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2016-04-13 04:14张梦琪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张梦琪

(沈阳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张梦琪

(沈阳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16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社会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系统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是新形势下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深刻阐述了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对于现实存在具有引领和反思作用,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近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到当代西方社会发展,都有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在我国独立解放和改革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着创新与实践,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应该高度关注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我国实践发展要求的水平,存在理论供给不足的问题。

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深入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强调新形势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都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出了新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需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破解改革发展的新课题,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直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而积极探索,奋斗不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它的科学性,而且来源于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强调发展,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

总结我们党的实践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结合实践不断创新理论,涌现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对于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而言,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目前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地抵御各种虚无主义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不懈,下苦功夫弄懂它,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把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钻研的价值观,高度关注并积极探索关乎国家与民族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站在人民立场上提出并解决问题,努力推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创新。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彰显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和实践行动。

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民族性”的特点,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要求。任何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生产生活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聚焦中国的国情,聚焦中国社会的问题,提出指导中国实践的新理论。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二是要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精华,推动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三是以开放视角提炼和借鉴西方学术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时代性”特点,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紧密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创新,才能使一种理论葆有生命力,才能探索和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才能引领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在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这些问题是创新的动力源,为学术创造性发展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实际为出发点,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案,才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系统性、专业性”特点,要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整体推进。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使之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学术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面向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重大问题。话语体系的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 语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和重要阵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涵,把握核心要义,落实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理念和思想。对于高校而言,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规划落实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为加快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接班人提供支撑。二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发挥高校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准和影响力。三是以人为本,把人才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建设,积极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深入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畏艰辛、不辱使命,要进行深入理论探索和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