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党工部,福建 永安 366000)
生态伦理视阈下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研究
刘玉萍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党工部,福建 永安 366000)
目前,为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失衡问题,不仅需要生态伦理的约禁,而且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引领。高校要正视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所导致的生态伦理失范,以及受多元价值影响而导致的个体生态伦理自觉不足、教育不足等生态伦理困境,应从生态伦理这个角度探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培育生态文化、培养公众参与能力。
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而生态失衡最终会造成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失序,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淡薄、人的生命价值被扭曲、信仰被淡化甚至缺失,生态失衡与社会危机呈现互为因果关系。面对这样的双重危机,社会不仅需要生态伦理的约禁,而且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引领。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探寻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政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生态伦理的提出,旨在通过确立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准则,培养人们与自然为友的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1]。生态伦理为人类的自然行为确定了价值原则,把伦理道德从人类社会扩展到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们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以一定的联系方式产生关系,否则就无法进行生产,也无法与自然产生联系[2]35。这说明,人与人的社会联系是人与自然产生关系的媒介。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就必须根本变革社会生产关系。这些思想超越了当今社会的技术决定论,突破了应对生态危机问题的单纯认知主义态度,使人的认识与实践立足于被这些理论忽略的生产方式立场上,去思考和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3]。
人与自然关系存在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特点,使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因此,当下在生态环境制约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趋严重时,生态伦理就必然成为当下中国重要的伦理规范,同时也成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匹配的社会价值。
(1)生态伦理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生态伦理建设的核心就是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实现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要实现和解,其前提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放全人类,实现人人平等,人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为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解指明了方向,而人类对生态伦理的诉求则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伦理建设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可与接受[3]。
(2)生态伦理焕发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种伦理道德要成为一个社会新的价值支点、精神动力,是要经过长久岁月的累积,它的形成必然是以所处社会传统的民族精神与当下的时代精神为底蕴。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下中国“五位一体”的任务后,沉淀着传统文化浓重色彩的生态伦理价值即被国人广泛接受。“天人合一”“以万物为朋友”“众生平等”等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今中国生态伦理学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对祖国的热爱,也通过文化传承与发展而表露无遗。改革创新既是一个时代的实践精神,又是一个时代的实践活动[4]。“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5]改革创新需要有生态伦理的牵引和约禁,生态伦理应该成为改革创新的实践原则。通过培育,生态伦理可以成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品格的规范,其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将进一步升华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
(3)以生态伦理重构人的责任品质。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374-375。人类要负责任地看到,自然界在满足人的需要中不仅充分体现其“工具性价值”,更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价值”。那么,在社会主义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共荣、共赢关系中,迫切呼唤人的责任品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引领着社会主义人的价值诉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要实现这一要求,人的责任品质的培育已然成为不可推卸的任务。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自觉地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都使生态伦理折射出了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品质,也就是责任,它进一步促进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自信和责任意识。
生态伦理困境,指的是在生态建设中社会生活存在的伦理道德矛盾、冲突和危机,不仅包括社会层面的伦理冲突,而且包括个体在进行生态道德选择时所遇到的矛盾状态。而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存在着如下生态伦理困境:
(1)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导致生态伦理失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同时也面临着生存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生存性发展中存在着两难的困境,即生产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而治理被污染的环境又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限制经济增长无异于剥夺生存权。而基于生存的需求,人们的生态道德自觉会严重不足,为了生存会对大自然无所不用其极地开发利用。而当下在GDP政绩观的支配下,各地都施展了对自然界的巧取豪夺,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威胁着弱势阶层的生态利益。显然,强权与不公平现象导致了生态的进一步失衡。这种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放纵行为,不仅使人们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而且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淡漠,唯利是图、利己主义、追求短期利益等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对身处转型期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信与不屑,甚至动摇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进而在内心产生了质疑。
(2)受多元价值影响,个体生态伦理自觉不足。当下中国正处于新旧观念激剧碰撞、东西方模式激烈交锋的历史时期[7],各种外来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被引进的过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直接或者间接冲击着以保守著称的中国社会,循规蹈矩的伦理生活状态逐渐转变为自由开放继而放纵无序[8]23。这样的伦理生活渗透到大学校园中,表现为一些学生理想庸俗化、生活互相攀比、不切实际地消费、浪费粮食等,存在着生态道德的认知缺乏、情感淡漠、良知低下等问题。当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谦逊礼让、谨言慎独等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被抛之脑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将被束之高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3)生态文明教育不足制约了高校生态伦理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运用现有的教育条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培养的教育保障制度[9]。目前,高校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伦理的建设,存在着生态伦理内容不清晰、学科课程没有有效优化整合、教师生态文明素养不足等问题。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虽然教育学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却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解;虽然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中,强调把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作为核心内容,然而长久以来却鼓励人们以斗争的方式与大自然相处,而非和谐相处的方式。高校生态教育的不足,生态伦理自然很难成为大学生与生态环境相处时的价值原则与行为规范,部分大学生对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缺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在生态伦理视阈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培育生态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公众参与能力,树立解决生态伦理困境的自觉和自信。
1.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
当人类社会意识到生态危机的时候,西方社会便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使得生态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规范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是抑制社会思潮呈现价值选择混乱的必由之路。作为伦理价值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期生态伦理困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资源的匮乏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产生,而生存性发展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危机和社会的失序现象。面对这样的既成事实,抱怨、自甘堕落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高校唯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令人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也正从各个层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各种生态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向度。高校教育者要运用好“引领”与“包容”的尺度,帮助学生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期的生态伦理困境,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和自信。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认为,民主社会“理性多元论的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用重叠共识来解决。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重叠共识的核心内容,所以,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一元主导、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多元一体”整合创新的方法论原则,这样才能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引领来自古今中外的多元化的生态文化,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2.培育生态文化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施韦兹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文化方面的一种关系,只有在文化的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生态危机在广义上可以说是文化危机的表现之一[10]。文化的力量是任何高新技术所不可替代的,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一种文化选择与构建[11]。在生态伦理失范的现实情况下,培育生态文化就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第一,要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它体现了现阶段中国人正确的价值理念中的本质要求。因此,要把弘扬民族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确立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样才能使其具有扬弃的能力,对中华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包容的作用,实现传统生态文化与移植文化的有效契合,使其成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文化基础。第二,要发挥生态文化教化作用。文化以知识、制度、观念为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文化的力量在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教化的作用。让生态文化走进校园,运用网络新媒体,使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生态文化的影子,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构建大学生内心深处对于生态维护的自觉性。
3.培养公众参与的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政府的“工作目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因此,作为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公民,要自觉地把生态伦理作为自身修为的重要元素,积极参与环保。在生态危机、伦理失范的现实环境下,高校要特别注重大学生公众参与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现代人的文明意识和素养。如今,90后学生和80后教师已经成为高校人员构成的主体,他们个性张扬,维权意识浓厚,对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有着价值的认同,使生态伦理的构建具有了主体基础。那么,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注重生态德性的教化,培养大学生生态是非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义务观,注重生态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和生态维权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服务社区、服务农村的生态社会实践,将生态价值理念传播给大众,使人们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态伦理禁约,使“绿色”“低碳”成为国人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身价值标准,指导人与自然的行为互动。也许我们难以让每一个人都形成遵守生态伦理规范的习惯,但我们必须争取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生态上来。这个过程是一个“零和博弈”,每争取一人保护生态,则减少一位可能对生态治理放任或冷漠的人,此增则彼减,反之亦然[12]。
[1]王 妍.对生态伦理本质的哲学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刘玉萍.生态伦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2):9-13.
[4]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7-61.
[5]习近平: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EB/OL].[2015-01-20].http://news.cntv.cn/2013/05/24/ARTI1369399890615811.shtml.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吴沁芳.伦理困境与和谐诉求——当代社会变迁下的伦理现象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3.
[8]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
[9]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94-97.
[10]范旭光,赵树魁,张小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生态道德的向度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9):16-19.
[11]刘玉萍,张盛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向度[J].北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0-143.
[12]张劲松.生态文明十大制度建设论[J].新华文摘,2013(11):30-32.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Study on the Path of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Colleg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Ethics
LIU Yu-ping
(Section of Party and Industry,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Yong′an366000,China)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imbalance,the society not only needs the ban of the ecological ethics,but also needs a strong lead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Universities should face up to the ecological ethics anomie caused b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transformation,and other ecological ethics dilemma of the individual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and insufficient education caused by the effect of the multiple value.The paper will explore the path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t system under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ethic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Marx′s ecological ethics,foster ecologic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ecological ethic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ractice
2016-04-20
三明市社科规划课题(Y1512)
刘玉萍(1970- ),女,福建连江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6.04.012
G648
A
1672-9617(2016)04-04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