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枫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03)
论军人血性弱化的价值矫正
丁雪枫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信息化战争的艰苦性、残酷性、心理对抗性决定了军人保持血性的必要性。然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顺利的人生经历和片面的生命观念使新时期军人的血性有所弱化,表现为缺少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的精神。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人血性的提升既需要在严明的军事生活中磨砺坚强意志、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锤炼忘我品质,也需要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发战斗精神。
军人;血性;战争
军人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而战争又与血和火联系在一起。血性是古今中外军人必备的素质与品德,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人血性有弱化的趋势。加强军人血性研究,对于培养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强军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①转引自欧阳浩《军人血性,在炮火硝烟中偾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大抓实战化训练综述之五》,载《解放军报》2015年12月21日第2版。他多次强调军人要有血性,并形象地说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内容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军人血性不仅是打赢机械化战争的需要,而且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一)信息化战争的艰苦性决定了军人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下文简称为信息化战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军人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有限战争。在这里,信息化武器装备也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一种或现代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一种,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这样,信息化战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掌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军人、作为战争手段的信息化武器、信息化的战场环境和具备同等或近似条件的敌人。尽管军人、武器、战场、敌人是古今中外战争都有的要素,但是,一旦在各传统要素前加上“信息化”的限制条件,就使得信息化战争的艰苦性远远大于传统战争或机械化战争。以战场环境为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信息化武器如导弹、激光武器、电子干扰武器等的使用环境即信息化战场环境,一般不可能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相反,大都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地方,比如戈壁荒滩、荒山丛林、深海孤岛、雪海高原等,总之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与场所。相反,传统战争或机械化战争直接目的在于攻城略地,因而大都在环境良好的地方,除了兵力机动过程较为艰苦以外,总体上,机械化战争环境相对优越。毋庸置疑,即使在传统战争或机械化战争中,军人都需要发扬不怕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那么在信息化战争中就更应该如此了,否则,如何在环境更为艰苦的信息化战场上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里需要批驳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信息化战争就是坐在舒适的办公室按键盘的战争,只要军人掌握了高科技知识,在战争中,按下设定的按钮,就打击了对方,赢得了胜利。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信息化战争不仅需要军人刻苦学习掌握高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军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运用这些技能,取得战争胜利。总之,信息化战争的艰苦性决定了军人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
收稿日期:2016-04-27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南京政治学院“十三五”计划课题“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研究”(16ZY02-08)
作者简介:丁雪枫(1970-),男,安徽霍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军事伦理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研究。
(二)信息化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军人必须具备献身的精神
信息化战争也非常残酷,只不过与冷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残酷性相比,其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敌我双方往往是面对面的较量,敌我双方都尽力消灭对方,甚至亲眼目睹对方和自己的毁灭;在机械化战争中,敌我双方大都通过使用坦克、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进行较量,在这种战争中,军人看到的往往是一栋建筑、一个据点、一个城市的毁灭;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人同样处于毁灭和被毁灭的环境中,战争的残酷性丝毫不亚于传统战争。在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化武器对战争胜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战争中的敌我双方首先选择的是摧毁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且影响战争进程的武器及使用这些武器的军人,以控制战场的主动权,而军人既要保全这些装备免受破坏,又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这样,信息化战争中的军人始终处于消灭和保护这个矛盾过程中:消灭敌人及其信息化武器装备,保护我军生命与信息化武器装备。这个平衡点的打破就可能是战争的转折,而打破这个平衡,就必然伴随着军人的牺牲。所以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残酷性的战争。这里要反驳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慈化”战争,是一种伤亡较少甚至零伤亡的战争。诚然,由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即自动化、精确化程度的提升,加之所谓“斩首行动”等战术的运用,敌我双方军人乃至无辜民众在战争中的伤亡大大减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参与这些军事行动的军人会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美军的海豹突击队员、海军陆战队员的伤亡都是很大的,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键封喉”不能代替“刺刀见红”,“智能化”不能排斥“实战化”。总之,信息化战争的残酷性需要军人具备献身的精神。
(三)信息化战争的心理对抗性决定了军人必须具备乐观的品格
与其他战争形态类似,军人仍然是信息化战争的主体。马克思强调,赢得战争胜利的最终是人而非物。恩格斯也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1]211“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2]478战争是人进行的,人又受心理活动的影响,所以信息化战争中的敌我双方都会全力使用心理战,尽力摧毁对方意志、瓦解对方心理,从而使得信息化战争具有心理对抗性质,军人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积极健康的品格。具体说有两个方面:第一,信息化战争大多是不见面的战争,需要军人无所畏惧的品格。在信息化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军人随时处于摧毁与被摧毁、消灭与被消灭的状况中,受这种心理的“煎熬”,军人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首先需要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豪气与理性。第二,信息化战争的过程是持久的,需要军人乐观向上的品质。从最近发生的几场世界信息化局部战争来看,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无论是利比亚战争还是叙利亚战争,都并非三天五天的短时间内就可以结束的,有的多达几个月甚至几年,持久的信息化战争过程容易造成军人急躁、悲观的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取得战争胜利是非常不利的。相反,军人养成了沉着冷静、乐观耐心的心理品质,既可增强自身的力量,又为信息化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化战争需要军人发扬战斗精神,培养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血性。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军人血性有弱化的趋势,其表现及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一些军人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
新形势下包括军人在内的一些青年人重享乐,怕吃苦;重索取,怕奉献。具体表现为:第一,向往大城市。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成为一些青年人自由流动的方向,也成为许多官兵选择的目标。第二,向往奢靡的生活。一些青年人喜欢一掷千金的生活,乐居豪宅、享受美食、乘坐名车,纸醉金迷。这些人想的更多的是索取而非奉献,是享受而非劳动。第三,向往轻松的工作。一些青年人不愿意工作,游手好闲,甚至“啃老”;一些青年人即便工作,也仅乐于清闲的工作,做事挑三拣四、挑肥拣瘦;一些青年人追求轻松的、工资高的工作,对苦累的、收入低的工作避而远之。这些现象在军营中也有所反映。2015年上半年,受原解放军四总部委托,国防科技大学对12所院校各类班次学员进行了2 100份问卷调查。当问及“毕业分配的任职岗位选择”时,选择“西藏戍边的基层军官”“南海岛礁的基层军官”的只占10%,而选择“总部机关参谋干事”“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的占90%。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就内在原因而言,趋乐避苦的本能有所滋长。诚然,趋乐避苦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创造舒适的生活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将会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在这种富裕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自然而然喜欢享乐、逃避苦难。也就是说,在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本能地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经济社会越发展,这种倾向就会越明显。就外在原因而言,缺乏对居安思危、艰苦奋斗思想的培育。青年人大都认为教育能够成就未来更好的生活,而教育传授他们更多的也是相应的知识技能,较少地关注其居安思危品质的培养和吃苦耐劳品质的训练,殊不知,这些品质对青年人的成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中小学生每个月都要吃一顿霉苦饭,让青少年忆苦思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这方面,我国我军的教育尚显不足。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导致包括军人在内的许多青年人怕苦、避苦的倾向前所未有。
(二)片面的生命观念,使得一些军人缺少牺牲奉献的精神
习近平提出培育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后,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培育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独生子女官兵的增多,军人应该具有的“狼性”与“血性”弱化。在国防科技大学的问卷中,当追问“当战争来临你的态度”时,只有34.7%的学员表示“坚决要求参战”,另有64.6%的学员表示“需要我去我才去”“可去可不去就不去”,甚至有0.7%的表示“宁愿当逃兵也不去”。这说明许多学员当下赞同的牺牲精神是与自身实际脱节的牺牲主义。当前的部队中常有这样的理由,即“不是我怕死,而是因为我是独生子”,于是主张“别人去战场,我要留后方”。可以说,怕死、不敢担当的倾向或者说缺失血性日益成为新一代军人素质养成急需解决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对尊重生命的片面理解。诚然,生命对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卫生命是人应有的价值取向,作为独生子女的军人也不例外。可以说,人类文化、文明的大部分成果都是为了尊重人的生命才形成发展的,生命哲学、人类文化学等都是反映。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总有一些人必须失去生命的境况,战争就是如此。在正义战争中,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军人就要义无反顾地经受生死的考验。正如每个人都怕失去生命、每个人都难以保全生命一样,战争中,军人不去牺牲,那么人民群众就会牺牲,最终军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基础。所以,尊重生命对军人而言是对的,战场中要以最少的牺牲换回最大的胜利,但是,军人的生命与人民的生命、国家的生存相比,就应该处于次要地位,当党、人民、国家召唤时,军人应该勇敢地献出生命。第二个误区是对死亡的片面理解。有一种观念认为,人死了,就等于一切都没有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其质量,要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说:“存在者的运动本身也在伦理共体的范围之内,并且以此伦理共体为目的;死亡是个体的完成,是个体作为个体所能为共体[或社会]进行的最高劳动。”[3]10这里的伦理共体就是国家、民族。共体是存在者的目的,作为最高共体的国家和民族也就是公民的最高目的,尽管死亡意味着个体的完成,但是,个体、公民为国家民族的死亡,是个体的最高劳动,也是公民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不言而喻,单个人是次要的,他必须献身于伦理整体。所以当国家要求个人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就得献出生命。”[4]79国家对个体的要求尚且如此,那么,对于特殊个体——军人的要求,则更是如此。对于军人而言,战争中牺牲了,这只是肉体的消失,而其精神、灵魂、生命在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延续下来。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死,而是永远活着。黑格尔说:“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5]21“牺牲自己,然而这却是他的自由的实存!”[4]344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精神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勇敢地面对死亡,并在死亡过程中保存自己;相应地,如果军人死亡,那么仅仅表明他形体的消失,并非意味着他真的不存在了,相反,他的精神在其他民族成员中保存下来。军人因保护实体而献出生命,这是他的自由的最高实现。所以军人职业的危险性决定了军人必须正确地看待生命、面对死亡。当党、人民、国家需要军人牺牲时,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一些军人由于不能正确看待生命与死亡,导致他们有贪生怕死的倾向。
(三)顺利的人生经历,使得一些军人有经不起挫折的倾向
军人血性不足的第三个表现是少数军人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就畏手畏脚,一旦遇到失败就悲观失望,一旦遇到打击就萎靡不振,等等,于是一些人出现了精神抑郁问题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青年人顺利的人生经历。大多数青年官兵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接着入伍当兵,人生一环扣一环,顺顺利利,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种心想事成的顺境生活。进入社会和军营后,由于现实生活尤其军事生活的复杂性、严肃性,每一个青年官兵的理想、愿望并非都能如愿以偿,甚至有些根本实现不了。这时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军人必然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严重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然而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军人具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品格,需要哪怕只有一点希望、仍然要坚持下去的精神。和平的社会环境和顺境的生活经历,使得一些青年军人经不起打击,精神脆弱,这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实现强军目标的使命任务是格格不入的。
尽管导致军人血性弱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并非说军人血性必然如此或继续下降,相反,军人血性是可以逆转提升的。
(一)在严明的军事生活中磨砺坚强意志
舒适的生活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舒适生活的不断满足又会弱化人们的意志品质,然而,充足的血性、坚强的品质是军人必备的素质。鉴于此,就需要在日益舒适的军事生活中增加“不舒适”的环境与条件,从而磨砺军人的意志。首先,在官兵工作的营区中磨砺。营区不应该“太惬意”,而应该是一个正规有序、充满兵味和战味的环境,以锻炼官兵持之以恒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品质。个别单位营区按照公园的标准建设,到处充满奇花异草、奇石怪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这样的工作环境对培育军人血性和吃苦精神是极为不利的。一些军人除了穿上军装像个军人以外,其余行为表现与普通百姓无异。军人应该有军人的样子,在工作的营区,举手投足间都应该展现军人的风采。应通过严明的纪律、严谨的工作、严实的作风,培养军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其次,在官兵学习的过程中磨砺。官兵学习的条件不应该“太优越”,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以培养军人艰苦奋斗的作风。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条件越优越,人们越容易学到知识,越容易成才,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古今中外人才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习条件并非很好,相反,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逆境或苦境中取得的,人们常说的“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等,都说明在条件相对艰苦时,学到的东西很可能更多,学习的动力可能更强。所以,为了在新形势下培养军人艰苦奋斗的品质,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设置。最后,在官兵生活的环境中磨砺。官兵的生活环境不应该“太舒适”,而应该做到朴实无华,以培养军人乐观向上的品质。有的单位官兵的生活设施建设得像宾馆,奢华无度,甚至日常的房内外卫生都聘用社会人员打扫。表面上看,这是军事生活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与时俱进;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享乐主义思想在作怪。这种宾馆式的生活环境对培养官兵艰苦朴素的品质是非常不利的。相反,官兵生活的环境应该整洁便利、简单实在,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这样的环境对培养官兵积极进取的品质是非常有利的。
(二)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锤炼忘我品质
当代一些军人贪生怕死、血性不足,除了对生死存在片面认识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长期相对和平环境的消极影响。近40年来,中国军队没有对外作战的经历,血性对广大青年一代来说都是理性的认识、文字的存在,缺少战争环境的检验和锤炼,所以,提升军人血性,锤炼军人不怕死的精神,既要从学习教育、破解误区中端正官兵对生死的态度和认识,又要在日常近似实战的训练中磨砺意志。现在,有的部队提出“像打仗一样训练”的口号,实质是在缺少实战的条件下,在日常军事训练中,高真度地模拟实战,检验军人的能力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很有启发。一方面要强化官兵对军事技能与军人生命关系的认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指出:“夫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杀贼立功,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若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也。”[6]87强调武艺是防身杀贼的技能,有了这个技能,就能杀敌,否则就会被敌所杀,可见,习艺是军人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练就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本领,是战场上保全军人生命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在训练中要教育官兵,同其他人的生命一样,军人的生命也是无价的,应该高度珍惜,而珍惜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军事本领。另一方面,在军事训练中强化并检验官兵不怕死的精神。官兵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训练演习中反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些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的官兵给予褒奖,对那些贪图安逸、贪生怕死的官兵给予严厉批评。
(三)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发战斗精神
制度因为其刚性约束和相对稳定性、易操作性,对提升军人血性意义重大。在美国军队,军官晋升制度规定,同等条件下,对那些负过伤的军官优先晋升。负伤有战时负伤和训练负伤、有海外执行任务负伤和国内执行任务负伤等区别,并有程度的不同。当拟晋升的军官都有负伤时,战时负伤的军官优先晋升;当都有战时负伤时,在海外负伤的军官优先晋升。并结合负伤的等级程度,等级程度越高,军官晋升得越快。通过军官晋升制度的设置和实施,美军军官虽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人,即使有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但是这些军人作战时都是非常勇敢的,在日常训练和对海外作战中,都能展现军人的血性。美军军官晋升制度对新形势下中国军人血性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中国军队也不妨设置一种奖惩制度,对那些在训练中或实战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官兵给予奖励,不仅仅是立功等荣誉奖励,还应该给予较多的物质奖励,而且对于这样的干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提拔使用。相反,对于那些贪生怕死、畏首畏尾的官兵进行严厉的惩罚,有这样品质的干部则不能被提拔使用。通过明确的制度设计,保留有血性的军人,淘汰无血性的军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戚继光.练兵实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责任编辑张转)
On the Correction of Values about the Loss of Soldiers'Courage and Uprightness
DING Xue-feng
(School of Marxism,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anjing,Jiangsu 210003,China)
The arduousness and brut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ntagonism of formalization combat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to keep soldiers'courage.However,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the unilateral view of life,and successful life have the courage of soldiers in new age weakened.It is shown that some soldiers have a tendency to fearing hardness and death,or not to withstanding setbacks.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urage of soldiers does not only need the strict military life to cultivate the strong will and the combat training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actual combat to strengthen selfless character,but also need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ystem to motivate the fighting spirit.
soldier;courage and uprightness;war
1673-1972(2016)04-0128-05
B8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