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里党旗红——赤峰市巴林左旗创新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2016-04-13 10:39斯日古楞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笤帚党总支牧民

斯日古楞



合作社里党旗红——赤峰市巴林左旗创新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斯日古楞

“是党的惠民政策让咱过上了好日子,合作社真是咱老百姓发家致富的贴心小棉袄!”数着刚刚卖牛奶赚来的钱,哈拉哈达镇小城子村益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国闰良一脸喜悦。近年来,巴林左旗立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传统党组织模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实际,采取地区统建、村村联建、支部领建、村企共建等方式,把党组织覆盖在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链上,使一大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依托党建引领迅速崛起。目前,全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1148户,注册资金15.6亿元,社员2.5万户,直接覆盖4.2万农牧户,间接带动5万农牧户。

地区统建:上京蔬菜美名扬

经常到市场买菜的市民毕淑贤的车筐里装满了苦瓜、蒜黄、西兰花等蔬菜。提起这些年来选购蔬菜的变化,她深有感触:“以前,萝卜、白菜、土豆是餐桌上的老三样,我每天都在为如何改变一下发愁。而现在,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应有尽有,我每天又在为选择哪一种发愁。”

毕大姐的切身体会,是巴林左旗“菜篮子”工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真实写照。“上京”牌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9个品种被自治区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牌,标准年育苗能力960万株,所有产品实现了二维码销售……

别看今天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十几年前可不是这样子。上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理事长韩广忠陷入沉沉回忆:以前,部分乡镇的农民以种菜为生,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缺乏面上整合及系统推进,整个产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农户虽然辛辛苦苦种菜很多年,但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如何把全旗蔬菜种出名堂,让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成了巴林左旗旗委、政府的重要议题。2009年,旗委采取“地区统建”的方式,由旗农牧业局牵头,把林东镇土龙岗、宏伟庄等8个蔬菜种植专业村和全旗其他10个苏木乡镇的黑木耳、香菇等12个特色种植小区的党组织整合起来,组建了上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总支,由党组织牵头,示范带动农户,走温室种植、品牌经营的路子,为蔬菜产业长足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林东镇宏伟庄村划入连片种植时,地里的玉米已经1米多高了,改建大棚要把即将成熟玉米割掉,绝大多数农户都舍不得,王喜祥等8户村民当时坚决不同意。党总支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以8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偿,说服24户农民割倒了青苗,占地60亩的23个大棚顺利建成。当年,王喜祥的3个棚就收入了6万多元,挖到了第一桶金。2012年,隆昌镇联合村的王同翔建了3个棚,但因种植经验不足导致效益不好,正在他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党总支及时为他提供种苗,并派专人手把手传授技术,当年光彩椒一项就收入了3万多元。

如今的巴林左旗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已由当初单打独斗的“小个子”发展成为拥有1个总社、下设7个分社的“大块头”,产业触角遍及全旗所有11个苏木乡镇。蔬菜产业全部实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全程化服务和品牌化销售,产品远销北京、沈阳、锡林郭勒、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年销售蔬菜4000多吨,实现收入560多万元,辐射带动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等周边6000余亩地的蔬菜生产,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村村联建:敖包笤帚闯四方

“全国最大的笤帚苗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内蒙古地区种类最齐全的笤帚苗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笤帚苗交易市场”,“四个之最”的厚重发展积淀,让巴林左旗十三敖包这个边陲小镇能人汇聚、商贾云集。

笤帚苗又名扫笤高粱,为禾本科高粱属植物。虽然它既不能打粮食也不能做饲料,但因秸秆硬度高,是制作清洁工具的优质植物原料。“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土壤结构,为种植笤帚苗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来,当地农户都有种植笤帚苗的传统,但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效益差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瓶颈。”产业园区党总支书记王清森谈起产业发展之初,心情特别复杂。为了尽快把这一富民产业迅速做大做强,2005年,旗委采取“村村联建”的方式,把十三敖包镇的九泉、宝泉、房身等10个种植专业村和1个笤帚苗产业协会的党支部整合起来,组建了笤帚苗产业党总支,采取“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示范户”的方式,实施“抱团闯市场”战略,走提质增效、产业兴农的发展路子。

“年年种笤帚苗,但总是销路不好,为了尽快变现,各家各户就竞相压低价格出售,要是碰上好年头还能收入点儿,要是年景不好,辛苦一年有时还倒贴钱,看着周边人都富了,我们心里着急啊!”十三敖包镇房身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和回忆着创业史。为什么辛苦一年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而且价格还那么低?党总支多次带领种植大户外出参观考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更新换代、品种改良!经过多次试种,先后引进了美国长纤维、台湾贵黍草、龙江2号、笤杂2号等6个新品种,引导农户种植。优质的产品引来大量外地客商前来洽谈业务,截至目前,与产业园区建立长期业务往来的就有1000多家,遍布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国内16个省市。

销路打开了,订单增多了,产量必须要扩大。2006年,党总支充分发挥能人优势,带动全旗其它苏木乡镇扩大笤帚苗种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种植大户到旗外周边地区承包土地种植,或与当地农户签署协议,实施订单收购,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全旗稳定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形成了以巴林左旗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旗县的60万亩笤帚苗种植基地,年产原苗达到了4000多万公斤,实现了由“小打小闹”向“大产大销”的可喜转变。

靠出售原苗进行简单加工永远赚不了大钱,必须在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增加产品附加值。2006年,党总支拿出5万元资金,分批选派心灵手巧的种植户到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学习最新笤帚制品制作工艺,学成后手把手培训本地加工户。“以前以为笤帚就是个扫地的工具,从没想到它还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行当,能有今天的业绩,全靠党总支的帮助和支持!”已经拥有厂区27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500多万元的小老板——宝泉村的王军说起自己的发家史,总是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目前,全旗年产10万把以上的加工企业有57家。

科技信息和服务等措施必须同步跟上,这既是提升产业层次的需要,也是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需要。2014年,党总支投资1400余万元,对占地130亩的交易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了1400平方米的科技信息服务楼,开通了专门网站,装修了笤帚制品展厅,更新了部分笤帚加工设备,一个现代化的标准产业园区呈现在客商面前。“原来怕没人买、价格低、运不出,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把东西卖了,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房身村民宋延发一说起建交易市场的好处,总是这样赞不绝口。

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地理原产地标识2个,注册敖包、吉祥福等商标4个,产品有四大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笤帚3000多万把、工艺精品笤帚300多万把,产品不但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而且还远销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一组组数据和销售业绩,是小笤帚闯天下的生动写照。

小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欲望,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愿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愿意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除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不愿意学习数学,因此笔者建议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竞争环节,即使是最基础的口算比赛、数学知识接龙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为了胜过其他同学而积极学习数学、练习数学解题,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外地客商在巴林左旗十三敖包笤帚产业园区商业洽谈

支部领建:蒙古野果分外香

“咱们也有自己的合作社了,苏州农村经济问题专家卢水生教授亲自当顾问,大梁沟发家致富的日子不远啦!”碧流台镇东方红村的村民奔走相告、喜上眉梢。

碧流台镇东方红村大梁沟一直以来就有种植蒙古野果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果品高、口感好,但村里人并没把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当成宝贝来经营。村民王佳民说:“我家有10亩果树,秋天果下来了,东家一筐西家一篓就分光了,从没想到拿到市场上去卖钱。当时全村80%的果子基本上都是自产自吃,效益不好也就没人好好管护,果树林里杂草丛生。”

500多亩的蒙古野果资源、外运方便的区位优势,手里明明捧着能发家致富的“金疙瘩”,却不知道如何发力,东方红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3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田经过多方运作,以“支部领建”的方式,成立了蒙古野果产业股份制合作社,由党支部书记出任合作社董事长,村民以果树和土地入股,对全村蒙古野果产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统一配送、统一销售,把党组织和全村老百姓凝聚在一起,共同谋发展、奔小康。

“别看现在蒙古野果产业发展势头这么好,大家干劲这么足,两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72岁的李彬说。当年老李转不过弯来,因为自己果园有点收入,坚决反对入社。与老李一样的还有村民翟春成,他家有70亩果树,不但每年往外销苹果,还当了经纪人。翟春成态度坚决地说:“我自己辛辛苦苦种的果树,上了水、电,而且建了果窖,自己经营一年收入就有二三万,我为什么要入社呢?”

党支部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赞成建社的虽然人多,但都是果树面积较小的农户,反对建社的虽然人少,但都是水果大户。要想让所有村民全部入社,必须通过提升经济收益来吸引。党支部研究决定,所有果树不论盛果期还是新栽的,一律以400元/亩的保底价格入社,2500亩果树每亩一个股,年终按股份分红。看到上好的条件,再加上苦口婆心的工作,最终全组249户全部入社,为产业做大奠定了基础。

走产品有机和绿色无公害的路子,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党支部把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作为头号大事来抓,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对果树进行了测土配方,全部施用农家肥,建起了管护队,加强对果园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0万元,修建果储窖2个,通过临时存储,实行延时或反季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刘玉田指着储藏的20万斤水果说,到春节时出手,预计能卖到160多万元,比秋季出售能多收入50多万元。当初不愿意入社的胡永春说:“入社后果园收入2.8万元,我们两个人打工又赚了3万元,如果再分红,稳稳超过6万元。”

独特的果品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良的区位优势,又让党支部看到了新的商机。经招商引资,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146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大力打造“塞北花果山”,发展集水果采摘、水中垂钓、农家小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旗内外游客又多了一处田园野趣、亲近自然的郊野度假好去处。

“大辽蒙古野果”成功打入黑龙江、吉林、北京等地市场,年销售量60多万斤,产值130多万元,农户分红90多万元,“塞北花果山”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多万元,东方红村人依托这一富民产业,驶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村企共建:契丹旅游草原忙

气势恢弘灵岩山、地质奇观冰臼群、巨石挺立寿桃石、千年古刹真寂之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契丹辽文化,不仅让外来游人流连忘返,更让查干哈达苏木这片广袤草原平添了几分神秘。

“召庙不是个人的,是整个巴林左旗的,也是查干哈达苏木牧民的,一定要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让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这是承包召庙景区的赤峰契丹旅游公司和景区所在地阿鲁召嘎查党支部的共识。然而,2011年旅游公司进驻时,却因拓展景区经营项目和规模占用草场问题与当地牧民产生了矛盾。为把这一富民产业搞好,2011年底,巴林左旗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把契丹旅游公司党支部和阿鲁召嘎查党支部整合起来,组建了召庙富民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党支部,让企业和当地牧民通过契丹辽文化旅游实施“借船出海”,实现发展和致富双赢。

联合党支部成立后,首要解决的就是牧民最关心的合作方式问题。经认真开展调研、多方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由牧民以土地、草场有偿入股,旅游公司出资兴建赛马场、射箭场、摔跤场等基础设施,年终按比例分红。当初很多牧民怕上当,不同意。经深入动员,有20多户牧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协议书上签了字,2012年当年就收入60多万元,平均每户受益达3万元。看到甜头后牧民纷纷加入,到2012年底,就达到了60多户,占整个嘎查总户数的近一半。

有了牧民的支持,联合党支部腾出手来,着力提升旅游档次。2012年以来,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修建了圣水湖、星级宾馆等设施,同时对1200亩景区进行了全面绿化。同时,帮助牧民搞起了骑马、射箭、沙地摩托、特色餐饮等8个“牧家乐”服务项目。景区品质的提升,吸引了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前来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达15万余人(次)。

联合党支部把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根本,努力让牧民群众都有活干、有钱赚。牧民通拉嘎身体不好,支部给他置办了摊位柜台,把佛香销售承包给了他,一年下来,纯收入达5万多元;牧民留柱以前生活困难,妻子离他而去,公司把停车场业务交给他来做,一年纯收入达4万多元,不仅把欠的债还清了,而且又成了家,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牧民阿仁扎布在景区做保安,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联合党支部始终把承担社会责任、回馈农牧民作为重要职责。2013年,协调公司出资120万元,为阿鲁召嘎查修建水泥路800多米,被牧民称为“连心路”。设立了10万元贴息专项贷款,滚动扶持贫困牧民养羊,并以高出市场价格1元/斤的标准回收。为入股的老年牧民发放养老金,60—69岁的每月发放50元,70岁以上的每月发放100元。学生考学、老人过寿等,都会亲自登门拜访,并提供1000—2000元不等的慰问金。近年来,景区创造就业岗位120多个,牧民在旅游中人均实现增收800元。各民族守望相助,使这片古老的草原在和谐的气氛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巴林左旗“地区统建、村村联建、支部领建、村企共建”的工作模式,使全旗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100%实现了党的组织覆盖或工作覆盖,找准了加强党的建设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拓宽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功能的渠道,推动了农村牧区党建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相融共生、联动发展。合作社里党旗红,巴林左旗各级党组织正带领各族群众,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巴林左旗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笤帚党总支牧民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忻州实验中学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大会
商人买马
天价笤帚的秘密
天价笤帚的秘密
扶不扶
使用笤帚的学问