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满
(南昌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32)
禅宗时间观之终极解密
李满
(南昌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32)
摘要:禅宗时间观是整个禅学理论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禅宗时间观与实用工具理性的时间观迥异。其种种说法虽然令常人感到莫名其妙,但却符合自然法则,并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暗合。禅宗时间观超然脱俗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圆满自洽的思辨逻辑显示了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关键词:禅宗;时间观;终极解密
禅宗的时间观与常人的时间观迥然不同。禅宗所谓“一念万年”“三际无别”“时序倒转”的时间观念,常常令人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禅宗到底秉持怎样的时间观,为何秉持这样的时间观?禅宗时间观有何道理可言?禅宗时间观对于现代文化和哲学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本文将给予终极解答。
一、禅宗时间观之描述
时间是单方向流逝的,时间一去不复返;在单向流逝的时间之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三者之间界限分明,颠倒和混淆是不可能的。这是常人共识。
时间是外在于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存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它,时间总是无情流逝,分秒不停。无论人做什么,怎么做,时间总是无情流逝,一去不返。故古人曰:“时不我待,时不再来。”现代人则常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此看来,时间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这也是常人共识。
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严重地影响、制约、支配和主宰着人。大而言之,每个人的生命都捏在时间之神的手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就大了,就老了,就死了。小而言之,人的每件事都掐在时间之神的手上,到钟点了,你就得出门,就得上班,就得做事,就得把事做到什么程度,哪怕耽误一分钟都不行;大家都得守时,都得按时间表的规定保持步调一致;否则大事不好,甚至大祸临头。这也是常人共识。
然而,上述种种常人共识,禅宗都给颠覆了。
1.禅宗时序倒转的时间观
关于时序的倒转错置现象禅籍中有许多记载:
僧问如何是禅?志端禅师答:“今年早去年。”[1]490去年与今年的时序在这里被倒转错置了。
僧问如何是青悍境?青悍如观禅师曰:“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1]845无独有偶,玄沙师备禅师道:“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2]226春夏秋冬的时序在这里被倒转错置了。
僧问悟到什么?投子禅师答:“丫角女子白头丝。”[1]299白发覆盖在小女孩头上,年齿时序在这里被倒转错置了。
问得道的人年岁多少?守昌禅师曰:“千岁老儿颜似玉,万年童子鬓如丝。”[1]903其所言与投子禅师法语异曲同工,年齿时序在这里被倒转错置了。
2.禅宗“一念即万年”“瞬刻即永恒”的时间观
关于一念万年、瞬刻永恒的时间观念,禅籍中有诸多记载:
僧璨《信心铭》道:“宗非延促,一念万年。”[1]50
晦堂禅师曰:“从容一觉华胥梦,瞬息翱翔数百年。”[2]227
清远禅师诗云:“春日春山里,春事尽皆春。春光照春水,春气结春云。春客春情动,春诗春更新。唯有识春人,万劫元一春。”[2]227
云居文庆禅师偈曰:“道本无为,法非延促。一念万年,千古在目。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1]1013
禅宗这种“一念”与“万年”没有差别、“瞬刻”与“永恒”同一不二的时间观念,与常人的时刻清晰、长短分明而绝对不容混淆错乱的时间观念,迥然有异。
3.禅宗“三际无别”,过去、现在、未来浑然一体的时间观
这种三际无别、过去现在未来浑然一体的时间观念在禅籍中有诸多记载:
问佛法在于三际否?大珠慧海曰:“现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3]157
大珠慧海“三际不可得”的说法出自《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4]37意思是:禅者心性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别,皆无碍于禅者之心;禅者之心并不分别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在禅宗的时间观中是浑然一体无差别的。
幽州宝积道:“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3]152
黄檗希运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3]186
玄沙师备道:“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3]344
浮山法远道:“十方通摄了无遗,三际全超在此时。”[3]437
四位禅宗大师法语异曲而同工,意思都是:过去现在未来在禅宗的时间观中是浑然一体无差别的。
二、禅宗为何秉持这样的时间观
禅宗僧人的终极目的就是:了空得道,得道成佛,获得人生的大自由大自在。禅宗的时间观、空间观、乃至一切人生价值观,都是为实现人生的大自由大自在这个终极目的而存在的。
1.“一念万年,瞬刻永恒”其意如何,意义何在?
在禅宗看来,常人所持的时间观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必须予以扫除。
常人以为时间的长短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年有4季、12个月、365天,每天12个时辰,每个时辰4刻钟;时光匆匆流逝,从来不曾停留,这是客观事实,是谁也无法改变的铁定实在。在常人看来,“瞬息数百年”“一念即万年”,这纯属痴人说梦。
然而在禅宗看来,常人所持的时间观才真是痴人自困自缚。因为,将时间视为外在于人的铁定实在且谁也无法改变,则人必然被时间制约、支配、主宰;在时间面前,人必然完全丧失自由自主和独立自在性。要获得人的自主自由和独立自在性,就必须推翻常人这种时间观念,而代之以完全不同的时间观念。于是禅宗就发明了“一念万年,瞬刻永恒”的时间观,并坚定地加以秉持。
清远诗云:“唯有识春人,万劫元一春。”[2]227意味着在清远这位识春人眼里,万劫与一春没有区别;而万劫之所以与一春没有区别,就在于人有识春的心。人若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便能不为时间所制约、支配、主宰,眼前之春光就等于万劫之中任何一段时光,任何一段时光与万劫也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时间对悟者之心没有影响,时光的流逝不能使悟者之心受到骚扰,不能使悟者之心被时间所役使而处于不由自主的状态。时光自然流逝,每一寸时光完全一样,人又何必执着于一时一刻,纠结于时光的流逝呢?如此,则时时是春光美景,日日是快活好日。这样的时间观念,这样的禅心状态,真正是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与常人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观念和心态迥然有异。在禅宗看来,常人是爱财如奴,所以惜时如命,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就使人完全丧失了自由自在的佛性。
云居文庆偈曰:“道本无为,法非延促。一念万年,千古在目。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1]1013
在文庆眼里,一念与万年没有区别。之所以没有区别,因为悟者秉持禅道,而禅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之道。时间自然流逝本无快慢,分分秒秒都一样;禅者秉持禅道,即是顺其自然,分分秒秒一视同仁。如此,则每时每日都自然而然,怡然自得。分分秒秒一视同仁,便是念念一如,万年无别。如此,便是一念万年,瞬刻永恒。
自然时间无快慢,而常人却谓“时不我待,时不再来”,感觉时间匆匆逼人、促人。在禅宗看来,不是时间出了错,而是常人时间观念出了错。常人惜时如命,爱财如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自由自在的佛性。若能幡然省悟,便可时时悠然自在而怡然自得,不受时间催逼。如此,则日日所见无非“月白风恬,山青水绿”的好时光。
2.“三际无别”其意如何,意义何在?
常人以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分明,不可混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定实在。然而这样一来,自然时间的一体性就被人为地分离割断了。人之所以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倒逼自己。所谓“今日事今日毕,莫将今事待明日。”若是今日事未今日毕,这事就横梗在心里。若今日事今日毕了,则“明日又有明日事,莫将明事待后日。”如此,则时间分分秒秒在逼迫人,则人完全被时间所支配和主宰,完全丧失了本来具足的自由自主性(佛性)。
禅宗以为时间并无过错,是常人的时间观念出了错。时间日日自然流逝,天天都是一样的。常人非要把日子分别为昨日、今日和明日,坚持以为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目的无非是为了完成确定的任务。将事情与时日绑定在一起,于是,人就这样被每时每日地绑架了。
如前所述,禅宗的终极目的是达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因此,常人这种三际有别的时间观念必须予以扫除。
玄沙师备道:“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3]344其意为:禅者求佛之道闲适旷远,自然无为而已;若将自然流逝的时间刻意分别为过去现在未来,由此而划定昨日今日明日必须完成的事,这便背离了自然无为之道,这便使自己被时间所绑架,而丧失了本来具足的自主自由性。去除人为刻意的功利之心而复归自然平常之心,则三际自然无别,日日自由自在。
浮山法远道:“十方通摄了无遗,三际全超在此时。”[3]437其意为: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本无分别,过去现在未来本无分别,是常人刻意地作出分别。此分别之心其实是执着之心,将心执着于种种人为的分别,则人心便丧失了本来具足的自主自由性,人生便丧失了自然自在的生态。若是一念省悟,便“十方通摄了无遗,三际全超在此时”;也就是空间复归于本来具足的自然圆融一体,时间复归于自然而然的三际圆融一体,禅者则达到了自由无碍的至高境界。
黄檗希运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3]186其意为:世人刻意将时间分为昨日今日明日,然后将事情绑定于过去现在将来,然后对自己形成倒逼的形势,使人被时日完全绑定而丧失自身本来具足的自由自主性。这叫做庸人无事生非。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自然本无事,人为刻意造作而成纠结事”。若能一念省悟,自然了知“三际本来无别,人生自然无事”,如此便可自然度日,不受时间逼迫,而得自由自在。
3.“时序倒转错置”其意如何,意义何在?
在禅宗看来,常人所持的时间观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必须坚决打破而完全颠覆。在常人看来,时节有序,四季顺延;怎么可能“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呢?同理,时间有序,年齿分明;怎么可能“千岁老儿颜似玉,丫角女子白头丝”呢?而如此这般的偈语在禅籍中海量存在,其最明显的意义就是通过颠倒自然物候现象来颠覆常人固执的时间观念,从而使人获得大自由大自在。而其甚深意义则在于:在常理看来不可能,而站在佛法禅理的立场上来看却没有什么不可能。
以常人时间观念来看,“一念万年”绝不可能,“三际无别”也不可能。而禅宗看来,常人之所以说不可能,纯属执着于自身刻板的时间观念。彻底超越和颠覆刻板的时间观念,则分分秒秒自然无别,念念同于万年;则三际本来无别,时时自然度日,自由无碍。
“一念万年”不是说肉身能够不老永恒,而是指心灵不为时间流逝所役使和主宰,所以万年一如永远鲜活自由自在。“三际无别”不是说不入人世、不做人事,而是入世做事而不自我逼迫、自困自羁,心灵始终自然鲜活、自由自在。
若说不老永恒,是禅心万年不老永恒。若说无羁,是禅心日日无羁永远自由自在。对于自由无羁的心灵而言,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故“三冬华木秀,九夏雪霜飞”也可能,“千岁老儿颜似玉,丫角女子白头丝”也可能。在这里,现象不是自然物候现象,而是禅者心灵现象。所谓“象由心生”,禅者所见之象,无非自心所现之象。自由无羁的心灵什么现象是它不可能显现出来的呢?若是确有现象不能为禅心所现,则说明此心未达大自由大自在境界。
三、禅宗时间观的自然依据
若是以为禅宗时间观纯属任性臆想,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禅宗时间观是有深厚自然基础的。
常人以为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依序轮回是铁定实在,天经地义而不可移易。其实,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依序轮回的时间观念,只是人们限于特定环境,观察特定时间地点出现的物候景象而形成的时间观念,更是因为对时间进行这样的设置,可方便于人类的劳作。这种设置属于方便法门,决不可固执地以为是究竟真理。实际上地球南北两极气候完全相反,南北两半球,春夏秋冬季节完全相反,与日历月份并不固定对应。实际上,地球上每一纬度季节变化都有不同,赤道和极地根本不存在四个季节。自然千变万化的时节表现,岂是常人固有的时间观念所能园囿的?故六月飞雪降霜,岁末百花怒放,常人认为荒诞,在自然界却时常发生。同理,自然变化花样无穷,生命形态无限多样。鹤发童颜与少年白头并不鲜见。故“千岁老儿颜似玉,丫角女子白头丝”并非荒诞离奇。自然界变化无限多样,禅者心性顺乎自然,故无限能动而自由无羁。
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并从而认定三际有别,更是人为划分和人为执着,全无自然依据。自然时间自然流逝,了无间隔,岂有三际之别?
或曰昨日今日明日此三际有别,当属天经地义绝对不易之理。其实不然。地球南北两极日夜更替完全不同于赤道地区,两极有些时期根本就不存在日夜交替。在光线明暗交替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日夜轮回即一天”的时间观念,只是人们限于特定环境,观察特定地点出现的光线变化现象而形成的时间观念,属于人类相对有限的认识,决不可固执地以为是究竟真理。设若人类最初都生活在北极或南极,想象一下他们会形成怎样的时日观念,就不难明白常人认定的时日观念并非绝对实在和终极真理。如此说来,昨日今日明日的界线亦并非天定。说0时至24时为一天的规定属于天经地义,也是虚妄无据的。中国十二时辰记时法以子时为始,子时便是23时至次日1时。按照西式算法,子时一半归昨日,一半归今日。甚至有族群以日出时为一日之始。故昨日今日明日界限分明而不可移易之类的观念,纯属人为约定的时间观念,绝非不可移易的客观真理。
总而言之,时间分为三际而三际有别的观念,纯属人为设置。当然,人之所以作这样的区分和确认不是没有道理的,其目的在于方便人类的思想认知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然而,常识时日观念毕竟属于方便法门所生观念,常人却执以为究竟真理。执着地以为它绝对实在而不可移易,当然是人为虚妄之见。
其实,禅宗的时间观念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观念有许多契合之处。
爱因斯坦相对论发现了世界的第四维,即时间维度。
爱因斯坦说,人是三维存在物,故人必然认为世界是三维的世界。他还说,设若人是二维的存在物,则人必然认为世界是二维平面的,而根本无法想象世界是三维立体的。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对于人而言并不是一个维度。可以往来穿越的线路,才可称之为维度。而时间对于人而言,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不属一维。除非人可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往来穿越,时间对于人而言才属一个维度。
然而,世界实际上是四维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时间是可以往来穿越的线路。
常识认定时间一去不复返,根本原因在于常识认定生命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时间可以往来穿越,则意味着生命可以返老还童。而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常人无法想象的,不等于是不存在的。相对论已经证明时间是可逆的,从理论上说在时间维度上往来穿梭是可以成立的。相对论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虫洞”,虫洞是多维时空隧道,这种时空漩涡由无数天体的旋转引力共同造成。这种时空漩涡能够让两个相距极远的时空世界得以瞬间接通。虫洞是一种瞬现即逝的东西。但现在有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存在一种同时具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奇异物质,它所特有的排斥效应可以防止虫洞关闭。如果此说成为现实,则通过“时空隧道”(虫洞),人可以实现时间穿越,即在不同的三维世界之间实现时间穿越,由现在世界穿越回到过去世界,由我们所处的宇宙的成年时代穿越回到宇宙的童年时代。由此人类可以见识人类尚未产生时的世界景象。
禅宗时间观中的时序倒转、三际无别和一念万年等说法,在相对论时间观中都能找到对应。如果时间的流逝方向是可逆的,时序自然可以倒转,则返老还童亦不为奇。如果人可以在现在和过去或现在和未来之间往来穿越,则三际自然无别。三际无别,则分分秒秒同一不二,则一念与万年自然亦无别。如果时间以相对论所认为的那样存在,则每一瞬间我们都可以重回,可以无数次地重回。如此,则每一瞬间皆永恒存在着,也就是说“瞬间即永恒”。
如果相对论时间观是有自然依据的,那么,禅宗时间观也是有自然依据的。因此,谁也不能说禅宗时间观念是一种任性臆想,也不能说它纯属主观精神现象。
四、禅宗时间观的心灵超越和精神解放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没有时空形式的东西是不能作为事物而存在的。具有时空形式的东西,必然为时间空间所影响、制约、支配和主宰。如佛经所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5]98无常,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无我,指受环境条件及种种因素所影响和制约而不由自主。
毋庸置疑,一切事物都受时间变化的影响、制约、支配和主宰而不得自由自主。然而,有一样东西例外。老庄称其为“道”,禅宗称其为“佛性”。
庄子曰:“夫道……自古以固存……长于上古而不为老。”[6]95-96也就是说,“道”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道”是无时间性的存在。
黄檗希运道:“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即是佛。”[7]135也就是说,“佛性”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佛性”是无时间性的存在。
道或佛性,无生无灭,亘古不变,恒常永存。它到底是什么东西?西方哲人说过:“除了变化本身,世间无一样东西能够永恒。”也就是说:“一切皆变,唯变不变。”这个“变”就是老庄所谓道,禅宗所谓佛性。
“变”不受时间空间影响、制约、支配和主宰,“变”是非时空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变”在任何时空条件下如其本然地存在而不受时空影响。这个“变”就是道,就是佛性。道、佛性,不是作为事物而存在。它是一切事物的始源和归宿,是一切事物生成、发展、衰亡和转化的根本依据。宇宙间一切事物,无非由“变化”而生,因“变化”而灭,随“变化”而生成、发展、衰败、灭亡和转化。而“变化”本身亘古不变而恒常永存。它就是道,就是佛性。
道或佛性不是天外来客,不是人为虚构。它是宇宙本来具有的根本性质或终极本性。康德称之为“物自性”。我们可以称之为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性、绝对存在而无限能动性、真空至寂而无穷变易性、宇宙本然而自然大化性。禅宗称之为本体空寂而妙用无穷性。老庄称之为无生而无所不生性、无灭而无所不灭性、无我而无不我性、无形而无不形性、无在而无不在性、无时而无不时性。它就是道,就是佛性。
禅者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我心即佛(佛性),佛(佛性)即我心”的境界,达到禅者心性与宇宙佛性(物自性)通透一体圆融无碍的境界。此即老庄所谓“天人合一而物我浑然”的境界。达此境界,禅者心性就与佛性一样,成为无时间性的存在,成为无时而无不时的存在,成为在任何时间都如其本然地存在,即不受时间变化影响、制约、支配和主宰的存在。这就是赵州和尚所谓“汝(凡夫)为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1]209的境界。
达到不为时间所役使而让时间为我所用的境界,其实就是达到不为物转而能转物的境界。
《楞严经》有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逐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1]356
如前所述,佛性就是宇宙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宇宙间一切事物由自然大化而生,因自然大化而灭,随自然大化而生成、发展、衰败、灭亡和转化,因此,宇宙万物本来具足自然大化性,即具足佛性。禅宗所谓“佛性遍在”,即指宇宙万物天然具足自然大化性。人是宇宙万物之一,故惠能道:“众生皆有佛性。”[4]197
人本来具足佛性,世人却因为固执于自身功利欲念、实用工具理性和人为概念体系(禅宗谓之“我执”)而迷失了本来具足的佛性、自然大化性、恒常变化性、无限能动性。
“我执”是一种心病。心病,则所见悉为病象。心执,则所见皆为固执僵化之象。宇宙万物本来具足自然大化性,然而,在被人的“执心”剥离攫取时,一切现象皆被断离于自然大化洪流之活性整体,当下即失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沦为固执僵化之物。这便是事物为人类实用工具理性所定义时发生的情况。世人认此物为唯一真实存在之物,所以人的执心与此物被相互绑定,双方同时失却本来具足的佛性。此即禅宗所谓“众生逐物迷己,为物所役,人被物转”。
人心若欲重获自然大化性和无限能动性,唯有去执破囿,除障去蔽。故禅宗曰:有执皆妄,无心是道,平常心是道,自然心是道。以重获自然大化性(佛性)的禅心,来观照和对待宇宙万物,则万物悉显自然原貌和本来面目,即宇宙万物本来具足的自然大化性、无限灵动性一时全显。此境便是“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之境,即是人心本来具足的佛性、自然大化性与万物本来具足的佛性、自然大化性通透一体圆融无碍之境,即是禅者不为物转而我能转物而妙用无穷的境界。
达此境界,则禅者本来具足的佛性全然显露,万物本来具足的佛性全然显露;则禅者与万物悉为无时间性之存在,即在任何时空环境都如其本然地存在,即始终显露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性的存在。
五、禅宗时间观的现代哲学文化意义
以禅学的立场来看,常人时间观是方便法门,相对论时间观也是方便法门,禅宗自己关于“三际无别”“时序倒转”“一念万年”的时间说法亦属方便说法,皆非究竟真理。
常人所持之时间观念,是人们以自身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节点所作的观察为基础,为方便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达到现实功利目的,通过人类实用工具理性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关于时间的概念体系。所以属于方便法门,而非究竟真理,更非铁定实在。
相对论者所持之时间观念,是相关的宇宙物理学家,超越地球中心论立场、太阳中心论立场、银河系中心论立场,站在总星系(人类当前科技所能观察到的全部宇宙范围)的立场,进行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时间的概念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超越了地球人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现实功利目的,所以相对论时间观不属人类实用工具理性的产物,而属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
然而,相对论科学家们所秉持的纯粹理论理性,毕竟仍属人类意识范畴,所以据此形成的时间观念并不能去除人的立场、观点和人的思想意识烙印。而无论如何,人是相对有限的存在,人的思想意识是相对有限的存在,人所达到和形成的见识是相对有限的见识。因此,相对论时间观,因其必然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而不可能等同于究竟真理,更非铁定实在。
禅宗大师深知此理,故称自己的一切说法皆属方便说法。所谓“释迦四十九年说法,未尝说着一字。”[3]185]“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3]154其真实意思就是:佛祖禅师的一切说法皆属方便说法,而非究竟真理。
禅语有“开口即错”之说[1]668,其意思不是说不能开口说法,而是说不能执方便说法为究竟道理。禅语又有“开口即失,闭口又丧”[3]198之说,其意并非既不能开口又不能闭口,真正意思只是再三告诫不得执着于任何既成之见识和理论。因为这些东西皆属方便法门,绝非究竟真理。
究竟真理是什么?是道,是佛性。
道或佛性,即自然大化性、无限能动性、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性。
如何是得道?如何是“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得道境界?
终日说而未说,边说边扫,一法不执;终日行而未行,且行且放下,丝毫不执着;是为得道。因为,只有这样才与恒常变易而变易恒常的自然大化之道(佛性)相契合。
就时间观念而言,得道之人终日说时辰,终日用时辰,而丝毫不执着于任何时辰观念,绝不以为任何时辰观念是铁定实在、绝对真理,从不为任何时辰观念所役使,只是自行方便地使用时间,使身心始终处于自由自在的境界。此所谓行权宜方便而不执权宜方便,行方便法门而妙用无穷,行权宜之术而无限能动。这就是禅者之心了无执碍而无限能动的境界,就是禅者佛性全显而与自然大化洪流一体不二、圆融无碍之境界。这也就是道家所谓与天同运而与道同化的境界。
这就是经由相对有限境域而达绝对无限境域,经由方便法门而达究竟真理境域。所谓绝对无限、究竟真理境域无他,即自然大化、无限能动、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之境域。
从哲学意义上说,禅宗关于时间问题的思辨远远高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因为后者仍属一种确然固定的时间说法。从禅宗思辨逻辑的角度来看,在相对论时间观念之后,人类还会发现更为高级的时间表现形式,而且人类对时间的发现之途永无止境;犹如在地心说、日心说、银河系中心说、河外星系中心说、总星系中心说之后,人类必然会在新的发现的基础上,创立更新的世界观,展现更深更广的宇宙图景。
禅宗的哲学思辨开启了永不关闭的人性探索之门和宇宙探索之门。这便是禅宗最为宝贵的哲学文化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 瞿汝稷.指月录[M].成都:巴蜀书社,2005.
[4] 金刚经·坛经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 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98.
[6] 曹础基.庄子浅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95-96.
[7] 袁宾.中国禅宗语录大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135.
[责任编辑邱忠善]
The Final Answer of the Zen’ Time Idea
LI Man
(Department of Chinese,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32,China )
Abstract:Zen concept of time, which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zen theory system. Zen time view and the utility of rational time view. The though of all that make people feel puzzling, but it conforms to the laws of nature, and with the concept of time coincides with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Zen idea of transcendental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of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a complete self consistent speculative logic shows its strong cultural life.
Key words:Zen;time idea;the final answer
DOI:10. 3969/j. issn. 1004-2237. 2016. 01. 006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16)01-0027-06
作者简介:李满(1953-),男,安徽太平人,教授,从事美学、文艺批评和宗教文化研究。E-mail:1307688001@qq.com
基金项目:江西省宗教文化研究课题(2011-gzw-09)
收稿日期: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