史的带规律性的理论,“元叙述”是指这些理论蕴含的哲学前提,即对普遍理性的承认。
②历史虚无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潮而使用的特定概念,文中“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是特指以否定党的
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为核心,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的别有用心者,在西方和中国都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邹诗鹏.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6-02(7).
[3]刘森林.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J].哲学研究,2005(1):11-17.
[4]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节选)[M]∥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赵佳丽】
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Origin and Ultimate Ai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BAI Cui-h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 China)
Historical nihilism is anti-Marxist,whose theoretical basis is post modern historiography which deconstructs the law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questions objectivity of orthodox history,and highlights appreciation function of history;whose practical origin is industrialization of capitalism,disrup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and setback of socialism;and whose ultimate aim is to denigrate the Chinese culture,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After criticiz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origin and ultimate aim of historical nihilism,we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history and establish theory confidence,system confidence and road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nihilism;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origin;ultimate aim
B03
A
1671-5934(2016)05-0012-05
2016-05-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3XMK01);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2014004、G2015012);韶关学院第十五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YJY20141553)
白翠红(1976-),女,山西运城人,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