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何琴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潘何琴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其24个
所蕴含的的内涵明显是与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相联系贯通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探析可分叙述三个方面: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同脉相传;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吸精剔糟;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今演化。深入了解这两者之间的三个方面关系,我们就能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更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具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厚流光。古代传统文化凝聚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经过改造变化,过渡内化成为人们内心的精神支柱。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历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演变到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推动着社会不断健康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明显是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联系贯通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亲密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于这个古国千百年间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与当今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其24个字所蕴含的精神研究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渊源。
谈及国家层面的8个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管子》,“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国富民强的传统愿望与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相一致。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的主张,是形成了中华传统的民本政治思想,与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的民主政治相吻合。文明:古代文明民风淳朴,社会看重礼仪风尚,强调物质文明昌盛,与当今文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相迎合。和谐:儒家思想里,君子要善于兼听来自不同的声音,讲仁爱和谐,现今的和谐是与人能够很好地处理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者之间的和谐智慧具有同意义性。关于社会方面的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字箴言。自由:“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的思想,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种自由精神的境界。与价值观中也追求这样自由主义,实现精神的自由解放有古引今用之意。平等:众生皆平等的佛家理念,发展成为今日的自由平等权,人们要求处于一个平等地位的社会相会相应。公正:《大学》提出平天下的“絜矩之道”,其所谓“絜矩之道”就是公平正义地对待每一个人,与当今的以人为本的公平正义异曲同工之妙。法治:商鞅为秦孝公制定的《秦律》是以法为律的开始,与价值观中要求的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遵循统一标准。关于个人承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字理念。爱国:古有忠君报国的情怀,有志之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唱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当今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情感基因同根同源。敬业:流传至今的“敬业乐群”思想,与现如今倡导和鼓励工作者做到爱岗敬业,遵循职场道德意思相近。诚信:孔子,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的结论,诚是传统社会人立于世的基本,当今诚信也是一个人内诚外信的品行基点。友善:中国传统文化就非常强调宽厚的美德,与人为善,贤人宽容,与当今社会的传承的美德友善待人同根同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成分具有特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脉的传统,与传统文化深入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之中的含义是同脉相传的。
中国传统的文化博、广、精、深,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大多数具有浑厚的精神诉求和灿烂的文化思想,但也有少数传统文化糟粕之处也随之流传至今。如何对待古代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提出要抛弃封建性的糟粕,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华,通过批判吸收并举。
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例如:富民强国的富强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民主理念,礼仪之邦的文明观,求大同的和谐智慧;追求不受外在条件束缚的自由精神观,万物皆平等的平等观,大公无私的公道正义观,严格刑罚的法治观念;胸怀家国,心系故土的忧国忧民、为国为家的爱国情怀,爱岗敬业的传统敬业美德,诚实守信的内在诚信价值观,宽厚待人友善的美德。这些都是凝聚了古代社会传统风气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毫无疑问的吸纳进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陋习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择而选择剔除它。古代封建社会形成了“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完全是一种专制的封建主义思想,人的个性受到极大压抑,几乎毫无自由可言。男尊女卑、位高权重、贵贱之差等,这些负面文化的流传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片面抬高了读书人的地位而贬低其他行业,导致劳动者地位低下,社会地位不平等。“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种维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严重压抑了人性的自由平等。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大,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就局限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还有传统统治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演变至清末的“八股取士”更是牢牢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其创造力,还有社会地方一些落后部落地区的族长宗法制,封建迷信观念、尊卑观念。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以及创新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因此,应毫不犹豫地摒弃。“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是在辩证的看待中华古代传统文化,在吸纳和剔除上明确定位,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源于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古今演化,显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根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性的眼光,特别在传统文化内容上下功夫,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单纯照搬和传承,而是紧跟世界的潮流,逐步转化和增添新内容,演化成为时代和人民认可的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强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强调物质利益的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倡导物质生活、还要精神富强。民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古代传统文化强调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演化成现在的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文明:古代是注重礼节的社会,强调礼仪的传统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此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文明观。和谐:古代传统和谐注重天地万物和谐归一的道法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得和谐关系。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在剥削压制的古代社会,人们可能想要追求和向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绝对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把自由与民主联系起来,让宪法允许的范围内人民能够享有充分的人权和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平等:古代强调平均分配,平均获得的绝对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人平等。公正:古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刚正不阿的的公道精神,但也没能凌驾君权之上,现今强调的包括社会都需要公平正义。法治:刑法例律是建立在君权之下的法度,皇家有特权,百姓却受法制控制,演化成现今的是依法治国,没有特权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个人层面看,爱国:古今中外,有志之士所做的一切使国家强大都源于一颗爱国的心,爱国情怀是一脉相承,从古至今的。敬业:男儿志在四方,女子勤俭节约,也是反映一种对工作的勤劳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演变成就是一种对待职业、工作的奉献意识和使命精神。诚信:古代社会注重信,“仁义礼智信”就是看中信对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十分看中诚信,是对个人的信赖和各方面交往的信任,更是对社会上存在一些道德诚信缺失的谴责和追回。友善:儒家强调仁者爱人,注重与卿友好相处的为人处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继承了宽厚友善待人接物的美德。
在历经历史沉淀演变的今天,我们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时代在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不断跟上世界的步伐,在展示大国实力上,向强国进军,增强本国的民族特色,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创新演化,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或者丰富其内涵,使之更好的发展,以新的面貌、新的血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使之成为一种国际上的价值话语,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优秀文化。
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古代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运用发展的观点,一方面要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区分,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另一方面在沿用古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修改,演化成符合潮流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演化发展到被广大认可,能够在宣扬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能让作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了解这种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并把它内化成为一种精神价值支柱,外化成为一种行为动力,将来做出更好的努力,更好的发展中国,为争取国际软实力较高地位而奋斗。
[1]李进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孔颖达.尚书正义、虞书,舜典,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管子·治国[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孟子·尽心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张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载集·拾遗·近思录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左传·文公十八年[M].北京:线装书局,2007.
[10]刘向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邓荣华
D64
A
1672-2094(2016)04-0004-03
2016-05-12
潘何琴(1991-),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